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中学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19-08-03 02:31: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ww.ks5u.com

湖北省重点中学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7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之意有关。

B. 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 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

D. 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采撷文学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B. 作者举出《罗摩衍那》和《金鹰》,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证中印两国人民对葫芦有着多子多孙的共识。

C. 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重视葫芦文化,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 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B. 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有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 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 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葫芦源自非洲说法绝对,见原文第二段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故选C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因果倒置,结合文本内容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葫芦文化可以成为……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等分析可知,原文意思是,葫芦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具有共通性,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民间交流。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扩大范围,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应改为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某些事物B项,只有……表示唯一条件,说法绝对;D项,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原料的质量于文无据。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节气之美

张金凤

翻开农历,那古老厚重的历史经卷中,二十四节气如椽如柱,如时光的纬编,岁月的链扣,莹莹烁烁,璀璨无比。它们或如窈窕淑女,卓然而立,倩影芬芳,或如洒脱儒生,羽扇纶巾,经纶满腹,述说天道与地脉的关联,引导大地上的生长与收获,生存与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它是一本历书,从天演而来,从太阳俯瞰万物的目光中提炼出秘笈,为地气所用,为物候贴上标签,由此,天人合一,万物欣欣向荣,大地井然有序;它承载着稻香谷黄,引导着蛙鸣蝉唱,它演示着叶落花黄,沉淀出蜜甜酒香,它浸润着淳朴农人的丰收之梦,也润泽着知性文人的跳跃诗行。它是民间的也是庙堂的。民间的渔樵耕织依附着它,各类习俗节日依附着它;宫廷的礼俗小景依附着它,浩荡的祈天祭地仪式依附着它。它是刚正的也是婉约的。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扶持的扶持,该催生的催生,该挑破的挑破,该斩杀的斩杀;它又如慈母育婴,手掌绵柔,语重心长,百千呵护,仔细叮咛,惠暖稼禾,慈收百果。

节气的风兀自在乡野吹拂了亿万年,农人拾起一粒粒零散的珍珠藏在各自的袖间,直到公元前104年,节气的光辉才被《太初历》播撒,从此,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历法,成为人们可以实实在在依附的烟火日子的坐标。

沿着节气行走,我们寻根到太初,被一缕源头的风唤醒本真;沿着节气行走,我们陪着二十四位亲人,走过四季轮回,明晓大地的循环;沿着节气行走,从那镌刻在天地间的古书上读懂乾坤:太阳的源头垂爱,在植物上落脚,最后,收束在农人的锄头上;沿着节气行走,从节气里寻到大自然的规律和秘密,用这把金钥匙打开农耕岁月的宏大史书。

节气是实用的,大地袒露着顺应节气而蓬勃或凋敝,谷仓张开着等待节气来填满粮食;节气是浪漫的,谚语音韵婉转,仄起平收,是一首首民间的诗歌,在传唱中将节气的美和功用传递;节气是智慧的,它天道的规律,被人类发现和合理使用。节气是柴米饱满琼浆溢芳,滋润着绵长而实在的日子;节气是芬芳的花朵,被人们过成节日,装扮着有梦的日子;节气是细密的针脚,将天、地、人这最伟大的三子结合在一起;节气是一把戒尺,严格约束着农事和人们的活动,成为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节气是流香的宴,节气是酣醇的酒;节气是平平仄仄的诗行在大地上蓬勃生长,随着季风四野吟诵;节气是严肃刚正的史记,在炎黄族谱的血脉中传承。

承天而来的节气与地相合,是一部民间的《诗经》。从民谣、谚语到诗词文赋,文人们被节气的风吹出万千感慨,饱蘸时令的墨迹,采撷节气的珍珠,描摹丹青,赋诗成诵。清明高梁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从民间采撷并传承来的这些经典,口口传诵,齿颊生香。大地上劳作的农人,感恩节气,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风串起,被时光串起,照亮在农人的心头,温暖在农人的心窝。他们像呼唤自家的小儿女一样呼唤着节气,他们喊小雪的时候,内心飘荡着旖旎的诗行;他们说小满的时候,嗅觉里都是麦子灌浆的清香;他们讲到白露,眼睛清澈,内心澄明;他们说到清明,拂堤杨柳已经先于脱口而出的音节而婀娜生烟。

