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图腾”(上)

发布时间:2018-09-29 13:52: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图腾”(上)

  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源。生活于祖国版图上的各族人民,受水的洗礼,其文化灿若繁星、异彩纷呈,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多样性的文化,体现在各民族的标徽“图腾”上。

  

  汉

  汉族始于黄帝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逐渐形成。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族的族源以华夏民族为主,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开始。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族也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族农业、手工业发达。青铜器、丝织、陶瓷、建筑、绘画早有盛名。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更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千百年来,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汉文化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也影响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汉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汉语言属汉藏语系,分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南话、晋语、平话、粤语九大方言。共同语是普通话,汉文字高度统一。

  

  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申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K刻竹木记事。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主要以农为生,旱稻、棉花、玉米是他们的传统农作物。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白族

  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87%。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他称很复杂,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为彝语文,一说应单独为白语支。词汇近60%为汉语借词,多数人通晓汉语。唐宋时代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现试行拉丁字母形式的白族拼音文字方案。

  白族多数分布在平坝和低山丘陵地带,少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主要聚居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南端,大部分属西南纵谷区。

  关于白族的族源,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白族的族源可追溯到云南的石器时代,白族先民称叟、氐、西爨白蛮、白蛮、河蛮、白爨、下方夷、白人、民家等。

  

  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景颇族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沪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楼。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等流传广泛。乐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

  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有独它尔和弹布尔。民间音乐的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过门巴族。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曾信仰萨满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保安族

  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在这巍峨的积石山下,黄河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为著名。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编辑/寇卫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63204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1.html

《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图腾”(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