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欧洲文学史考试答案

发布时间:2020-05-18 07:57: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欧洲文学史》重点

1. 希腊神话的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2. 希腊和希伯来就是所谓的二希。

3. 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是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荷马史诗包括这两个。4. 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

5. 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6. 耶稣的故事被记录在《新约》中的《福音书》 记载了上帝创造人类的是《旧约》的《创世记》

7.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8. 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9.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最高成就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10. 约翰•班扬是英国近代小说的始祖,代表作是《天路历程》

11.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彼埃尔•高乃依代表作《熙德》

12. “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饥寒。”和“种我们的园地要紧”出自伏尔泰的《老实人》,是其最出色的哲理小说。

13. 伏尔泰的悲剧:《中国孤儿》

14.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女主人公叫绿蒂。

15. 浮士德找到了人生的真理: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16.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

17. 英国斯威夫特代表作《格列佛游记》

18. 法国第一部重要的启蒙文学作品是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属于书信体哲理小说

19. 德国文学之父是莱辛。

20. 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被称为丰碑的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

21. 长篇诗剧《浮士德》共两部12111行。“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他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名词解释

1、“两希”文学传统(名词解释)“两希”文学传统是指古希腊文学传统和希伯莱——基督教文学传统;古希腊文学强调人的原欲和敏感的文学传统:《荷马史诗》,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戏剧(悲、喜);希伯莱-基督教文学是重灵魂、群体、来世的理性文学传统:《圣经》。

2、古希腊神话:理解“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神话属于古希腊文学的一个类型,古希腊文学体现人与命运的抗争,与自我现实的实现。因此,古希腊神话是从以人为中心的神话,所以人按照自己的形象特征去塑造神,至此就形成了“神,人同形同性”。

3、《荷马史诗》(名词解释)该书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相传是由名叫荷马的诗人根据真正的战争历史整理而成的,分为两个部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的内容包括两个:《伊利昂纪》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奥德修纪》写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

4、、《荷马史诗》个体意识的体现(或是内涵)①英雄形象的个性化《荷马史诗》中,英雄不是理想化的,不近人情的形象,相反他们的英雄内涵恰恰是她们人身上特有的情感与才智发挥到了极限,是作为一个富有个性的人而成为英雄的。比如:“阿基琉斯的愤怒”,这愤怒中凸显的是人的个体意识。如,阿基琉斯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而英勇、智慧的奥德修斯善用计谋,甚至十分狡诈的特点,这都体现着英雄形象的个体意识。奥德修斯为维护个人的财产、权利、荣誉而进行的斗争,体现个人意识的觉醒。

②神的形象的凡人性:在《荷马史诗》中,诸神各各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凡人所具有优点和缺点。如,爱神阿弗洛狄忒曾以横蛮的态度对待海伦;不死的女神阿基琉斯的母亲看着儿子将要走上不归之路时的难过和不舍;智慧女神雅典娜与俄底修斯友好的交往等都体现了神的凡人性。《荷马史诗》的悲剧内涵:A、人在命运的阴影中遭受的困难。在《荷马史诗》中,凡人的人生是短暂而充满苦难的,人一出生即注定受苦,连宙斯也无法改变。如英雄阿基琉斯终将在战场上英年早逝。B人在命运悲剧的抗争中彰显出生命价值。如奥德修斯在孤身一人的境况下仍坚持、顽强的战胜困难。C《荷马史诗》的悲剧与《诗经》中哀伤意识的比较。与之相比,中国传统《诗经》的风格哀而不伤。

5、古希腊悲剧的三大悲剧家:①埃斯库罗斯、②索福克勒斯、③欧里庇得斯

6、《俄瑞斯忒》的故事情节(结合教材P36第二段)

