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重点

发布时间:2012-10-19 12:10: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政府与市场

一、政府的基本特点:1、主权性和独立性。2、政治性和阶级性。3、强制性和约束性。4、执行性和实践性。5、综合性和动态性。

二、市场机制

含义: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三、市场功能:1、交换功能。2、信息传递功能。3、调节功能。4、约束功能。5、检验功能。6、促进技术进步功能。

四、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1)基本含义: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2)特征:1、自主性。2、竞争性。3、平等性。4、开放性。5、系统性。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考前看看)P22

五、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一)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含义: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2)类型:1、宏观形失灵。2、信息性失灵。3、公共性失灵。4、垄断性失灵。5、外在性失灵。6、分配性失灵。

(二)政府失灵(政府失败)

1)政府失灵的含义: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这种现象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政府失败”。

2)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的政策偏差。2、政府政策的低效率。3、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4、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5、政府的寻租活动。

第二章 政府经济职能与管理效能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与内容

1)含义:概括地说,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2)内容: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再分配职能。3、稳定经济职能。4、市场管制职能。

二、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走向:(行政体制改革)

1、合理界定政府经济职能的范围。

2、改进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3、根据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改革政府机构。

4、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5、健全、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中的作用。

三、政府经济管理的有限性与有效性

1)“有限管理”的内涵:1、在政府目的方面,有限政府是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和经济自由的政府。2、在政府职能方面,有限政府是职能限制在公共领域的政府。。3、在政府过程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透明行政的政府。4、在政府约束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法治的政府。

2)政府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的特点:1、高效率。2、强效能。3、优效益。总之,政府活动是否有效、高效或者优效,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实际状况来反映。

3)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即克服政府失灵)的途径:

1、构建有限政府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经济管理的边界。

2、转变经济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果。

3、引进法律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质量。

4、建立工作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5、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管理功能。

6、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7、建立公开行政制度,确保政府管理活动的透明度。

第三章 经济体制与政府经济管理机构

一、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考选择题)

1、所有制结构及其经营方式。

2、经济活动决策权限的划分。

3、经济调节和控制机制。

4、经济利益和经济动力结构。

5、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

二、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机构。

2、经济运行的调节控制机构。

3、经济运行的监督检查机构。

4、信息和咨询机构。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三、国际市场体系下的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

()国际经济体系对政府经济管理的影响:

1、政府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

2、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对象将更加复杂。

3、经济活动将加速融入全球型的商品、服务和资本市场,政府调控能力相对减弱。

(二)现代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建立

1、按照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全面清理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公开性。

2、以放松或取消进入限制为重点,营造国内各类合法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

3、按照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的要求,整治市场秩序。

4、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人员素质,将精干、廉洁、高效有机结合。

第四章 政府经济管理方式

一、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一般是指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区域政策等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态进行预期(计划)性或即期性的调节或控制,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收入公平分配及产业结构协调均衡。

(二)宏观调控的任务: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三)宏观调控运用的主要经济杠杆:价格、税收、信贷(货币政策)。(还有财政、汇率、工资等经济杠杆)

二、宏观调控质量的提高

(一)政府宏观调控质量的含义:所谓政府调控质量,是指各级政府组织、指挥、调查、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优劣程度。

(二)提高宏观调控质量的主要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元化调控体系。

2、实行制度化分权,巩固分级调控体系。

3、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实行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

4、完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将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政府经济性管制概述

(一)政府管制的含义(考选择、判断)

1)社会性管制: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实施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以物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他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而制定的标准,以及为了禁止、限制特定行为而指定的规则。

2)经济性管制:经济性管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信息偏在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并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的管制。

(二)政府经济性管制的主要领域:1、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进入管制。2、对信息不对称行业的准入管制。

(三)我国政治经济性管制的主要内容:

1、对公用事业的管制。

2、对邮电、广播事业的管制。

3、对交通运输产业的管制。

4、对金融业的管制。

5、对建筑业的管制。

6、对盐业的管制。

7、对烟草业的管制。

8、对价格的一般性管制。

9、对不正当竞争的管制。

三、政府审批制度

(一)行政审批制度的含义:行政审批是政府行政机关依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准予其从事某项事务或活动的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的审批、许可、批准、等级、核准、特许、同意、推荐、认可、认定、确认、证明和初审等外部行政行为都可视为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制度,包括行政审批的设定权限、设定范围、实施机关、实施程序、监督和审批责任等内容。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方向)

