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发布时间:2016-05-11 13:20: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5课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1 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各首诗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通过诵读吟咏,品味诗歌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的作用,感受诗歌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自学引领】

培养纯正的文学兴趣,就要从诗开始,诗是要读的,同学们在翻开这课书时,请放开你的喉咙,大声地读出诗人真挚的情感。

1、《死水》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在美国,他遭受了一个中国人在外国的种种歧视,1926年,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美好愿望回到祖国,然而眼前的一切却使他深深失望,他感到痛苦、愤懑,渴望这一切都将毁灭,让祖国变成一个“美好的存在”。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他创造了一系列丑恶的意象,以讽刺的基调贯穿全诗,这就是《死水》。朗读时要注意这种讽刺是带有深恶痛绝的感情的,不可流于轻浮。

《死水》是新体格律诗,它的格律继承了旧体诗词的某些写法,以四行为一节,朗读时要按定型的“四步音”来读,例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论

2、《再别康桥》

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去了,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在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奇观,他走时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永远的《再别康桥》,他就是徐志摩。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醉如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蛰伏在他心中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这首《再别康桥》。

读这首诗时,你的心会与诗人一起飞翔在剑桥柔美的康河岸边,在一咏三叹中,那错落有致的诗行会在你的心中如音乐般,如流水般荡漾开来,尽情地在那徐行缓步的韵律中体会诗歌的美吧!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这位诗人手中始终高擎着“火把”,为我们送来“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高歌“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他是地主的后代,但始终站“在浪尖上”,唱着“光明的赞歌”;他像一块“礁石”,向当时以及多年以后蜂拥而来的人群传达着诗歌的力量,他就是艾青,一位始终为大地和人民歌唱的赤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艾青离开杭州任教的中学,带着颗深沉热爱这土地的火热的心来到当时抗战的中心武汉,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官僚的腐败,人民的困苦,黑暗的一切让诗人感受到胜利将是无比艰辛的,这种沉重、忧郁的情感化作诗行,化作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朗读时请注意体味诗人的这种情感。

4、《热爱生命》

“食指,是一个圣徒,在所有人的语言都被统一在最高指示下的时候,他喊出了自己的语言。”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最早揭示“由狂热迷信到冷静的批判与反思的社会情绪”的作品之一。“文革”爆发的时候他是北京56中学的一个高中学生,在那腥风血雨、人妖颠倒的动乱年代里,诗人劝告人们要《相信未来》,坚信人们对于“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他为世界保留了良知和尊严,他为那个时代争取了被救赎的一线可能,1972年诗人因强烈的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79年,诗人顽强地写下了《热爱生命》。

5、《双桅船》

有这样一批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在他们最该在书海中徜徉的时候,他们经历了一场历时十年的浩劫,他们的青春是可怕的。然而他们以其坚韧的意志,勇敢的精神焊接了历史的断裂处,并且成了时代的脊梁,他们其中之一便是舒婷,她初中毕业即去福建杭山村插队,1972年回城当工人,不久她开始诗歌创作,并最终成了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她的多数作品代表整整一代人倾吐心声。这首《双桅船》也是如此,朗读时要注意体会。

【知识窗口】

1、意象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2、现代格律诗的“三美”主张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诗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主张新格律必须具有备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美”,指的是章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死水》就是这一创作理论的最好实践。《死水》一诗每句诗都是四步音,节奏和谐流畅,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声调十分动听,具有和谐的“音乐美”。全诗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做到节的匀称,句的整齐,具有“建筑美”。全诗都用了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漪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妥贴安排,缕金错彩,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3、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诗人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内在旋律;他们的一些诗作以奇特的想像,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这种诗被称为朦胧诗,并在诗界引起争论。朦胧诗,是当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的结果。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等。

【要点探究】

《死水》

1、《死水》反讽手法的运用

反讽,即用故意颠倒美丑、善恶、真假的手法进行讽刺,揭露腐朽事物的本质。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反讽”的手法的?