终而复始,循环不涸,节气的河流奔涌在华夏儿女的血管里,演化成遗传基因。现代文明不管如何汹涌,都无法淹没古历的光辉,仍旧有那么多人执著地沿用初一静思,十五拜月的习俗,乡村的集市仍旧沿袭着农历里逢五排十的集聚规则。农历是中国人的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乡愁与情怀。每个中国人所骄傲的是,他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融合成一体,皮肤和眼睛的颜色仅仅是一个标签,农历里的文化才是内核。

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旖旎之美,它是一把折扇,竹骨纱面,掩映着一折一折的流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韵律之美,每一个节气都是一首民间小调,悠远轻快喜庆淡薄,四季交替炎凉对接,世间更迭,年轮往复,斗转星移里,蕴气象万千;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朴素之美,它是百姓的烟火日子,是北雁南飞春红秋黄的规律,是祖宗藏在光阴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智慧之美,农谚是节气的注解,是哲学在民间的变身,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上都带有节气的芬芳;走在节气里,你的血脉更蓬勃,你的骨头更坚硬,你的气节更昂扬,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

(选自《人民日报》2018328日)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较长篇幅写二十四节气和农历之间的关系,从《太初历》开始,二十四节气就正式成为历法。

B. 作者善用修辞,如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斩杀的斩杀这句,既运用了比喻,也运用了排比。

C. 本文语言充满诗意,作者先关联起天道地脉,然后关联起人间,行文逻辑较为清晰。

D. 文章以节气之美为标题,只写节气美在实用,人们根据节气终而复始的运行进行生产生活。

5. 段引用关于节气的口口传诵的语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结尾说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具体含义。

【答案】4. D 5. ①作为论据,使文章的观点充满说服力;增添诗意,使文章的叙述充满诗意;展示智慧,呈现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前后照应,与第二段中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照应,使上下文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6. ①节气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节气蕴含着智慧,具有特定思维方式,成为了农人生产和生活的一种行为准则。节气成为历法后,为地气所用,为物候贴上标签,在炎黄族谱的血脉中传承。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只写节气美在实用错误,根据末段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智慧之美,农谚是节气的注解,是哲学在民间的变身,可知还有智慧之美,此外,前两段也写了诗性之美。故选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第段引用关于节气的口口传诵的语句的作用,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展示智慧,呈现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结合上文内容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分析,使上下文内容联系更加紧密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结合文本内容农历是中国人的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乡愁与情怀。每个中国人所骄傲的是,他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融合成一体,皮肤和眼睛的颜色仅仅是一个标签,农历里的文化才是内核分析可知,节气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结合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智慧之美,农谚是节气的注解,是哲学在民间的变身,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上都带有节气的芬芳”“节气是实用的,大地袒露着顺应节气而蓬勃或凋敝,谷仓张开着等待节气来填满粮食分析,节气蕴含着智慧,具有特定思维方式。结合节气的风兀自在乡野吹拂了亿万年,农人拾起一粒粒零散的珍珠藏在各自的袖间,直到公元前104年,节气的光辉才被《太初历》播撒,从此,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历法,成为人们可以实实在在依附的烟火日子的坐标⑤⑥⑦节内容分析可知,节气成为历法后,在炎黄族谱的血脉中传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在1978年就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提出,最近几年这一经济现象开始流行,主要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摘编自曾响铃《共享经济改变了什么》,《大众日报》2015722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蕴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一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摘编自盛玉雷《共享经济如何优雅走向明天》,《人民日报》2017119日)

材料三:

1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

2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光明日报》201832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的经济亮点。以共享住宿领域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目前我国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房源数量已达300万套,去年接待房客7600万人次。平台上的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服务者人数约为200万人,基本上每增加1个房东,就能带动2个兼职就业。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

(摘编自佘颖《共享经济需厘清行业底线》,《经济日报》2018518日)

材料五:

虽然欧盟多次强调对于共享经济要予以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各地对共享经济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伦敦对共享经济的包容程度就远高于其他地区。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共享经济业务,高于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与英国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其中,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法院宣布,对Uber这类非专业司机驾驶服务的推广是违法的。此外,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也已开始针对共享住宿收取税费。

(摘编自《共享经济治理:历史镜鉴与域外经验》,《国家治理周刊》总第137201757日)

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借助机构、组织和政府等第三方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经验或筹集资金。

B. 在本质上,共享经济能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

C. 从交易额增速和融资额来看,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房屋住宿位居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众多领域前三甲。

D. 共享住宿以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不仅盘活了现有房源,而且吸纳了管家、摄影师等人员就业。

8.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由外国学者提出,但跟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最近几年我国共享经济实践较为丰富。

