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墙的设计和实施

发布时间:2018-06-30 02:38: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主题墙的设计和实施

主题墙面设计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补充。所谓主题墙面,顾名思义,是教师根据幼儿现阶段学习的主题内容而设计的墙面环境,其作用是引领幼儿的探索学习,梳理、记录幼儿在探索中的发现和获得的经验,反馈幼儿的成长,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对主题墙面的教育价值理解不够全面,在设计和利用主题墙时存在一些误区。

一、主题墙设计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将张贴图片等同于主题墙面设计

在课程实施中,很多老师围绕主题学习内容,下载并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或照片,如:在《动物世界》、《各种各样的车》、《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主题中教师把收集来的动物图片、车辆图片、全家福照片等简单地张贴在主题墙面上,替代主题墙的设计,而且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事实上,这种缺乏设计的墙面布置,既不能引发幼儿学习与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反映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因此,不是适宜的墙面设计。所谓适宜的墙面应是与幼儿现有生活经验相衔接的、丰富的、生活化的情境,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幼儿学习提高的环境。

误区之二:主题墙面的设计忽视与幼儿的互动作用

很多教师对墙面如何与幼儿产生互动缺乏思考,有的老师简单地认为让幼儿收集材料或在墙面上呈现出幼儿的作品就是互动了,或者认为只要教师把墙面布置的很精美、漂亮,幼儿便自然会与之互动。其实,幼儿在收集材料时并不明白要干什么,材料在转化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幼儿没有与其相互作用;幼儿作品的呈现、教师布置的精美等都是静态的环境,而静态的墙面设计并不能长时间的吸引幼儿,只有在教师引导下静态环境才能被激活,真正与幼儿产生互动。主题墙布置的时间要与课程结合地很紧密,主题进行到哪里,主题墙就应呈现出相应的内容,主题墙应始终是“进行时”。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做不到这一点。由于日常工作的繁琐,等教师忙完了手头的事再来布置主题墙,往往已时过境迁,主题墙成了“过去时”。有时,教师趁着空闲将还未进行的主题内容提前布置出来了,这样一来,主题墙又成了“将来时”。其实,无论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都无法让主题墙与主题内容互动起来,通过主题墙与主题内容的互动帮助幼儿提升关键经验这一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主题墙应随着活动的展开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渐进的系列活动。

 误区之三:主题墙面缺乏整体设计,看不出幼儿学习的轨迹

有些主题墙面设计不经教师介绍别人看不明白,说明墙面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不清晰;有些主题墙面虽然涉及到主题学习的重点内容,但零散、无序,不能梳理出一条学习脉络,反馈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以及真实的表现表达;还有些墙面设计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整理智慧,表现为趣味性较低的问题有的主题墙布置前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设置不合理。如有的地方很空,有的地方却图片、文字一大堆挤得密不透风;有的把整个主题墙变成了幼儿作品展示区,除了幼儿的美术作品,就是幼儿的手工作品……

有的主题墙很多展示的内容之间没有联系,内容之间相互重叠、跳跃,没有体现主题内容由浅入深的过程。幼儿通过主题墙探究过程、积累经验、扩展知识这一点就无法较好地实现。

一个好的主题墙面应该是一个可视的学习过程图,呈现出幼儿学习该主题时先后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发挥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作用。

  误区四:操作上的缺失

 1、教师参与主宰化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是主题墙创设的主体,包括主题内容的生成,主题墙的内容、布置形式等等都是教师的构思为主。从主题的确定到具体的布置几乎都由教师一手策划、完成。教师包办了设计内容、包办了材料收集、也包办了创设过程,幼儿只需在一旁静静地观看,教师完全抛开了幼儿。相反的,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幼儿的参与,在布置上过分依赖幼儿,全都是幼儿作品。全部是教师作品毫无疑问是不对的,但全部是幼儿作品也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以幼儿为本。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以幼儿为本位,没有将其视为重要的合作者,这两种情况都是教师主宰主题墙创设的表现。