【提示:诗人把死水说成“绿酒”,把铜绿说成“翡翠”,把铁锈说成“桃花”,把水面的油腻说成“罗绮”,把水上污浊的水气说成“云霞”,把水沫说成“珍珠”,最后总写一笔,把这条臭水沟的阴暗色调说成“鲜明”,在这些意象中,物的外象与诗人的意蕴恰恰相反——诗人早已洞悉它们丑恶的本质,却故意把它们写得很美,这是诗人对“死水”的无情嘲笑和讽刺。】

2、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探究“死水”的象征意义。

【提示: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意会诗中的意象,则取决于读者的再造想象,文学鉴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活动,对于“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旧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当时的世界,同学们可任由联想,只要符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即可。】

《再别康桥》

3、整体把握,理清思络

全诗以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仿佛诗人的足尖如清风般来了又走了,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至深的情丝在招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至六节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夕阳下,柳枝镀上金色,如美艳的新娘,诗人无限欣喜、眷恋。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柔波中,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支水草,这正写出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拜伦潭。诗人此时意乱情迷,物我两忘,那一潭水在诗人眼里是天上的彩虹。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快乐也达到了极点。撑一杆长篙,泛舟至青草更青处,晚上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时,诗人不禁要放声高歌。

第六节诗人也幻想到现实。因为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一切归于沉默。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

最后一节呼应开头,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呼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4、徐志摩非常推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探究这首诗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七节诗展现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通过动作性极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这七幅画卷变成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这首诗音律和谐,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余各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繁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词反复运用,增强了轻盈的节奏。从诗的建筑上看,全诗七节,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是67字(间有8字),于参差中见整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的美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表达和篇章结构的角度探究一下这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沉重、忧郁的,这是本诗的基本情绪,也是反复出现的主题。在篇章结构上,四次出现,使诗歌自然分成四部分。反复吟咏,更体味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生存的艰难,胜利的道路将无限艰辛。】

6、诗歌中的形象——农夫、少妇、母亲……具有怎样的概括意义。

【提示:那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里的农夫、少妇等形象既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搏斗,被命运驱赶的劳动者,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另外“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的两臂”等句子都包含着抽象的概括,都应扩展为对中国人民和斗争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激愤情绪的概括。】

7、这首诗的基调是忧郁而悲哀的,如何理解这种忧郁与悲哀?

【提示:这种忧郁和悲哀来自于农人“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和“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绝望,来自于“暴戾的敌人”强加给人民的“死亡的恐怖”,来自“象雪夜一样广阔又漫长”的“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它超越了个人遭遇的范围而具有了深广的历史内涵。它不是无力的呻吟和对战争的回避,而是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土地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起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

《热爱生命》

8、探究《热爱生命》的形式特点及主题。

[提示:食指一直坚持新格律诗的创作。这首《热爱生命》全诗7节,每节四行,每行基本是1112字,全诗押相同的韵,表现一种执着与坚毅,音律和谐铿锵。

食指是朦胧诗创作的启蒙人物,但他的诗主题并不朦胧,这首《热爱生命》主题非常鲜明;无论人生是什么,无论生命中充满什么样的痛苦、磨难与艰辛,我们都应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挑战命运,热爱生命。联想诗人的遭际,1972年,诗人因强烈的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但诗人始终顽强地坚持对现实的反思,坚持诗歌创作。1978年后诗人迎来他创作的恢复期。在1979年写下这首《热爱生命》,此诗与诗人1968年在人妖颠倒的年代写下的《相信未来》遥相呼应,坚定的信念与劲健挺拔的诗句让我们感慨生命的坚韧。]

《双桅船》

9、探究“岸”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提示:岸,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目标,未来的理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

12、“双桅船”代表着什么?

