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6-13 20:08: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一段文字“这里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这里的水清澈见底,似明镜、像翡翠。这样的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绵延千里的绝妙画卷。”对文字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这描述的是哪?”

二、感知词语、练习书写。

澜和攀字

感悟文中词语意思。

三、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小黑板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小黑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五、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四、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以她独具特色的美成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可是近几年来, 随着旅游者的增多,桂林的山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污染。

同学们,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桂林的山青、水绿呢?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作业:背诵课文。

《桂林山水》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能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悟语言、欣赏语言,并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在重点处引导、难点处点拨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能力方面: 已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知识方面:在学习本单元课文之前,在前几册中也有相应主题的单元,如: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学过《爱祖国,爱家乡 》、第五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自然奇观》。从开始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到能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各年级段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安排不同的目标任务。本单元内容在以前相应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内涵更加丰富。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过程与方法上: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桂林山水》效果分析

在三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缺乏探究性,大多是教师讲解多,学生被动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目标的达成,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了一读、二思、三说、四写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关注没有举手发言的同学,鼓励其发言,并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帮忙,并给予再一次表达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做到让所有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教学效果我认为是明显的。课堂中师生有效交流互动,学生参与率高(全班多数同学在这节课中至少发言一次)。课堂中,注意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走遍千山万水”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三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以及作者独特的感受来描绘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学习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

《桂林山水》评测练习

一、照样子,把句子写完整。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这棵老槐树真粗啊,( )。

妈妈买来的西瓜真 )啊,( )。

二、1、“水”这句话主要写( )。



句子中把( )比作( 、( )、( )。   

2、“山”这句话主要写( )。



句子中把( )比作( )、( )。

三、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作者用什么地方的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

2、这句话中哪一个字最能说明桂林的山有独特之美?

《桂林山水》课后反思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之作。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它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所以至今还能背下来。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朗读和赏析中,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由于学生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较好的效果。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并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感情朗读。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然后再讲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背。

二、重视语言实践。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桂林山水”,然后睁开眼睛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学生把产生在脑海里的画面能讲述出来,但不够美;原因是平时我不注意他们说的能力。这一点有待提高。

三、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如我让学生看着书中的句式“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让他们仿写,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丰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有一些思考,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么好的文章,也有的同学居然无动于衷,我想我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利用有效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语文课人人都有收益。

《桂林山水》课标分析

本课收录为人教版2017年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单元目标训练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本组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3.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习作中。

解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是通过课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指会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桂林山水》的核心内容

《桂林山水》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是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这一专题编写的。 (所处位置)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主要内容)

本组课文是围绕“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意图是:一是使学习写景的抒情散文;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写景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编者意图或地位作用)。

《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具了解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教学重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afddd4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4.html

《小学语文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