 2、幼儿参与模式化

     随着认识的深入,教师们也都知道到要让幼儿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中来。但是在幼儿的参与过程中却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补缺式”,即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路创设好了大部分的主题,让幼儿添加些简单的小东西,作个简单的补充;还有一种是“填空式”,即在设计中,教师已想好了哪些内容是需要幼儿参与的,于是一声令下,所有的幼儿一起动手做,然后教师将幼儿作品填充到主题墙中去。其实这两种参与模式,都没有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关系,教师并没有把这一过程创设视为一个良好的教育课程,幼儿从中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参与活动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主题墙并没有体现真正的“幼儿参与”。

二、对主题墙面设计的实践

要充分发挥主题墙面的“第三位教师”作用,设计主题墙面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四点:

1提炼形成知识板块,体现过程性

教师在设计主题墙面之前,首先必须吃透教材,在对本主题内容和教学目标全面学习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本班幼儿的现有知识经验,提炼出具有递进关系的板块内容,也就是说主题墙面的框架由教师搭建,具体内容用幼儿的表现表达填充。如:在《神奇的水》主题墙面上可设计四个知识板块:一是哪里有水?幼儿收集到江河湖海里有水、家里有自来水、游泳馆里有水、下雨的时候有雨水、冰雪融化时有水、洗澡时蒸汽会变成水滴、人的身体里有水等等,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二是我们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教师根据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将水从水库引出、经过消毒过滤净化处理、最后从家里的水龙头流出来的全过程表现出来,使复杂的知识图示化,也让幼儿感到水来之不易。三是水有什么用途?幼儿发现:人和动物、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如:洗澡、洗衣服、做饭等;工业生产上也有许多地方用水,如用水发电等;四是我们的一天离不开水。让幼儿画一画或说一说一天中用水做的事情。幼儿在主题学习中知道了人类与水的关系,明白了节约用水的道理,并从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去爱惜每一滴水。这样的主题墙面很好地克服了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注重的是幼儿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符合新《纲要》倡导的课程精神。

2、采取适当留白的方法,体现互动性

教师自己把主题墙面布置得满满的并不代表墙面内容多么丰富,我提倡教师根据主题内容设计出问题板块之后适当“留白”,让幼儿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找到的办法记录在留白处,使版面不断丰富起来。由于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幼儿找到的办法各不相同,这样起到了完善与扩展知识的作用。

幼儿与墙面的互动,不仅可以使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而且,幼儿多种感官通道参与活动,对其学会自我建构知识、主动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发挥同伴资源的教育作用,达到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目的。

教师在指导幼儿与主题墙面互动时要适时地引入评价机制,对幼儿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设计具有一定情境的墙面,体现智慧性

主题墙面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必须使其具有知识性,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其设计同样离不开趣味性,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决定的,在墙面内容确定之后,建议教师增加情境性设计,以体现教师对墙面的整理智慧。如:在《多种多样的伞》主题活动中幼儿设计了自己喜欢的伞,如果直接将作品张贴出来缺少艺术感,这时老师先在主题墙的背景上画了一把大大的蘑菇伞,再把小朋友的“伞”剪下来,作为大蘑菇伞上的图案粘贴出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4、突出幼儿与主题学习的关系,体现发展性

我们进行主题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主题墙面设计时要以幼儿主体,突出主题与幼儿实际生活的联系,设计能记录幼儿真实地表现与表达的板块,关注幼儿学习后在知识和情感方面的提升。

一般一个主题会有二十几个教学活动,但我们并非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上的,而是选取觉得比较有教育意义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我们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就及时选取比较好的内容布置在主题墙上,因为既然是呈现出来的,就肯定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而且也是孩子感兴趣的,并且是他们亲身参与的,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主题开展过程中要有所斟酌和选择,然后及时张贴和布置,逐渐地丰富主题墙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0f93345727a5e9856a614a.html

《主题墙的设计和实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