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学科:科学教育
题目:
1. 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 B. 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 C.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D.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2. 下面关于信息、符号、信号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信息是不能被直接传递的,传递的是信息的符号。 B. 同一信息必须使用一种符号来表达 C. 符号只有转化为信号才能传送
D. 不同的信息可以选用不同的符号来表征
3. 教学媒体可以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需要时再现,指的是媒体的( A. 扩散性 B. 固定性 C. 重复性 D. 组合性
4.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 )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A. 自学能力 B. 学习技巧 C. 有效学习 D. 创新意识


5. 下面关于学习需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学习需要揭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B. 可以采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学习需要
C.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的差距与需要,也是教师的差距与需要 D. 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6. 个别化教学系统的设计、课程大纲的设计或专业计划的开发,这些设计过程的模式是( A. 以系统为中心 B. 以课堂为中心 C. 以产品为中心 D. 以评价为中心
7. 创造视觉图像时,一般采用( )象征崇高、深远。 A. 黑色 B. 蓝色 C. 红色 D. 紫色
8. 下列媒体中最能实现个别化教学的是( A. 投影仪 B. 录音机 C. 电视机 D. 计算机
9. 视频输出接口的标识为( A. VIDEOIN B. VIDEOOUT

C. AUDIOIN D. AUDIOOUT 10. 程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 A. 依靠教/学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 B. 以学习者为中心 C. 依靠教学录像教材 D. 系统设计思想
11. 下列哪种课程不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A. 相关课程 B. 融合课程 C. 广域课程 D. 环境教育课程
12. “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等评价新理念是在下面哪个阶段产生( A. 第一代评价时期 B. 第二代评价时期 C. 第三代评价时期 D. 第四代评价时期
13. 在具体情境中所形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属于( A. 结构性知识 B. 非结构性知识 C. 实践性知识 D. 隐性知识


14.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又称为( A. 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B. 学术本位的课程开发 C. 学生本位的课程开发 D. 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
15. 下列不属于情境教学的三个特征的是( A. 学习者中心 B. 情境中心 C. 教师中心 D. 问题中心
16. 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是(A. 结构性知识 B. 非结构性知识 C. 最近发展区 D. 实践发展水平
17. 课程以满足学习者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为直接目的是( A. 社会中心课程论 B. 学科中心课程论 C. 教师中心课程论 D. 儿童中心课程论
18.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在本质上追求的是( A. 技术兴趣 B. 解放兴趣 C. 实践兴趣


D. 学术兴趣
19. 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方面,博比特与查特斯的思想属于 A. 被动适应论 B. 主动适应论 C. 超越论 D. 积极适应论
20. 随机访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 最近发展区理论 B. 认知弹性理论
C. “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 D. 网络化交往
21、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儿个方面? 22、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23、“制定计划”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活动之一,请写出“制定计划”的具体要求。
24、简述如何实现“科学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25、如何理解“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26、简述科学素养的核心因素。
27、什么是互动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是什么? 28、小学科学中主要包括哪些“科学探究能力”的知识和概念? 29、阅读“认识一些天气符号”的教学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展示天气符号“,然后提问:这种天气符号表示哪一种天气现象?多数学生回答:多云。教师指出这种天气符号表示的是阴天。
(1导致多数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2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识别阴天和多云的天气符号?

30、阅读“探究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探究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的教学时,为每组学生提供蚯蚓(15条)、长方形扁纸盒(2、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干土、湿土等探究实验材料,并讲解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结果,得出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黑暗的环境里。
问题:请根据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指出该教学行为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31、阅读“物质的燃烧”实验教学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在一块玻璃板上安置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将两支蜡烛点燃后,用透明的玻璃罩将它们罩起来,然后教师提问:罩子里哪支蜡烛先熄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是短的蜡烛先熄灭。实验结果显示,长的蜡烛先熄灭了。 实验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在常规条件下,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2蜡烛然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其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这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
1)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短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请你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两点以上的解决措施。
32、下面是某教师执教《蜗牛》部分环节的课堂实录,请你认真阅读,并回答问题。 环节一:导入
师:我们今天来观察蜗牛,你想观察蜗牛的什么呢? 1:我想知道蜗牛有没有眼睛? 2:我想知道它的生活环境? 3:我想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