《俄瑞斯忒》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连剧,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故事以阿耳戈斯国王阿特柔斯家族的世仇为背景。《阿伽门农》以探哨的瞭望开场,歌队讲述了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门农献祭女儿的经过。阿伽门农在荡平特洛伊后返回家乡,被王后克吕泰墨斯特拉所杀。《奠酒人》描写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忒斯回国,遵照阿波罗的谕令,先杀埃吉斯托斯,经犹豫复杀母亲,在复仇女神追踪下逃离。《报仇神》描写俄瑞斯忒斯按照太阳神的指令前往雅典,求雅典娜帮助。当俄瑞斯忒斯被复仇女神指控后,经法庭审判,定罪票与赦罪票持平,雅典娜最终投票赦免被告。这个三部曲的基本主题反映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斗争和胜利。

7、骑士文学概念: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社会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题材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文学表达了一种情感和人类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所以它表达了人性的自由表达和张力。骑士冒险故事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其著作有《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圣杯的传说》等。

8、城市文学概念:城市文学由称市民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应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僧侣的愚蠢和专横,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美德以及聪敏;在艺术多采用讽刺手法、风格活泼。代表作是《列那狐的故事》。

9、神曲的主题:第一、抨击封建专权和教会统治。当时意大利的分离和内乱,但丁将之归罪于教权,对于世俗政权的干涉。但丁在《神曲》中把政权和教权比作“两个太阳”并无限感慨地指出“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他对教会肆无忌惮地干涉意大利内政、破坏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的罪恶,对教会僧侣的种种败行,表示异常强烈的憎恨。第二、对于现实世界的歌颂。强调人赋有“自由意志”;歌颂在现实世界生活的人们循着天赋的理想前进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想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其中“我”象征代表理性和智慧的希腊末期诗人维吉尔,并希望世人以他们为榜样振奋精神,战胜艰险,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命运。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中世纪构成了鲜明的差别。同时,还歌颂人之正常的爱情和情感表达,《神曲》中抒写保罗和弗朗齐丝这对痴情恋人的悲剧性遭遇,凄楚动人,但丁因听到他们的哭诉而极度痛苦,以致昏厥。

第三、反对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但丁称颂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教会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学,他更推崇备至。其中他热情洋溢地讴歌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求知欲的推动下,离开家庭,历经千难万险,扬帆于天涯海角去探险的事迹,并指出“你们生来不是为了走兽一样的生活,而是为着追求美德和知识。”

10、文艺复兴文学传统中人文主义观念的发展(论述)

①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以人的个性以及欲望的张扬来抨击神权的不合理;主要是成就意大利于英国;代表作:薄伽丘《十日谈》、乔叟《坎将伯雷的故事集》。其中,薄伽丘在《十日谈》中通过叙述故事的形式,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同时也体现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以及通过欲望的张扬来抨击神权的不合理。《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中,薄伽丘就以犀利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神权的腐化堕落和荒谬。同时,他在赞扬男女之间爱情的同时,也批判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不少故事都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文学在传统中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以及欲望来抨击神权、封建制度等的不合理。但《十日谈》中人文主义精神还只是停留在人的浅层欲望层面上。

②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上半叶: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中期;主要展示“巨人”风采;主要是成就在法国,如:拉伯雷《巨人传》。拉伯雷的《巨人传》中以格朗古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三个巨人形象出场,这体现了自我信心的极度膨胀而产生的人类形象。在《巨人传》中分为5个部分来阐述格朗古杰等三代“巨人”生活,主要着重描写庞大固埃这一“巨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态度。庞大固埃自身知识渊博且生命力旺盛、顽强,他时常大口大口地喝酒,并常念叨这“喝呀”“畅饮真理、畅饮知识、畅饮爱情”等话语,其性格也是自由狂放、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巨人”形象巨大化。拉伯雷的《巨人传》体现这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中期展示“巨人”风采的文学作品的风格。

16世纪上半叶--17世纪初期: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晚期;対人性缺陷或恶的展现与探讨;主要成就是西班牙与英国,如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戏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深受骑士小说所害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的三次巡游为故事的发展线索,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疯疯癫癫、神魂颠倒、荒唐可笑且有锄强扶弱、维护正义、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堂吉诃德。他身上体现着人类最普通、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体现。同时他在巡游期间的种种“愚蠢”行为,被骑士小说所同化了的精神世界和侍从桑丘那种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形象却是对人性缺陷的揭示,以及堂吉诃德在巡游过程中遭受的伤害、搏斗和恶人们的行为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恶的展示和探讨。堂吉诃德的形象代表了坚持理想,超越与现实之上的崇高精神,到达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堂吉诃德》比之《十日谈》和《巨人传》其人文主义内涵都体现了更纯粹的理想意义。以上这三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发展、刻画,构成了文艺复兴文学传统中人文主义观念d恶发展。

