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城镇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12 22:51: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特色小城镇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使用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地点

xxxxxx

1.1.3项目建设单位:

xxxxxx乡人民政府

1.1.4项目法人代表:

xx

1.1.3建设规模与内容

特色小城镇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1)民族风情文化广场建设:占地约17683.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48.55平方米,包含民族文化展示厅、斗牛场、文化长廊、祭祀广场、管理用房等建设内容。

(2)民族特色一条街改造:乡镇府集镇所在地青山村街道立面整治约150户,约2公里道路、水电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

(3)精品苗寨建设:冗坝村、大凹村、打铁冲村三个民族村寨民居改造约450户、分别在三个村建一个公厕及一个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完善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1.1.5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5681.14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争取上级资金补助。

1.1.6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19个月,即20129月~20142月。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3)《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0-2015年)》;

(4)《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5)xxxx乡总体规划》;

(6)相关设计规范标准;

(7)项目业主提供的有关资料;

(8)项目业主位委托我院编制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1.4编制原则

(1) 应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方针、政策,符合《xxxx乡总体规划》

(2) 坚持政府主导,依法行政,社会参与,属地管理,条块结合,

分级负责,统筹推进,分步实施,规范管理。

(3)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城乡统筹,综合治理。

(4) 坚持人人参与,联创共建;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1.5编制目的

(1)通过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研究、论证,判断项目预期目标与项目建设理由是否相吻合,预期目标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2)选择合理的经济、技术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 为项目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完善基本建设程序,为项目决策、资金筹措提供科学、详实、可靠的依据。

(4) 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为项目申请、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1.6研究范围

本报告以xx乡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规定及要求,阐述项目建设的理由及必要性,提出xx乡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的类别、性质,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阐述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提出项目进度计划;进行建设项目政府资金估算,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及使用计划;对项目进行抗风险能力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

1.7项目建设基本原则及项目区选择的理由

1.7.1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1)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农家乐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2)在调查了解乡镇和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协调发展、提高乡镇未来竞争力,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人文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激发他们建设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的积极性,努力按照“致富田园、生态家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要求建设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1.7.1项目提出理由

作为xx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青山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宋朝时期,苗族同胞就在青山居住,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是青山村的苗族手工刺秀,工艺古朴,花纹清雅,有插花秀和十字秀等。少数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唢呐舞》等,这些舞蹈极具原生态特征,古朴典雅(每年的“四月八”活动举行)。苗族同胞的柴火豆腐和精制米酒是xx乡最具特色的苗家美食。苗家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浓郁,也是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苗家淳朴好客,苗家独具风格的家居和生活方式,以及原生态的礼仪习俗无不浸漫着苗家文化的芬芳。

代表苗家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活动四月八都将在这举行,但缺乏一个大型的祭祀表演场地,因此急需建一个可提供四月八活动表演场地、代表xx特色文化的风情民族文化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即城镇化推向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态度的改变,民族文化正被外来文化慢慢地侵蚀,其独有个性逐渐被共性所取代,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已被钢筋混凝土所代替,民族风情文化严重缺失。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写照,基于此,原真性的保留与恢复苗族文化、以旧民居中原有的建筑元素加以改造利用为出发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个具有浓郁苗族风韵的小城镇尤为重要。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xx乡位于xx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地处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集中营西南部,距景区15公路。xx乡东被永靖镇的河丰村和坪上村相连,南与石硐乡的南桥村、新寨村、石硐村相连,西与九庄镇梨树坡村民组接壤,北与西山的胜利村、猪场村为邻,由于五大山脉向东将全乡分割成四槽、四坝,受地质地貌的影响,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的黄壤或黄棕壤,土层深厚,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和铀矿,xx乡的地形走势,西部高,东部低。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日照13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260米,属亚热带干旱型气候。

作为xx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青山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宋朝时期,苗族同胞就在青山居住,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是青山村的苗族手工刺秀,工艺古朴,花纹清雅,有插花秀和十字秀等。少数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唢呐舞》等,这些舞蹈极具原生态特征,古朴典雅(每年的“四月八”活动举行)。苗族同胞的柴火豆腐和精制米酒是xx乡最具特色的苗家美食。苗家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浓郁,也是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苗家淳朴好客,苗家独具风格的家居和生活方式,以及原生态的礼仪习俗无不浸漫着苗家文化的芬芳。

