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01-01 22:1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从吴又可著《瘟疫论》,王子接著《降雪园古方选注》到叶天士著《温热论》和薛雪著《湿热条辩》,再到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温病学已基本形成系统。《温病条辨》集前论之所长,更具创新,尤其是大量的经典组方对后世影响巨大。当然,从这部著作里我也学到了许多。

一,学习方法上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吴鞠通早年和其他大部分医家一样,都曾精研儒学经典,这对文学功底的积累是必须的,尤其是吴鞠通有幸整理《四库全书》,这极大的提高了他的文学水平以及思想深度。他对中医典籍更是阅览广博而又字斟句酌。江苏是个文学和医学都十分发达的地方,对一个求知若渴的人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大量的资源俯拾即是,这也使大多数医学工作者对之熟视无睹,或好读书不求甚解或干脆将经典束之高阁。在中医院的工作经历使我加深了对我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捧起这部著作有时会读到爱不释手,不过我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就要靠我勤求古训,多读读文学方面的书和其它古代医集著作了。

二,对“医不传量也”的重新认识。好多同事认为,中医的发展至今天之所以感觉不如从前是因为好多经验失传,是因为组方中的重要部分:药量的多少没有传下来。而本书从凡例中即指出:“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夫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无全牛,故于攻伐之剂,每用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后人治病,多系捉风补影,往往病东药西,败事甚多。”这段文字明白的告诉当今医者,勿拘泥于方书中所标药量,更不要被各种规范束缚思维。这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相同的,当然,也要借鉴现代医学对药量的研究,了解中药的极量,保证在安全用药下使用合适剂量。

三,对温病病因学的认识。大凡医家多以一言定论,此风气延于金元时期,如河间的火热伦,子和的攻下论,李杲的脾胃论,多将病因源于一说,后世张景岳尤其注重补阳,可见其认为人阳常不足已是根深蒂固。温病病因更是不一而足:如伏气致病,外感致病,运气变化致病,戾气致病等。吴鞠通能从各种病因入手,不执其一端,对现代温病病因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桂枝汤应用的新认识。桂枝汤是方书之祖《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可见此方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之高,无独有偶,《温病条辨》亦将桂枝汤列为首方,伤寒与温病南辕北辙,而此方却能兼用,这深刻体现的了“和法”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致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医是建立在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医学,中国的医学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应该是中医疗法的核心。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此八法虽然并列,但外邪入侵之时,和是首先考虑的。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是邪在太阳经,气分,上焦的首选。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温邪多杂合风邪侵入肌表。风之所起,不平也,和之风自去。即使是稍偏辛凉的银翘散,亦称之为“平剂”。

五,留得一分津液,便得一分生机。在温病的治疗中,顾护津液是贯穿始终的。首先,邪在上焦,虽可汗法,但切不可发汗太过,过则伤心液。正如上焦篇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其次邪在中焦,慎用淡渗法利小便。如中焦篇第30条:“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另外,从复脉汤系列方意在复其津液,承气汤的应用意在急下存阴。“阳明温病,下后脉静----断不可再与承气也。”此意在防止过下伤津。养阴生津药如竹叶,芦根,麦冬,生地,玄参,阿胶等的应用更是体现津液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六.凉开三宝的应用。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师,深知意识对于病情预后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对此三宝的功效诸多应用,如乙脑,鼠疫,中风,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等等邪陷心包之证均有较好效果。现代开窍药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并且在多家医院已开展了中医急救,此三宝的功效屡见报道。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古已有之,至吴氏却三方均有改动,这或许是方书传写之误,也可能是吴氏临证化裁,尚有待将来临床体会。不过芳香之旨未变,此或为开窍醒神之要招。

七,芳香类中药的应用。酸苦甘辛咸,是为中药五味以配五行,入五脏。然天地间不仅此五味,尚有香,辣,涩,鲜,秽等等味道。中医五味理论后世认为是根据其药味,功用而定。芳香做为药品中独特的气味而有其独特的功用。1,芳香可驱浊逐秽。银翘散中荆芥穗,豆豉,薄荷,银花,连翘均有芳香之气,用于秽浊之邪初犯上焦,立足未稳,此期可毫不留情的将其驱逐。2,芳香可化湿健脾。邪犯中焦,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湿邪留滞,此期之证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可芳香之剂化湿,理气,健脾,方如三仁汤。3,芳香可开窍醒神,此论已在上文中提及,此不赘述。

八,活血化瘀法在温病中的应用。淤血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理产物,也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活血化瘀作为治病大法已在当今医疗中广为应用,吴氏在温病中关于活血化瘀的认识对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是大有裨益的。吴氏的活血化瘀应用于温病的三焦个个阶段。1,上焦篇第11条:“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和银翘散主之。”牡丹皮凉血活血,用于温病血瘀实为恰当。2,中焦篇第22条: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3,下焦篇“第二十,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二十一、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三十、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吴氏自创三焦辨证,三焦之中均可见热邪入里破血妄行,遂发斑疹,故但见血症则活血化淤可也,不必拘于三焦,这是三焦辨证的局限性,具体在下文论述。

九,谈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吴鞠通自创三焦辨证作为卫气营血的补充。并自认为从上焦,中焦到下焦是疾病有浅入深的传变,然又自论五不治之症见于上中下三焦,真是自相矛盾。三焦,我认为是中医的解剖定位概念,决不可用于辩证,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割裂三焦而谈是不符合辩证要求的,相比之下,卫气营血辩证,由浅入深,且完全符合整体观,应该是温病辩证之宗旨,吴鞠通过于求创新却误入歧途,可惜。

以上是本人对《温病条辨》的一点肤浅认识,由于本人中医理论根基尚浅,还无法登堂入室,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将在未来的临床生涯中慢慢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8b9e5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2.html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