11、薄伽丘《十日谈》的内容:(根据作品添加内容)第一、批评天主教的腐化堕落和荒谬。

第二、宣扬了作者的宗教观念。第三、赞美人天生的情感、欲望。第四、赞美了下层人民的机智斗争精神。

12、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诗歌创作时期。国家强盛,民族意识高涨。(他写历史剧,以此反映英国历史通过曲折道路走向民族统一、走向中央集权的必然趋势,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君主的形象,用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开君主制的向往。他写喜剧和诗歌,热情讴歌青年男女大胆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习惯势力,为争取恋爱自由、婚姻幸福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基调是乐观、激越、明朗的。)10部以英国历史上的君主为主人公的历史剧,《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等;10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此时的作品充满了对于现实人间的希望。

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和喜剧创作时期;这是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时期。伊丽莎白统治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他以悲剧和悲喜剧的形式写作,揭露黑暗现实,提出社会问题,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剧作的风格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基调是沉郁、悲怆、愤激的。)

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创作时期。退居田园、书斋,以传奇剧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退隐之意。在这时时期的创作呈现出高远妙逸的创作风格。(他以神话般的传奇方式,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用以揭露现实的阴暗冷酷,同时又以仁爱、宽恕和谅解的精神,对社会矛盾的解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作品基调转向清丽、俊秀,呈现出高妙远逸、圣洁至纯的意味。)4部传奇剧,包括《暴风雨》、《辛白林》等。

13、四大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

1.伊丽莎白王朝统治后期,国家与民族陷入低潮。A.王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十六世纪晚期关于王室专利权的争论。B.三百年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在伊丽莎白王朝后期显现出积弊“到处是穷人”。C.詹姆斯一世,第一次解散议会,加强王权、压制资产阶级。2.文艺复兴初、中期的个性解放演变成个体膨胀。人们推到了上帝的束缚,却成为自身的奴隶。3.关于人的全新观念。整体性的、复杂的人格形象。

14.《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

鬼魂出现、哈姆雷特装疯、克劳狄斯的试探、反试探和戏中戏、被国王流放到国外并安排谋杀、奥菲利亚发病并淹死、哈姆雷特逃脱监控、雷欧提斯归来复仇、决斗并同归于尽。(具体内容的添加自己在教材或是网络上查找)

剧情大致是:丹麦年轻有为的王子哈姆雷特国外学习传来父王突然惨死皇叔继位并娶母后为妻的恶讯,他深觉羞愧与愤怒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遇见父王鬼魂诉冤,并得知自己的叔叔毒害了父亲。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但做贼心虚的克劳斯迪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刚好进宫的戏班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哈姆雷特有机会杀叔父,却优柔寡断地放弃,并使心虚的克劳斯迪下决心流放哈姆雷特,同时还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即奥菲莉亚的父亲波格涅斯。哈姆雷特在被流放途中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逃脱监控,中途返回丹麦。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雷欧提斯被毒箭误伤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15.《哈姆雷特》作品主题:

A、对于个体私欲膨胀的抨击。第一、克劳狄斯:权欲的膨胀;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雷特于死地。第二、乔特鲁特:情欲的膨胀;王后乔特鲁特经不住情欲的引诱,在丈夫去世后不到两个月,便不顾当时禁止叔嫂通婚的道德约束,委身于克劳狄斯。第三、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贪欲的膨胀。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欲火炎炎地窥视这丹麦的局势,随时准备夺取丹麦的王位,侵吞邻国的领土。第四、然而,罪最深重的还是王子……哈姆雷特被复仇的欲望所控制,变成了复仇的狂人。复仇的欲望使他毁了自己的情人、羞辱自己的母亲、不惜自己的生命,最后整个毁掉了自己。