2005年以来,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xx集中营景点的带动效应和xx乡原生态苗族文化、苗家风俗民情和农业观光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抓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机遇和xx乡自身实际情况,以市场化、差异化、规范化、特色化的要求,坚持“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一村一特、一景’”的发展理念,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以旅游助农、城乡互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xx乡具有苗家独特的民族文化,目前苗族民俗文化只整理了一部分,还有更多民族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展示和整理,这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xx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村民急切盼望能开发村寨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与生态特色交相辉映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来保护、收集和整理苗家民族风情文化。一直以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服务功也不完善,硬件不“硬”。当地群众长期以来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资金积累差,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弱,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当地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能力,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改善村寨村居的人居环境,提高当地村民的综合素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地的事业,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一、xx乡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不仅为一年一度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四月八提供场所,还提供一个xx乡具有苗家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

二、xx乡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不仅加强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当地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能力,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还改善村寨村居的人居环境,提高当地村民的综合素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对实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xx乡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使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 在就业、教育、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接轨,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既保证农民不失去土地及其基本生存的保障, 又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

3.1项目区总体基本情况

3.1.1自然概况

1)地质地貌

xx乡位于xx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地处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集中营西南部,距景区15公路。xx乡东被永靖镇的河丰村和坪上村相连,南与石硐乡的南桥村、新寨村、石硐村相连,西与九庄镇梨树坡村民组接壤,北与西山的胜利村、猪场村为邻,由于五大山脉向东将全乡分割成四槽、四坝,受地质地貌的影响,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的黄壤或黄棕壤,土层深厚,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和铀矿,xx乡的地形走势,西部高,东部低。

2)气象

xx乡素有“天然氧吧”的美称,全村森林覆盖率49.4%,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2C°,四周森林茂盛,景色优美、空气清新, 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日照13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260米,属亚热带干旱型气候。

3)资源条件

民族文化资源: 青山村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宋朝时期,苗族同胞就在青山居住,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是青山村的苗族手工刺秀,工艺古朴,花纹清雅,有插花秀和十字秀等。少数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唢呐舞》等,这些舞蹈极具原生态特征,古朴典雅(每年的“四月八”活动举行)。苗族同胞的柴火豆腐和精制米酒是xx乡最具特色的苗家美食。

交通资源:青山与县城相距21公里,与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营相距15公里,两地间15分钟的车程,又是乡政府所在地,有息九、金马公路穿境而过,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

水资源:境内约有380余亩的青山湖饮用水保护区

旅游发展资源:xx乡素有“天然氧吧”的美称,全村森林覆盖率49.4%,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2C°,四周森林茂盛,景色优美、空气清新,加之浓郁的原生态民族风情,适宜发展乡村旅游

3.1.2社会经济概况

xx乡是我县唯一的一个少数名族乡镇,位于xx县城西部,全乡总面积45平方公里,有耕地12566亩,其中田1554亩,土11012亩。

在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带县以来,xx乡得到了市、县领导及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1996年以来,王三运、庹文升、王晓东等领导先后把xx乡作为他们的工作联系点。

在“九五”期间,xx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组组通公路、村村安装广播电视、通电话,乡开通了程控电话,乡政府驻地的小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在全县推动乡村旅游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

xx乡青山村位于xx乡中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平均海拔1300米,有12个村民组,4071531人,其中少数民族928人,劳动力738人;有耕地面积2330亩,其中田485亩,人均0.37亩,土1845亩,人均1.42亩;有林地1010亩,人均0.78亩。目前,全村除2村民组外,其余10个村民组已经通公路,村内有乡人民政府等机关单位,有中学、小学、和小学点各一所,全村人均纯收入6550元,有贫困户66166人。

第五章 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分析

5.1建设地址

5.1.1建设地点与地理位置

民族文化广场及民族特色一条街建设地点位于xxxx乡青山村,与县城相距21公里,与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营相距15公里,两地间15分钟的车程,又是乡政府所在地,息九、金马公路穿境而过,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与地理优势。

精品苗寨建设地点位于xxxx乡冗坝村、大凹村、打铁冲村三个民族村寨,与乡镇府所在地青山村相邻,村村通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5.1.2建设土地权属类别

建设项目涉及土地:民族风情文化广场、民族特色一条街建设用地范围在规划的集镇用地范围内;2、精品苗寨建设用地均在原有用地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整治,不侵占耕地。

5.2建设条件分析

5.2.1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1)地势地貌 xx乡的地形走势,西部高,东部低五大山脉向东将全乡分割成四槽、四坝,受地质地貌的影响,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的黄壤或黄棕壤,土层深厚,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和铀矿。