B. 共享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

C. 2017年,医疗分享的融资额相对较小,但是其交易额的增速却较快,这显示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D. 共享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欧洲地区,英国共享经济业务领先于法国和德国。

9. 对于我国发展共享经济,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B

9. ①加强分类管理,建立共享单车、网约车、知识分享等规则、标准;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提高消费者在共享经济中的安全感;将共享经济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寻找和开发更多的共享经济产业;出台共享经济的监管条款,促进共享经济的扩张;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发布共享经济重点领域、主要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投资和消费提供重要参考。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错误,根据原文第二则材料中的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应改为至少要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C项,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房屋住宿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交易额增速中是前三甲,但在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中,前三甲为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知识技能。D项,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属于强加关系。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其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属无据推断。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根据材料二,单车的乱停乱放……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形成要点;根据材料二,同时也蕴藏由此而生的风险……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可形成要点;根据材料四,可形成要点;根据材料五,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可以推知要点;根据材料三中的图表,可形成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挺,京兆万年人。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贞观初,王规数荐之,迁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太宗谓挺曰:卿之任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地者!挺曰: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而在藩邸故僚上,愿后臣以劝立功者。不听。

是时承隋大乱,风俗薄恶,人不知教。挺上疏。俄复为黄门侍郎,兼魏王泰府事。时泰有宠,太子多过失,帝密欲废立,语杜正伦,正伦以漏言贬。帝谓挺曰:不忍复置卿于法。改太常卿。

初,挺为大夫时,马周为监察御史,挺不甚礼。及周为中书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佷于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将讨辽东,择主饷运者。周言挺才任粗使,帝谓然。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即诏河北列州皆取挺节度,许以便宜。帝亲解貂裘及中厩马赐之。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舻转粮,自桑乾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贮之,待冻泮乃运以为解。即上言:度王师至,食且足。帝不悦曰:兵宁拙速,无工迟。我明年师出,挺乃度它岁运,何哉?即诏繁畸令韦怀质驰按。怀质还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六师所须,恐不如陛下之素。帝怒,遣将少监李道裕代之。敕治书侍御史唐临驰传,械挺赴洛阳,废为民,使白衣从。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善数者也,以他事系,投缳死。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岁余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韦挺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B. 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C. 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D. 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部即户部,唐代因避讳李世民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天下土地、水利、钱谷、礼仪等。

B. 粟即小米,也称,是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可泛指粮食,古人用社稷代指国家。

C. 六师,在周朝时指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世泛指全部军队,跟《马嵬》中的六军意同。

D. 白衣,指无功名的人,还可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古时称未考中功名的人为白衣秀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挺出身官宦,受到皇帝重视。他的父亲做过隋朝的高官,唐太宗执意让他担任大夫之职,韦挺当即推却,但唐太宗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B. 韦挺文武双全,历任多种职务。他在朝中担任过尚书右丞、黄门侍郎等职,皇帝派他率军运粮,并诏令河北各州在军事上听从韦挺的调遣。

C. 韦挺待人不礼,遭到同僚报复。他任御史大夫时,对监察御史马周很冷淡,等皇帝征求马周意见时,马周说他刚愎自用、只能胜任粗活。

D. 韦挺运粮有略,不合皇帝心意。他认为运粮渠道堵塞,在严寒时节也无法行船,卸粮食并存储,但皇帝认为这将耽误征讨辽东,就惩处了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

(2)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韦挺的父亲过去担任营州总管,曾经筹划治理高丽,旧书信藏在家里,韦挺将它呈上。

2)搜查公孙常的衣服口袋,得到韦挺的书信,信里说到自己所屯兵的地方很危急,心中很是不满,因此韦挺被贬担任象州刺史。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帝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涉及三方主要人物,即皇帝、韦挺、贼。先说皇帝和韦挺的关系,原文意思是,皇帝下诏让韦挺领军镇守,表示重新任用,因此应当断开为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排除B项;再说韦挺和贼之间的关系,原文意思是,韦挺所镇守的城和贼所占据的城,这两个城一直作战不停止,所以应当断开为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排除A项。至于韦挺本人,其内心不平静,就写了书信给老朋友公孙常,因此应当断开为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排除B项、C项。故选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掌管天下土地、水利、钱谷、礼仪等错误。水利归工部,礼仪归礼部。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河北各州在军事上听从韦挺的调遣中的在军事上于文无据。结合文本内容即诏河北列州皆取挺节度,许以便宜。帝亲解貂裘及中厩马赐之分析可知,于是下诏河北各州都受韦挺节制调度,允许他自行决断事务。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过去、以前;,担任;经略筹划治理故札藏(于)家状语后置);呈上;,代词,指旧书信。(2搜查屯兵危蹙危急危迫怨望怨恨怪罪怨恨心怀不满被贬官;贬象州刺史(被动句)。