B、展现人的形象的完整性。情欲、权欲、贪欲、复仇……如此种种皆是人之“局限“所在。

C、哈姆雷特的形象:人类自信的象征(快乐王子)、人性复杂的象征(忧郁王子)。

16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艺术的特征:

①古典主义文学思想上的特征:

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的非常紧密。如古典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族责任或是国家义务的冲突,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务义务的主题。

第二、宣扬理性,克制个人情绪;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第三、抨击封建贵族,教士以及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古典主义作家敢于揭露社会上的恶习和弊端,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罪恶活动的不法分子和团体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

②古典主义文学在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吸收艺术题材和形式;

第二、有严格的艺术规律之要求;例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第三、语言准确,华丽,典雅。如高乃依的语言具有雄辩遒劲的阳刚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崇高风格;拉辛的语言则具有柔情缱绻、细腻动人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优雅风韵。

第四、人物塑造上的类型化。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通人性”,性格单一。

17.莫里哀《伪君子》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五幕剧人物:柏奈尔老太太、达尔杜弗(客人)、奥尔恭(男主人)、欧米尔(妻子)、大密斯(儿子)、玛丽亚娜(女儿)、桃丽娜(仆人)

第一幕:一对糊涂虫,一个伪君子;教会假虔徒达尔杜弗以他虚伪的言行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柏奈尔太太的信任。第二幕:嫁女伪君子,女仆出主意;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奥尔恭要撕毁女儿以前的婚约,把女儿嫁给达尔杜弗。家中聪明善良、敢作敢为的女仆桃丽娜看不惯主人这样的行为,并勇敢地站出来为玛丽亚娜出谋划策。

第三幕:觊觎主母,反咬一口,获得财产伪君子达尔杜弗接近奥尔恭是看重了他的富贵以及他的妻子欧米尔,达尔杜弗向欧米尔调情并被奥尔恭的大儿子大密斯看到,可是奥尔恭在达尔杜弗的挑拨下,反而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把财产全部赠给达尔杜弗,甚至把私藏投石党时间的政治犯文件匣交给他保存。

第四幕:贵族和真相,恶狗反咬人;在紧要关头,聪明机智、贤淑坚贞的妻子欧米尔巧施计谋,让奥尔恭心眼看见达尔杜弗向自己调情的丑态。奥尔恭终于醒悟,要把达尔杜弗赶出去。达尔杜弗露出狰狞面目,反咬一口把他掌握的奥尔恭的政治犯藏匿的文件交给国王告密。第五幕:峰回路转,皇帝驾临柳暗花明,小人遭殃。但英明的国王洞察幽微,下令逮捕了伪君子达尔杜弗,并赦免了曾经勤王有功的奥尔恭。

18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特征:(一)内容上,以文艺复兴文学一样反封建、反宗教体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和斗争性,对现实的如实刻画。 如《拉摩的侄儿》全文就是用论辩式对话组成的。(二)人物形象上,塑造了“新人”形象:“新人”的主要特征即使他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内在自由的张扬,另一方面却是在现实世界中的无力,处于灵、肉的分裂中,是现代人格的典型写照。人的自由精神如此勇敢又如此脆弱。从灵肉合一到灵肉分离是人类精神的进步,也是人类的悲哀。如卢梭《忏悔录》中把自己性格中的真、善以及他高傲、病态的不安等心理、行为袒露在世人面前,体现了他心灵的复杂性以及“新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内在的自由张扬但却在现实中无力难耐。(三)自然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大量涌现: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环境是宫廷,从宫廷到自然,外在“自然”将随着人类对于自身内在“自然”的发现而被发现。对于“自然”的态度是检验人性纯洁的标尺。如卢梭的《新爱洛依丝》中对大自然的赞颂和描写,给人们展示了优美宁静的自然画卷,却也是作者心灵中纯洁、美好的向往。(四)文体形式的多样:小说:书信体《新爱洛丽丝》、游记体《格列佛游记》、自传体《忏悔录》、对话体《垃摩的侄儿》;戏剧“三一律”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市民剧”;诗歌:歌德的《浮士德》。]这一点可写可不写。

