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份)

发布时间:2020-05-03 15:03: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说明:①加粗体,表示作业本上对这个名解有要求,。

②答案主要依据书本和老师的PPT。

③本份所有的名词均来自作业本,大纲上以及老师上课重点强调的,其他名解,如果个人觉得重要,请自行掌握。

第一章 第二章

1.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自身稳定)

第三章

2. 抗原(antigen,Ag):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效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或:能与 TCR/BCR结合,从而激活T/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的物质。 )

3. 半抗原(Hapten) / 不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又称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4. 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5.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Fossman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

6. 佐剂(adjuvant):预先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外,还与其他相关的抗原(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发生反应。

8.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9.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第四章

10. 抗体(Antibody,Ab)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1.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2.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VH和VL)与抗原互补结合的部位,该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高度可变。VH和VL中各有三个。

13.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McAb):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由识别一个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的、针对该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14.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Fc段结合杀伤细胞,介导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15.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抗体或补体结合细菌等抗原,又结合吞噬细胞,介导吞噬细胞对细菌等的吞噬(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16.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由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机体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免疫血清,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多克隆抗体

17. 基因工程抗体(Gentic engineering antibody):根据研究者的意图,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表达产生的新型抗体。

第五章

18. 补体(complement,C):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并参与免疫防御、免疫调节等作用的一组蛋白质,又称补体系统。

19. 攻膜复合物(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C5b6789n,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使细胞溶破死亡。

第六章

20. 细胞因子(cytokine,CK):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在细胞间发挥高效的相互调节作用的小分子蛋白。

21.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值分化,并在培养基中形成相应集落的细胞因子。

22. 白介素(Interleukin,IL):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23.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能使肿瘤细胞凋亡或使肿瘤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24. 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干扰素诱导剂或病毒感染诱导组织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25.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对各种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26. 趋化因子(chemokines):吸引白细胞向一定方向移行,也是刺激白细胞活化的小分子蛋白。

27. 细胞因子(CK)风暴(cytokine storm):也称高细胞因子血症,大量促炎症CK(如IL-1,6,12,18、TNF-α、IFN-γ等)分泌,过量的细胞因子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第七章

28.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血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29. 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应用单抗鉴定的方法,将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同一分化抗原称为分化群。

30. 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AM):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众多分子的统称。

31.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

第八章

3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某一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它编码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了组织相容性,并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有关

33.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首先发现于白细胞表面,决定了组织相容性,并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有关

34. 多态性(polymorphism):对群体而言,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

35.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36. 单体型(haplotype)遗传:HLA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边锁的基因群,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向子代遗传。

第九章

37. 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是B细胞表面,能直接特异性识别抗原并接受抗原刺激、产生活化信号的膜型免疫球蛋白(mIg)。

第十章

38. 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是T细胞表面,能特异性识别pMHC的抗原并接受抗原刺激,产生活化信号的受体。

39. 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T细胞】在胸腺皮质区,双阳性细胞的TCR,若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则发育为CD8+细胞;若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结合,则发育为CD4+细胞;若不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则发生凋亡。阳性选择的结果使T细胞获得自身MHC限制性。【B细胞】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的B细胞,进入明区若其BCR的亲和力下降,不结合FDC,则发生凋亡,若其BCR亲和力提高则继续存活。其结果使B细胞的抗体亲和力成熟。

40. 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T细胞】在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单阳性细胞的TCR,若与自身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结合,则发生凋亡;不结合,则发育成熟。阴性选择的结果使T细胞获得自身耐受性【B细胞】前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未成熟B细胞后,表面仅表达mlgM,此时的mlgM若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合,诱使未成熟B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41. 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Tn):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

第十一章

42.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能够摄取,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简称pMHC)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43.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PC):指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较强的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

44. 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non-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通常不表达或低表达MHC-II类分子,但在炎症过程或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诱导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表达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较弱的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45.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能识别摄取加工外源性抗原,并提呈初始T细胞,诱导其活化增殖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第十二章

46. 特异性免疫应答(specific Immune Response,IR):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47. 细胞免疫应答(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CIR):初始T细胞特异性结合pMHC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进而清除抗原物质并产生免疫调节的过程。

48. 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T细胞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复合物中的自身MHC的特性。

49. 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Tm):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的长寿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能启动更迅速有效的再次免疫应答

50. 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T细胞表面的分散的TCR与pMHC相互结合后,向T细胞和DC的接触面中央移动,形成中间为多个TCR-pMHC,周围是共刺激分子的相对封闭的圆柱状的结构。

51. CTL的极化:CTL胞浆颗粒向结合面聚集的现象。

第十三章

52.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机体初次接受适量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缓慢低效短暂的免疫应答。

53.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二次免疫应答):初次应答后,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迅速高效持久的免疫应答。

54. 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HI):B细胞特异性结合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55. 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在抗原诱导下,生发中心母细胞IgV区基因发生高频率点突变的现象。

56. 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会优先结合抗原并得到增殖,并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

57. Ig类别转换(Ig class switch):通过V区的VDR及恒定区C的基因筛选,Ig的V区不变,恒定区改变,免疫球蛋白发生类别转换

第十四章

58. 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非特异性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体内“非己”抗原物质后,迅速活化、吞噬杀伤清除的过程。

59.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与DC等)表面、血清中,能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凋亡细胞、损伤和衰老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60.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某些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

61. Y&T细胞: 分布于黏膜和皮下不识别MHC,直接识别某些抗原,参与皮肤黏膜早期抗感染、抗肿瘤的固有免疫T细胞。

62. Toll样受体(TLR):是一类跨膜蛋白,因其膜外段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同源得名。TLR通过识别并结合相应的PAMP,可启动激活信号转导途径,并诱导某些效应分子表达

63. 防御素(defensin):在细菌的脂质双层中形成“离子通道”,裂解细菌

第十五章

64.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65.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的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66. 免疫忽视: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抗原或与淋巴细胞处于隔绝状态的抗原(眼晶状体、精子等)无免疫应答的现象,此时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和相应组织抗原和平共处,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67. 低带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不能引起免疫耐受。

68. 高带耐受:抗原剂量太高,诱导Tr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不能引起的免疫耐受。

69.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成熟的T、B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遇到自身或外源性抗原形成的耐受。

70. 克隆失能: APC与T细胞接触时缺乏协同刺激信号,或APC表面的B7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CTLA-4结合,结果使T细胞不能活化或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导致特异性T细胞免疫耐受,称为克隆失能

第十七章

71.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损伤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72. 变应原(allergens):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73. 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病):抗甲状腺刺激素(TSH)受体的IgG自身抗体能高亲和力结合TSH受体,刺激甲状腺细胞持续分泌大量的甲状腺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二十二章

74.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75.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细胞裂解液、组织浸液等)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7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再加入待测抗体(或抗原)结合固相,最后用酶标记的二抗(或抗体)对待测标本进行测定。

77. 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ing technique)用荧光素、酶或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十三章

78.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给免疫应答健全的机体输入具有抗原性的疫 苗或免疫佐剂,以激活或增强机体的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79.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将对疾病有免疫力的供者的免疫应答产物转移给其他个体,或自体细胞体外经过处理后回输的免疫治疗方法。

80. 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针对机体免疫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dcfac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9c.html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