【点睛】参考译文

韦挺是京兆万年人。他的父亲韦冲,任隋朝的户部尚书。贞观初年,王珪屡次推荐他,升任尚书右丞。历任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拜授御史大夫、扶阳县男爵。太宗对韦挺说:卿担任御史大夫,只是朕的意思,左右大臣没有为卿说情的!韦挺说:臣愚笨,不可以玷辱高位,并且不是功臣也不是旧臣,却位在藩邸故僚之上,希望让臣的职位靠后用来勤勉立功的人。皇帝不听。

这时承袭隋朝大乱,风俗败坏,人们不知教化。韦挺上疏。不久再次任黄门侍郎,兼任魏王李泰的府事。当时李泰受恩宠,太子多有过失,皇帝私下想要废立,告诉杜正伦,杜正伦因泄漏这话被贬官。皇帝对韦挺说:不忍心再以法令来处置卿。改任太常卿。

当初,韦挺任御史大夫时,马周任监察御史,韦挺对马周不很礼遇。等到马周任中书令,皇帝打算洗刷韦挺的罪名任用他(为宰相),马周说韦挺很是刚愎自用,不是任宰相的大器,皇帝于是停止任命。皇帝将要讨伐辽东,挑选主管运送粮饷的人,马周说韦挺的才能胜任粗活,皇帝同意。韦挺的父亲过去担任营州总管,曾经筹划治理高丽,旧书信藏在家里,韦挺将它呈上。于是下诏河北各州都受韦挺节制调度,允许他自行决断事务。皇帝亲自解下貂皮衣并将宫中的马匹赐给他。韦挺派遣燕州司马王安德巡行渠道,造漕船转运粮食,自桑乾水抵达卢思台,行八百里,渠道堵塞不可通行。韦挺认为正是严寒时节,不可运行。于是卸下粮食放在卢思台的旁边,修粮仓贮藏,等到流水解冻再运行。向皇上报告:估计官军到来,粮食就足够了。皇帝不高兴地说:军队宁可行动缓慢,运粮之事不可推迟。我第二年军队出征,韦挺却估计明年运粮,怎么办?于是下诏书让繁畸令韦怀质迅速前往查问。韦怀质返回弹劾:韦挺在幽州,每天置办酒席,不考虑职责,不前去巡视漕渠是否畅通,就造船运粮,走了八百里,才领悟不能这样,想前进不能,返回水流又干涸了。六军所需,恐怕不是陛下原先设想的。皇帝发怒,派遣将作少监李道裕代替他。下敕令让治书侍御史唐临从驿道传递命令,给韦挺戴上刑具押送洛阳,废为平民,让他以平民的身份随从。皇帝攻破盖牟城,下诏让韦挺率兵镇守,表示重新任用;盖牟城和贼人新城接邻,日夜作战不停止。韦挺因失职,内心愤愤不平,写信给和他关系好的公孙常。公孙常,是善于术数的人,因其它事情被拘禁,上吊自杀了。搜查公孙常的衣服口袋,得到韦挺的书信,信里说到自己所屯兵的地方很危急,心中很是不满,因此韦挺被贬担任象州刺史。一年多后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板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笳,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英即梅花,冰澌意为冰冻融化,东风则指春风,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

B. 下片,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 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15. 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惆怅之情,年华逝去之感。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诗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诗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游乐欢愉之情。慨叹仕途失意之情。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而又时见栖鸦到天涯,表明诗人对仕途感慨至深。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呼应上片柳下桃蹊”错误。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兰苑二句,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风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仁人志士常常怀着坚定的使命感,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两句,就指出了这一点。

(2)诗人常常借酒助兴,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一句表达酒能助兴而令人不禁歌唱起来,用____”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横着长矛饮酒作诗。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被贬而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命运。

【答案】 (1).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2)饮酒乐甚 (4). 酾酒临江 (5). (3)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 ,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 有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 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B. 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文艺生产传播被埋下了隐患。