1、行政审批事项和范围要由法律规定。

2、审批制度改革要注重市场规则。

3、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要适应WTO的规则和要求。

4、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

5、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制度创新的力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综合配套,整体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目的不能单纯局限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等角度,只有在认识上将行政审批制度与公民权利与自由紧密关联,才可以使宪政理念和人权精神有效作用于行政审批制度的确立和运作,使行政审批方面的立法更为开明、宽容。

第五章 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

一、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概述

1)财政政策的含义:所谓财政政策,就是国家为了调节总需求变动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而调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总称,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利用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同总需求波动、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内在联系,调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对比关系调节总需求变动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2)财政政策的特点:直接性、强制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政策的特点:

1、在调控内容上,从对国民收入的整个分配过程的调控转到以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调控重点。

2、在调控方式上,从以通过行政手段发挥作用为主转到以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发挥作用为主。

(二)财政政策的手段:1、国家预算。①国家预算收支的规模及其平衡状态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供求的平衡关系②国家预算的支出结构可以调节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

2、税收。①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②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平衡③调节各种收入分配3、国债。①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②调节产业结构③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4、财政补贴。①配合价格政策以稳定价格②促进外贸收支平衡③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5、转移支付。 调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纵向不平衡和地区间财政横向不平衡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1、松性财政政策,也叫膨胀性或赤字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性财政政策,也叫紧缩性或盈余性财政政策。3、中性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概述

1)货币政策的含义: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

2)货币政策的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货币政策的手段: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再贴现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4、其他手段,即(1)道义上的劝告。(2)中央银行直接向所要支持的产业和地区提供贷款。(3)提供优惠的利率。(4)直接信用管制。

(三)货币政策的种类:1、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3、均衡性的货币政策。

三、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的概述

1)产业政策的含义:所谓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依照国民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根据本国的国情及其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需要,对资源配置结构进行调整的经济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2)产业政策的特征:1、更深层的干预色彩。2、更强烈的赶超意识。3、更着重于调节供给。4、更长的调节时间。

(二)产业政策的功能

1、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功能。

2、对资源配置结构的导向功能。

3、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协调功能。

4、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组合功能。

四、收入分配政策

1)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概念:收入分配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在收入分配领域制定的原则和方针,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确定国民收入分配中各大比例关系,如何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宏观管理的经济政策。

2)收入分配政策的功能:

1、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的功能。

2、调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矛盾的功能。

3、调节经济利益矛盾的功能。

第六章 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2、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1、纯公共产品。2、准公共产品。

三、公共产品的生产(重点看书P145-149

第七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的规则:1、全体一致同意规则。2、多数通过规则。3、投票规则。

第八章 政府采购(选择题形式)

一、政府采购的特点:1、采购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2、采购主体具有特定性。3、采购活动具有非营利性。4、采购行为具有政策性。5、采购活动的管理具有规范性。6、采购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二、政府购买行为的主要职能:

1、加强政府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强化宏观调控,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3、保护民族产业,壮大民族经济。

4、开拓市场,促进国际经济交往。

5、化减外部不经济。

6、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1、有效竞争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效益原则。

第九章 政府支出的社会经济分析

一、公共支出的基本内涵

公共支出,亦称公共财政支出,通常的意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造成的费用,即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取得其所需物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二、公共支出的规模分析

(一)公共支出规模的测量

1)绝对量指标:所谓绝对量指标,又称公共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所有公共财政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2)相对量指标:所谓相对量指标,又称公共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公共财政支出占当期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二)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1)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基础性决定因素:1、公共支出需求。2、公共财政供给能力。综上所述,公共支出规模扩张主要受到公共需要需求和公共资金供给两方面的基础因素制约。

2)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

经济发展因素。首先,经济发展促进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即使在宏观税负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的收入水平也会不断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水涨船高”的互动之势,从公共资金供给方面推动政府公共支出增长。其次,经济发展会引致一系列新型的属于补救性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从需求方面推动公共支出扩张。最后,部分公共消费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甚至大于1,这方面的公共支出增长可能会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推动公共支出规模扩张。