19、卢梭作品的总体特点:①从张扬“自然理性“的角度出发,塑造了”新人“形象:“新人”指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时期由卢梭、歌德等塑造的人物形象,包括卢梭创造的爱弥尔、朱莉、圣普乐、沃尔玛等;“新人”既是自然人性没有受到文明污染的人;“新人”一方面张扬自由精神,另一方面又在现实生活中如此懦弱。②突破古典主义框架,张扬人的感情:古典时代压制人的情感,感情的张扬以人们的内在自由为前景,所以在卢梭的作品中,感情是千变万化的。高兴、悲伤、失落、自信从本性中涌现,绝不压制或者歪曲。③赞颂大自然:人对于自身“心灵”的发扬是让人发现“自然”的前提;在西方,“自然”的发现是在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中;在中国,“自然”的发现是在魏晋南北朝。

20、《浮士德》的主题,内容与浮士德精神:

①浮士德故事的原型:邪恶的科学家。②作品主题:谁着永不停息地努力风斗,我们就可以将它拯救。如在《浮士德》中当浮士德最后被天使带走时说“凡自强不息,终会得到拯救。”故《浮士德》的主题是“自强不息,永不屈服”。③故事情节(五重悲剧):书斋悲剧:复活节的钟声,太初有道(人出有为)、卷毛狗(魔鬼)、赌约;爱情悲剧:魔厨、玛甘泪;政治悲剧:神圣古罗马帝国、纸币、海伦、国家腐败无能;美的悲剧:人造人、海伦、欧福良、跳跃;事业悲剧:“你真美啊,倾停留一下!”

21浮士德精神(或是浮士德形象的内涵)(也可以叫“新人”的发展历程)(论述重点)

①首先,“新人”是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作品中由卢梭,青年歌德所塑造处的“新人”形象,包括卢梭作品中的爱弥尔、朱莉、圣普乐、沃尔玛以及青年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新人”既是自然人性没有收到文明污染的人;“新人”一方面张扬自由精神,另一方面又在现实生活中如此懦弱,缺乏实践能力。②根据卢梭的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的作品《浮士德》说明新人的矛盾。《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心灵丰富现实无力的现象,反应了“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懦弱等;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被迫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以及他在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败,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新人”这一形象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力,懦弱,逃避的矛盾的复杂心理。歌德在《浮士德》中解决了“新人”的矛盾:

第一、浮士德是矛盾的化身。善VS恶:发行假币,毁坏房屋,勾引良家女子等。灵VS肉:向上的精神和不能摆脱的肉体享受。浮士德的矛盾精神是自然人性的深刻表达。第二、浮士德精神是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浮士德在现实世界中是以悲剧借宿的,但他从根本上是胜利的,因为承认矛盾、提出矛盾,永不放弃。从《浮士德》的五个悲剧可以看出,浮士德一直在追寻、在探索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永不停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浮士德》在现实世界中以悲剧结束的,但他从根本上胜利了,因为他承认矛盾、承担矛盾,永不放弃。这是对于人的“自然理性”的实现。所以在最后浮士德灵魂被引入了天堂。至此启蒙时代新人的矛盾在现实实践中得以解决

④进入到19世纪之后,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中的“新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没有出路,被迫自我流放,脱离现实的山林、湖畔、以及幻想中的东方幻想中的东方自我虚构,建立起脱离现实世界的乌托邦,彻底从世界中心消失,这一类人就是浪漫主义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心灵丰富、现实无力的“新人”们向现实世界的最后谢幕。作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麦尔维尔的《白鲸》。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描述的是是一个与现实无关的中世纪的巴黎。它在题材上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想象力上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超出世界现实之外,这种创作上的绝对自由是在非现实的创作上所允许的自由,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的自由。而拜伦的《东方叙事诗》则是描绘一系列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在由《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耶》这六篇组成的诗篇中,拜伦描写了美丽的异国风情,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热爱自由的,但有孤单、忧郁,最终成为整个社会固有的习俗的牺牲品。在麦尔维尔的《白鲸》中也逃脱不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固有的命运,同样一非现实的故事背景,体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逃避性。从以上三部作品中不难看出,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新人”的形象以不复存在,至此,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心灵丰富、现实无力的“新人”们向现实世界的最后谢幕。