C.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D.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B.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C. 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 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B. 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C. 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D. 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答案】17. C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语序不当,排除A项、B项。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语序不当,排除D项。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联系下文飞翔插上翅膀不受限制,具有先后关系,排除A项、C项;同时仿佛只能放在插上翅膀的前面,排除A项、D项,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笑逐 颜开: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面笑容,非常高兴的样子。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层出不穷偏重于以后还会出现,而蜂拥而至偏重于现有的集中到某一处,原文的信息比较偏重于从以前到以后都会继续出现,排除A项、C项。前所未有并没有说明以后的情况,而空前绝后不仅包括以前,而且包含以后,跟前所未有相比,其范围显然更大,前所未有含义所指的范围符合语段所说的实际情况,排除C项、D项。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某大学举办迎新晚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以及语气等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了招呼大一新生,我校打算举办迎新晚会,校团委和校学生会牵手组织,经过精心走台,920日晚八点在学校万人体育场正式演出,恳请全体大一新生按时参加。

【答案】招呼改为欢迎打算改为计划牵手改为牵头联合走台改为排练排演恳请改为希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招呼”“打算”“牵手”“走台等为口语,需要改为书面语;恳请,结合全体大一新生分析,不符合身份和语气,改为希望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答案】(示例)

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合例句内容分析,通过一系列词语总结概括中国的某种精神,因此在选词的时候需要注意选能体现同类精神的词,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美国《时代》周刊在20171113日发售的杂志,除美国本土版外,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上中国赢了(China Won)。据封面文章作者伊恩·布雷默介绍,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

材料二:

以法国《世界报》、美国《时代周刊》和英国《卫报》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强势话语媒体,对十九大前后的中国接连做了密集度很高的报道。已有70年历史的德语世界老牌政论性杂志《明镜周刊》,于20171111日推出了重量级的封面文章《醒来!》,对中国崛起的现状进行了多方位评述。

材料三: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前,人们缺吃少穿,而现在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改革开放前,人们不敢奢望养生,而现在讲营养讲养生;改革开放前,都在供销社买东西,现在都是网上买东西。

请根据以上两则或三则材料,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振聋发聩。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40年的时间里,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跨越,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的实践铿锵有力的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纵观历史,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无不依赖于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形式多、范围广,既有人员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即包括亚洲周边国家,还包括欧洲和非洲。诗人张惟俭《赋得西戎献白玉环》一诗中提到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讲的就是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并在开放中成就伟业,彪炳千秋,所谓大业来四夷,仁风和万国,唐王朝的开放和繁盛,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国家,从而出现空前的盛世。反观清朝,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不可一世的东罗马帝国和大清帝国有过相似的命运,也有过辉煌璀璨的文明,也是因为陶醉于已有的成就,不思进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反观近代俄国、日本,分别通过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列强俱乐部中的新成员。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贫穷落后,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发展、要飞跃,就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大潮中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必须坚信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因为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因为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中国将凝聚起亿万人民力量,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本作文题材料新颖,不仅时效性强,而且图文结合。选取中外三则材料,旨在促使考生思考十九大所提出的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一问题,让考生当一个讲好在国际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具体感的中国故事的讲述人。三则材料,都充满启示。或令人欣慰,或催人奋进,或令人坚定信念,或引导人们埋头苦干,都引人深思。第一、二则材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性质一致。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表达了对中国发展、中国崛起的肯定,告诉读者要重新认识中国,甚至有可能会提示读者警惕中国发展和中国崛起。但无论怎样,考生应当站在积极、正面的立场上,阐述中国自己的内在发展是赢得国际声誉的根本,把中国的发展变化、如何发展变化,尤其是党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实现这种发展变化,进行有观点、分层次、有证据的论述。基于此,选取前两则材料,在进行组合而立意时,可选用的立意角度有:中国的声誉从何来”“外国媒体为何给中国点赞”“中国崛起,世界瞩目”“令西方刮目相看的中国”“西方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实干才能兴邦,发展是硬道理等。第三则材料,与前面的两则材料内涵不同,其主旨是中国发展成就巨大,需要埋头实干、继续前进,决不能因为一点点成绩或进步就被冲昏头脑。既要看到成就,又要保持奋斗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选取材料,无论是选取第三则和第一则的组合,还是第三则和第二则的组合,或者是第三则和第一、二则的组合,都应当兼顾第一、二则和第三则的区别不同。组合后,可以选用的立意角度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学会归零,重新出发”“用更大的成绩赢得更高的声誉”“练好内功,自有好评”“改革创新,努力发展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c0dbc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d.html

《湖北省重点中学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