4:我想知道它是怎么爬行的?…… 环节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事先放有蜗牛的盘子,用放大镜仔细地去观察蜗牛,看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开始自由观察,教师巡视并适时点拨。 学生汇报、交流: 5:蜗牛有两只眼睛在一对触角柄上转动。 6:还有一对触角用来探查前面的环境。
7:它有一个硬壳,能把软身子缩进硬壳里去。…… 环节三:观察蜗牛吃食物
师:老师准备了两包食物,一包蜗牛喜欢吃的,一包蜗牛不喜欢吃的,请同学们来领取食物进行实验,观察蜗牛对两包食物的反应。 (学生实验、观察。
小结: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花、多汁的果实,不喜欢有刺激味的东西。 (1学生观察蜗牛的过程属于探究过程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制定计划 C.实验
D.表达与交流
(2观察蜗牛实验中应使用放大镜。这体现了 A.活动的过程性
B.工具的有效性 C.结论的开放性
D.证据的重要性
(3请从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分析环节二的教学有哪些优点?并针对环节三中教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33、阅读“探究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探究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的教学时,为每组学生提供蚯

蚓(15条)、长方形扁纸盒(2、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干土、湿土等探究实验材料,并讲解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结果,得出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黑暗的环境里。
问题:请根据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指出该教学行为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34、小明同学通过对《风向和风速》课题的学习,知道了风向标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风向。他就认为“旗杆上的红旗在风中飘展的方向同样是风向”
(1请你指出小明同学产生错误的原因。
(2写出你纠正小明同学错误的办法。
35、下面是某教师执教《物体改变形状之后》片段教学的课堂实录。请你认真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环节一: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你们认识吗?(教师出示:弹簧、海绵、橡皮筋
师:这些物体都是在我们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你们研究过这些物体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些物体,看看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后会怎么样?你们想不想研究这个问题呢?(板书:物体改变形状之后
环节二:以多种有结构的材料探究弹性
师: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很多材料,在研究之前,老师想知道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呢? 生:拉、捏、压
师: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来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一边做一边观察,你能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
环节三:不同材料的比较,以加深对弹性的认识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弹性有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衣袖、床垫、跳板、车的减振器…… 师:橡皮泥有弹性吗?(出示橡皮泥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橡皮泥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这属于探究过程的 A.提出问题 B.实施计划 C.制定计划 D.表达与交流
(2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材料,以加深学生对弹性的认识,这体现了 A.科学探究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B.科学探究只强调动手做 C.学生必须接受新概念 D.科学探究需要材料支持
(3该片段教学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4环节一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5环节二的教学有什么不足之处?提出改进该环节教学的合理建议。36、以下是某教师执教《食物的消化》片段教学的课堂实录。请你认真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将与“馒头导游”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是哪里呢?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多媒体播放动画。 环节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师:我们怎样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的身体去旅游呢? 学生咀嚼馒头,感受馒头在嘴里、食管内的运动变化,使用听诊器,了解小馒头的去向。
师:当“馒头导游”进入胃里的时候,我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着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请同学们猜浏并绘制一幅旅游图,绘制之前,小组意见要统一,绘制的景点(消化器官要明确,路线(物的消化顺序要清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游图,组内交流。 环节三: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
师:各组绘制的旅游图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馒头旅行的景点与路线是固定的。你们的旅游图是否正确呢?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游图。(多媒体课件展示消化器官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消化器官的标准图进行修改。 师: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以计算机课件演示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消化过程;学生汇报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并试着在自己或伙伴的身上指出消化器官的大致位置。 环节四: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饮食习惯的资料,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对消化器官的保护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教师小结。
(1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知识与经验,推测小馒头在体内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体现了科学探究需要
A.表达与交流 B.猜想与假设


C.搜集整理信息 D.提出问题
(2该片段教学中,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包括 A.小馒头 B.听诊器 C.多媒体课件 D.社区资源
(3该片段教学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基本理念? (4该片段教学中,教师通过哪些方式来评价学生? (5环节三中,教师是如何突破“食物在人体内消化的过程”这一教学难点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c47e9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1d.html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