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近兮音尘绝

发布时间:2014-05-19 20:22: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5 2011101207 冯婷

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浅谈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艺术特色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

《就是那一只蟋蟀》发表于1982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常与作者有新作往来。当诗人流沙河读罢他的(《蟋蟀》中的Y先生)的诗句: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蟋蟀吟》后),就被那种泣血之声、断肠之痛、感伤之情所蕴含的家园永绝的悲哀以及对故国梦魂萦系的乡思深深打动。这引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就作诗,用蟋蟀的鸣叫为主旋律,谱成一曲思乡之歌。

蟋蟀,这样一只穿越时空隧道、刺激着我们的想象、经过和情感的小动物,它不仅在世界的历史的一角,也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闪着光并且整个的照亮我们的生命。通过诗句的语言迹象,在与蟋蟀对视的刹那,我们被同化、被融化为“那一只蟋蟀”,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出处唱歌”、“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构思精巧,语言精致,意象数量众多、内蕴深刻,内容丰富。这是一篇深刻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的诗歌同时也是诗人希望大陆和台湾能够早日统一的佳作。这深深的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这首诗歌的艺术特征:

1、 这首诗的每一节开头都用了相同的诗句“就是那一只蟋蟀,这就构成了贯穿全诗的线索,所有的意象都从“蟋蟀”这个意象出发,然后又回到“蟋蟀”这个意象上,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蟋蟀的叫声,就像一曲流动的音乐,笼罩了全诗,自始自终使全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同一句诗句形成了一种缠绵的旋律,即是用蟋蟀的鸣叫渲染诗歌的思乡的主旋律。

2、 诗中的中心意象“蟋蟀”,在《诗经》中唱过,在《古诗十九首》中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它是历代诗人反复咏唱的形象;“劳人听过/思妇听过”“孤客听过/伤病听过”,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肠;现在又是“那一只蟋蟀”的鸣唱而引发海峡两岸的诗人的无限神思。小小的蟋蟀竟有这般魔力,是不是因为秋虫唧唧,最能惹人愁绪呢?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吟蟋蟀不仅仅是借物寄托情思,不仅仅是某个人的个人情感,而是我们民族从古到今,特有的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这就表明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是沉重的忧思离别。正因为这是共同的情感,所以我们由蟋蟀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思、今人的胸怀。蟋蟀不仅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同时也是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后面的小节中的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月饼、桂花、露珠、萤火、鹧鸪等意象,它们都传达出诗人深深的忧思之情。

3、 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源流特别长。在这首诗里,诗人用海峡“这边”、“那边”、“台北”、“四川”、“你”、“我”形成相对应的诗行,它们都表明,即使海峡两岸中国人被认为地、长久地分开,但此有所感、必有所应,他们的心也是永远跳动在一起的。还有末尾的两句诗反复用了四个“中国人”以强调“中国人”之所“有”,与其他人不同,只要是中国人,他们的“心态”就是共同的;而作为听觉的“耳朵”,也有共同的感应,因为中国人有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历史文化,中国人的心是永远相通的。由此可见,这首诗显示了中国人伟大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

蟋蟀,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但是它却把海峡两岸的人民联系了起来,我们坚信祖国最终会实现统一的。让我们共同静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69fb57a8114431b90dd8b6.html

《美人近兮音尘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