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

发布时间:2018-07-24 11:12: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事件概括方法:何人(组织、单位)何时何地在何情况下做什么,结果如何。

二、记叙顺序

【类型】

顺序:按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叙述事件,也就是按时间先后叙事。

插叙:有某个特定的词、句或情节引发的对往事的叙述。

倒叙:将事件的某个情节或结果放在前面来叙述。

补叙:也称“追叙”,是指叙述完事件后,再补充交代事件的影响。

【题型1

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法】1)采用了顺叙,好处是符合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过程和规律,便于读者把握事件的 来龙去脉。

2)采用了倒叙,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以广阔的思考和想 象空间。

【题型2

选文第几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答法】1)运用了倒叙,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以广阔的思考和想 象空间。(段落位于开头)

2)运用了插叙,作用是补充交代了__________,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充实,为下文_____做铺垫。(居中

三、记叙(叙述)方式

分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题型1】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有何作用?

【答法】1)运用了第一人称,作用是使事件更加真实可信,便于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展开,以及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运用了第二人称,作用是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3)运用了第三人称,作用是使事件叙述更加客观真实,便于表达作者的看法和感受。

四、文章主题思想的概括

【技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法】文章记叙(记述、描绘)了__________的故事(事件、过程、事迹、景物),表现(赞美、揭示、讽刺、反映、歌颂、揭露、批判)了______ ,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五、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的类型: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2)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3) 以事件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4) 以事物的名称为线索。

5) 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人物可以是第三人称,也可以是第一人称,“我”不是主要人物,就是线索人物)

6) ______________为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7) 以某人的情感(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

【题型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作用是什么?

【答法】文章以_____为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或景物)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题型2】文章以某人的情感(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的,请理清这一过程。

【答法】某人的情感(心理、态度)变化过程是:??? ??? ???......(尽可能找文中词)

六、品味文章的题目:

【技法】可以从内容、主题、线索、设置悬念等方面进行品味。

【题型】请说说本文题目的作用?(请对文章题目作一客观评价)

【答法】

[内容类]

1)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

2)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统帅全篇。

3)点明(交代了文章的叙述对象)

[主题类]

1)题目(作内容、道理、情感方面的分析),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中心(对文章中心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题目(作道理、情感方面分析),点明了文章中心。

3)题目_____________,深化了文章中心,升华了文章情感。

[线索类]

题目充当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章内容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形式类]

1)题目采用设问句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题目采用疑问句,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3)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手法类]

1)题目一语双关,表面上指_____,实际上指________,突出了文章主题,耐人寻味。(双关、象征手法类)

2)题目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记叙了(内容、道理、情感、主题、记叙对象等),充满鲜明的感情色彩。

[结构类]

在全文的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

注意:作答时千万不可只考虑一个角度,要六个角度考虑,有时会有三四个答题要点。

七、请谈谈文章的语言特点(特色)

【技法】

可以从修辞、句式、用词、富含哲理、内容等方面入手。通常有形象生动、清新明丽、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等类型。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感情色彩。作答时根据情况,结合原文。

八、文章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法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作用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描写(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形象,更感人);说明、议论(揭示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抒情(同于“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事物人格化,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排比(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反问(使语言更强烈)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夸张(突出人或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反复(突出某种意思特点;强调某种情感)对偶(语言高度凝练,使句式更加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韵律之美)

3)想象

4)联想

5)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____________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对比衬托:通过把________进行对比,突出了谁的___________特点,使人物(事物)形象更加鲜明高大,更加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对比的人或物一正一反,“突出”可换为“反衬”)

7)侧面烘托:通过__________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主要的人或物特点性格品质思想感情等内容。

8)讽刺手法:通过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等,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深了文章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更加的辛辣幽默。

9)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文章先贬抑_______,再大力颂扬_____,使文章情节更加曲折,且上下构成对比,突出了人或物的形象,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0)前后照应:使行文内容更加严密。

1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浑然一体。

12)开门见山13)托物言志14)设置悬念15)借景抒情16)借物喻人17)虚实结合

18)以小见大19)卒章显志20)铺垫映衬21)埋伏笔22)一线串珠23)明线暗线相结合2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25)移步换景26)拟人化手法27)动静结合28)以动写静(化静为动)29)以声写静30)以静写动(化动为静)