22、十九世纪现实文学流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以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为例:(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①认识性:现实主义文学把文学作品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现实主义对于社会的如实展示体现在两个层面:A、表层:对于社会现实的如实描写;如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B、深层: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展示。其中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就是因为他的小说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俄国社会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画面”。同时,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家用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制度上升的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文学作品从某种侧面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变化。

②批判性:现实主义不仅仅停留在客观的描写上,还要从对于社会现实的真实揭露中对于现实做出自己的批判。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用无私的爱对待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换来了女儿们的漠不关心和无情无义,深刻地批判了在金钱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以及对现实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和谴责。

③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即是对于人性世界的肯定和关怀。A、现实主义文学的否定性:反映社会的真实、批判社会的罪恶;如《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代表着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在社会现实的种种恶端下逐渐走向罪恶的深渊,同样是被金钱社会腐蚀的可怜人。B、现实主义文学的肯定性:现实主义文学在面向现实展开进行认识,展开批判性的同时,对于人性世界报以同情与关怀。如巴尔扎克通过高老头无私的爱批判金钱社会统治下的人心灵的恶化,但这种批判是建立在肯定人的基础上的,同时警告人们:不可沉湎于物质的追求中而忘却人的精神本质。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反映论: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的反应“真实”。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放映生活”。其中,乔治.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我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来描写。”以及福楼拜说“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都反映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强调在作品中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曾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中典型环境就是既细节真实又能体现时代普遍性特征的社会环境;典型人物是既有鲜明个性又具有群体共同性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活动的背景以及决定因素。所谓典型环境还包括一下三个特征:1)细节真实2)能够体现时代特征3)是人物行动的原因。如:巴尔扎克《高老头》之伏盖公寓就是一个典型环境,它体现巴黎下层人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象征性,而典型环境中的拉斯蒂涅被金钱腐化的典型人物,又使大家从他身上看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如“林冲风雪上梁山”也是典型环境下与典型人物的完美切合。

23、《人间喜剧》(名词解释):《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所有作品的总集。91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风俗研究”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人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六个方面。《人间喜剧》的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上升;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在金钱社会中,人间道现实悲剧;对于当时经济情况的如实反映其评价是“提供了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1829---1835,《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一阶段,共30几部作品,其代表作是《欧也妮.葛朗台》;1835---1842,《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二阶段,共40多部作品,代表作是《幻灭》;1842---1848,《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三阶段,以《贝姨》(七月王朝)为代表作。

24、《红与黑》的情节:

①时间:法国革命之后的复辟王朝时期;

②地点: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贝尚颂城;

③人物:于连、徳瑞纳夫人、木尔侯爵、马特尔;

④线索:欲望、勾引、事发、离开、得逞、失败、忏悔、死亡。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825年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贝尚颂城,市长德瑞纳挑选了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于连做家庭教师。不敢做别人仆人的于连受到市长的训斥后,便为了报复在夜晚握住了市长夫人的手。于连获得了市长夫人的好感,她没有享受过爱情,逐渐爱上了这个漂亮的小伙子,成了他的情妇。他们的关系终于隐瞒不住。被迫于连在西朗神父的安排下,离开了维立叶尔城,来到贝尚颂的神学院,很快获得院长彼拉尔神父的信任。院长为他谋的木尔侯爵秘书的植物。他的高傲唤起了侯爵女儿马特尔的好奇心,他设法把她勾引到手。侯爵似乎无路可走,给他称号、军阶并应允他和自己女儿的婚事。这是,徳瑞纳夫人在教士的唆使下揭露了于连。于连愤怒之极,回到维立叶尔城,开枪打伤了她。于连被捕入狱,万念俱灰,在法庭上怒斥统治阶级,期间,马特尔和徳瑞纳夫人都设法要救他出狱,但都被他拒绝了,在狱中,他认识到自己这一生的错误,并深深地忏悔,最后直到被送上了断头台。三天后,徳瑞纳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a42eb4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9.html

《(完整版)欧洲文学史考试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