[提示“双桅船”代表着一代人的反思与追求。“双桅”暗示某种深层含义,爱情与事业并立。]

【一课一得】

鉴赏诗歌的方法(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诗是诉诸人的感情的,只看不读,感情上不易发生共鸣,总认为这是诗人说他的经历和感受,跟自己关系不大,读诗只是冷眼旁观而已,这就是没能进入诗的境界。可是,一张口读出声来,情况就不一样了。不管你自觉与否,你总想读出一点语气来。为此,你就得想想诗句的意思,这样头脑就会呈现出诗句所描绘的图象,读的次数多了,你了解的意思就越深,视象越清晰,思想感情也就与诗人接近了。

诗歌的朗读有明显的音乐性质。无论新体、旧体,无论格律诗、自由诗,都要讲究节奏。一定要读得节奏鲜明,才能给人以乐感。要注意韵脚和字的声调,凡韵脚都要读得响亮些,甚至可适当地延长;句中的双声词、叠韵词要读得缓慢而清晰。还要根据诗的内容来确定字句的徐疾。这几条做到了读起来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韵味。

作表情朗读要尽量不拿书本,诵读要靠对诗的领悟,包括感知诗人的意图及其感情发展的脉络,把握全诗的章法和句法等。

朗诵自身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应当贯穿在鉴赏的全过程,不可须臾离开它。

【达标演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荡漾(yàng)漫溯(sù)挫败(cuò)污巷(xiàng

B、河畔(pàn)罗绮(qǐ)血痕(xuè)家畜(chù)

C、发酵(xiào)桅杆(wéi)曲折(qū)泥泞(nìng

D、青荇(xìng)灼热(zhuó)漪论(yī)监禁(jìn

2、下列诗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B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绣出几瓣桃花。

C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象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慢长呀!

D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3、下面四句诗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

B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C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D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4、对《死水》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粘滞的不流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

B 《死水》运用反讽的手法,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以极美的文词反衬绝顶的肮脏,造成让人事业心的反效果,显示了否定批判丑恶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C 《死水》的笔墨寓辛辣于细腻,诗人非常注重炼字。例如“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的“织”字炼得好,油腻原本是杂乱无章地飘浮在水面上,而“织”是一种细致精心的动作,这使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那些反动军阀、官僚、政客等怎样巧妙地打扮自己,使自己显得更美好。

D 《死水》体式极严,从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从内在的韵律看,一般每句四顿,严格的双行押韵,而且一律到底,使全诗节奏十分明快。

5、对《再别康桥》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第一节诗人连用三次“轻轻的”,将离别时依恋之情表现得含蓄委婉,“西天的云彩”这一色彩鲜明的特定意象,表现出学业完成后的释然与轻松的情怀。

B 诗歌第六节中诗人把笙箫、夏虫乃至整个康桥都赋予了人的性灵。笙箫悄悄奏着婉转的别离曲,夏虫为之沉默,康桥为之沉默,从而使高度意象化的情与景浑然为一体,表达出诗人醇真浓厚的离情别绪。

C 诗人善于将人格化的景物与内心情感的描绘相融合,荡漾在心头的金柳的艳影,勾起“我”遐想的招摇的青荇,幻化出彩虹般梦境的清泉,载着“我”在星辉下寻梦的小船……这些都饱含着诗人对康桥别样的感情。

D 这首诗抒写的是离情别绪,诗中并没有深邃的哲理,但全诗感情真挚,表现细腻,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简答题

阅读下面一节诗歌,回答6-7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6、“昨天……今天……明天……”有什么意味?它们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悟?

7、诗中“雾”“风”两个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打湿了”暗指什么?

【能力提升】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无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1117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 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拓展创新】

下面是2002年高考中,一位同学在高考作文时写的一首诗的第一节:

如果我是一片云

我会放弃高高在上,

我选择化作一滴滴小雨飘落人间。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你看那些郁郁葱葱的生命,

那,就是我的答案。

请你依据上面这节诗,续写几节,使主旨与上面这节保持一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68f53bff46527d3250ce02b.html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