2)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境内约有380余亩的青山湖饮用水保护区。

地下水中碳酸盐岩溶水丰富,分布较广。全乡地下水点已探明的有73处。

3)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区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本地区基本烈度Ⅵ度。

5.2.2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一)地形、地貌

青山乡属云贵高原剥蚀构造丘陵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小,以丘峰洼地、残丘洼地和向斜盆地为主。断裂、褶皱较发育,出露地层主要是三叠系的碳酸盐岩。绝对高程多在10002200米之间,大部分地段自然横坡为1540度,局部为陡崖,境内植被较发育。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洪涝等。

(二)地质条件:

1、地下水特征

地下水以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为主,局部分布碎屑岩类裂隙水及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有分布面积不广,含水层厚度不大,地下水埋藏浅的特点,地下水多赋存于岩溶管道和裂隙中。

2、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⑴岩溶

可溶性碳酸盐岩石占30%左右,岩溶现象分布较广。现有资料表明,Td2灰岩、Ta1白云岩、Tsz2灰岩以及Tsz3Tyl3中的白云岩岩溶发育,岩溶洞穴、岩溶管道及岩溶漏斗常见,尤其是Td2灰岩岩溶极其发育,规模较大。

⑵地面塌陷

未发现大面积地面沉陷和塌陷,由于场区灰岩和白云岩岩溶不发育,含水较低,由此导致地面沉陷和塌陷的可能性不大。

⑶滑坡与崩塌

滑坡一般有两种成因,一是自然滑坡,如砂页岩风化层滑坡;二是人工开挖边坡引起的工程滑坡,如深基坑边坡滑动。城镇内未发现大规模自然滑坡点,工程滑坡主要发生于第四系土层分布区和软硬岩相间的顺向边坡地段,城镇的建设中,局部道路段及桥梁部位,在开挖切坡有新临空面时,可能形成中小型土质和顺向岩质边坡滑动。

崩塌主要出现硬质岩构成的陡崖地段,岩体受构造作用及溶蚀作用,坡面上易形成危岩块体。

5.2.3交通、通信、供水、排水条件分析

1)交通条件分析:

息九、金马公路穿境而过,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各个村寨组与组之间道路基本通,局部道路未硬化。

2)通信条件分析:

中国电信移动及联通在整个区域设置有信号转播站,移动电话信号已覆盖整个区域。

3)供水、排水条件分析:

乡镇区域内给水系统已基本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系统还需完善,村、组范围内给水系统尚未完善,现状雨水、污水为自然排放,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及完整的排水系统。

第六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目标

6.1建设内容

6.1.民族风情文化广场建设:

占地约17683.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48.55平方米,包含民族文化展示厅、斗牛场、文化长廊、祭祀广场、管理用房等建设内容

6.2民族特色一条街改造:

乡镇府集镇所在地青山村街道立面整治,约2公里道路、水电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具体内容如下:

1、房屋立面整治150户,原真性的保留与恢复苗族文化、以旧民居中原有的建筑元素加以改造利用为出发点,改造房屋立面。

2、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

集镇范围内道路改为青石板道路;地名标志完善;路灯安装200盏。

2)、供水设施建设

3)、排水工程设施建设

6.3精品苗寨建设:

xx乡冗坝村、大凹村、打铁冲村三个民族村寨民居改造约450户、分别在三个村建一个公厕及一个农民体育文化活动广场,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完善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1、房屋立面整治150户,原真性的保留与恢复苗族文化、以旧民居中原有的建筑元素加以改造利用为出发点,改造房屋立面。

2、公用设施建设

1)建设文化活动室

2)建设农民体育文化活动广场

3、村容村貌整治

1)垃圾池

2)公厕

3)阅读和宣传栏

6.2建设目标

以原真性的保留与恢复苗族文化为目的,通过改善村寨村居的人居环境,提高当地村民的综合素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农家乐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当地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能力,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还改善村寨村居的人居环境,提高当地村民的综合素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第七章 项目实施方案

7.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政府主导、规划引导、群众主题、突出特色、政策扶持、社会扶助等措施,整合各种资源,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2)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村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城市带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统揽,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

3)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农家乐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4)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国家全面实施投资拉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促进城乡统筹和小城镇集约有序发展。

7.2项目设施原则

(一)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先行的原则

以规划为统领,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高度,逐步形成城镇建设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二)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

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引导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建设自己美好家园。

(三)坚持整合资源、多元投入的原则

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将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投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拉动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自己的家园,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结合各地实际,凸显当地特有的苗族文化民族特色。

(五)坚持示范带动、凸显精品的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453e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4.html

《特色小城镇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