31)描写: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对事物的描写方法——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描写角度不同——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描写的最小单位——细节描写

32)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活动场所、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 2、突出事物的特征3、渲染------的气氛4、烘托人物的-------心情5、衬托人或物性格、品质、精神6、为下文(某个情节、人或物的感情)做铺垫7、为下文奠定----------的感情基调(如:沉郁、深情、热情昂扬、清新淡雅)8、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9、暗示-------的命运10、揭示主题。

9、文章第一段作用

1、交代了记叙的----------要素

2、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

3、点明题意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5、概括全文内容、总领全文

10、文章第几段(加线句)在全文的作用

1、总结上文

2、引起下文

3、承上启下,使上下文内容更加紧密,浑然一体

4、与上(下)文相照应,使行文更加紧密。

5、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11、结尾段作用

内容上:

1、点明中心,抒发了------------

2、揭示中心,抒发了------------

3、深化中心,升华文章情感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扣题,使文章与题目相统一。

形式上: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12、加线句(加点词)含义:

1、如果句子表意明确,则回答为什么

2、如果句子表意不明确,含有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等修辞或象征手法,则答: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起到了-----------------------作用

13、文中某段(内容)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1、是否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2、是否突出文章中心

3、与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

14、文中的某些词语(句子、段落)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不可以1、与上(下)文相照应,保持了叙述顺序的一致性。

2、揭示了(事物的名称)的变化过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3、揭示了(事物名称)的发展变化过程,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15、文章引用诗文作用

引用的古诗文表现了(诗文本身内容),交代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富有艺术感染力。

16、语言品析题

题型一表达效果

1、运用比喻修辞,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2、运用拟人修辞,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

3、运用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抒发了-----------

4、运用了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言表达气势。

5、运用了------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6、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抒发了------------

题型二从语言、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进行品析。(同题型一)

17、详略设置

文章-----有详------有略,为什么?

文章详写--------,因为这部分有力的突出文章中心,略写---------,因为这部分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

18、文章主要写-----,有何作用?

1、-----是为了-----的表达具有普遍意义,使文章中心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2、-----是为了------构成对比,通过------反衬--------,突出------的高大形象,从而突出中心。

19、人物鉴赏、评价

------是一位(体态特征、爱好兴趣、性格特点、品质等词语)的人。

二十、作者对事件有何感受和认识?

实为原文做答,找出相应的原文,抄在相应的答案位置上,不用扣题,若题干中有用自己话说说的字样,先找出原文,然后删去不必要的词或调整一下顺序即可。

二十一、常见填补空缺题、发挥想象题。

题型一、补写人物此时表现。

1 要与文中人物人称一致;2、可以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方面考虑,符合情境、人物性格、中心。3、不要有“此时人物的表现是”字样答语在开头。

题型二、假如你是文中的??,请根据上下文写出你要说的话。

1、不出现“我会说”字样;2、内容要符合情境;3、注意用语、人称的礼貌性,以及人称的前后一致性;4、如果对对方有所要求,要采用商量语气,如:好吗、行吗、可以吗?答语:称呼,您好!要说的具体内容。

二十二、阅读后的体会、认识、体验、见解。

1、紧扣中心、与中心保持一致;要结合文中内容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或具体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明确自己的影响、好处、或明确自己(我们)应该怎样。一般不少于60字。

2、请对文中(------)这一观点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语:我赞成(反对)这一做法。【或我对这一观点持肯定(否定)态度】,理由是------------80字左右。

记叙文阅读注意问题

1、题干明确要求用原文做答的,抄原文在相应位置上。

2、内容分析题尽可能用文中词语做答,实在找不到的自己分析概括。

3、理清文章线索,思路题,如给了某些部分,补空缺时尽可能与所给的形式一致。

4、句中原文仿写,如“放在原文中”注意:1)尽可能保留共有部分,结构形式一致;2)修辞手法相同;3语意角度一致;4上下文语意连贯性。如不放在原文中,考虑123)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ffb60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4.html

《记叙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