政治因素。首先,对个人福利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大大的增加了对转移方案的需求,二承认国家所起的更大作用则减少了为提供公共产品所进行的资源配置上的政治阻力。其次,政治结构上的变化会通过选票分配的变化改变对公共产品的有效需求,从而影响到支出水平。最后,社会政治经济动荡的特殊时期,很可能出现公共支出急剧的大规模扩张,从而偏离公共支出渐渐上升的趋势,“阻断财政发展的稳定道路”。

3)社会条件因素。人口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社会条件因素都可能影响公共支出规模。

(三)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微观原因

三、公共支出的结构分析

(一)按照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又称耗尽性支出,执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占用和耗费社会经济资源,以便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

第十章 政府课税的一般理论

一、税收的含义:所谓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二、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三、税种分类:

1)按征税实体分类:1、力役税。2、实物税。3、货币税。

2)按课税对象分类:西方:1、所得课税。2、财产课税。3、商品课税。

中国:流转额、收益额、资源、财产、行为的课税

3)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分类:1、从量税。2、从价税。

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1、价内税。如:“苹果、衣服等均属于价内税。2、价外税。如商品房就属于价外税。

5)按税收负担是否可以转嫁分类:1、直接税。2、间接税。

6)按税收管理权限分类:1、中央税。2、地方税。3、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四、(1)税收原则: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节约原则)、最少征税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适度原则。

2)拉弗曲线启示:在某一个限度的时候需要征税,而当超过这个限度的时候就需要减税。

五、影响税收结构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经济结构。

3、经济管理体制。

4、经济管理水平与税收征管水平。

第十一章 政府的收入结构

一、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包括: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基本建设收入、对外贷款归还收入、国际组织援助捐赠收入等)

2)按收入来源分类:所有制来源、部门来源。

3)按管理形式分类: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

4)按管理权限分类:中央收入、地方收入。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2、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3、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

4、财政分配政策的制约。

5、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等的制约。

三、加强与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思路

1、分流归位。(1)应取消的非税收入项目。(2)应改为税收的非税项目。(3)继存并加以规范的非税收入项目。(4)有发展前景的非税项目。

2、完善机制,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下非税收入管理新模式。

3、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规范建设。

四、国债的作用: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政府投资资金。3、调节经济运行。

第十二章 中国政府的财税制度

一、中国分级财政体制的含义与特征

(一)分级财政体制的含义:分级财政体制是指在宪法或相关法律确立的各级政府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的行使各自的财政权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各自独立其财政预算的一种体制。

(二)分级财政体制的特征:1、各级政府事权独立。2、各级财政预算独立。3、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规范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进行,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对各级地方财政实行宏观调控、体现中央政府意图、缩小各地财政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1、财力分配的纵向不平衡。2、财力分配的横向不平衡。3、外部性。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管理

一、政府预算的一般含义: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

二、政府预算的原则:1、预算的统一性。2、预算的完整性。3、预算的权威性。4、预算的公开性。5、预算的年度性。

政府决算的含义:决算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的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 构成:决算报表、文字说明

第十四章 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一、国有资产的含义:国有资产就是指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国有经济资源。广义的国有资产通常是指国有所有的一切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二、国有资产的分类:

1)按是否参与经营活动分类: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从事经营活动,能带来资本金增值的国有资产。

2)按存在的形式分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其他资产。

3)按有无实物形态分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4)按资产存在地域不同分类:境内资产、境外资产。

三、产权界定的含义:

产权界定是指国家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

第十五章 中国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基本特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即:1、产权明晰,建立明确的法人财产权制度。

2、权责明确,出资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凭借法人资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

4、管理科学,注重效率。

二、产权重组的内容:

1、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2、积极支持资产或主营业务资产优良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鼓励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

3、积极鼓励引入战略投资者。

4、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建立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

5、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人民政府所出资企业之间的重组。

三、产业重组的内容:

1、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调整和重组,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2、积极推动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与相关生产企业的重组。

3、加大对亏损企业国有资本的调整力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36308571fe910ef12df863.html

《政府经济学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