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1

发布时间:2019-07-04 12:34: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 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 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 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内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科学知识总目标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一)科学探究总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 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初步了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科学态度总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 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 完成预定的任务。

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 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态度学段目标

以下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一)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总目标

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

以下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个, 生命科学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物质科学领域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观点, 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 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质的存在状态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学习一些量的特征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收集身边常见的物体,如石块、铁钉、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 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内容1.1

2说一说周围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积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明程度, 谈一谈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习内容1.2

3观察水、油、醋和牛奶等液体,尝试归纳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比如,都可以倾倒,具有流动性(有固定的质量和体积(形状可以改变,等等。学习内容1.3

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变化,如易拉罐被压扁了,水结冰了,铅笔尖折断了。尝试分析以上变化的特征,比如,水结冰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无论是液态的水还是固态的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因此,这种变化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学习内容1.5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 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烧杯,加入一些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让冰块自行融化,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温度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学习内容2.1

2取相同质量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等体积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取相同质量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等体积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学习内容2.2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 冷空气的流动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 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小组讨论, 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塑料杯,在杯底紧塞一团纸,将其垂直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纸是否会被浸湿,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学习内容3.1

2取两个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水盆中,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待瓶内充满烟后, 移走香,立即用毛玻璃片将瓶子盖好,将冷瓶倒扣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的流动 重复前面的操作,只是将冷瓶和热瓶的上下位置对调,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学习内容3.3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运动有多种形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线绳、直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置,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习内容4.1

2尝试乘坐自行车、公共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尝试说明判断运动快慢的依据。学习内容4.2

3尝试让各种物体运动起来,观察物体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振动、绕圈等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 描述其特点,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与过程。学习内容4.3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常见的力, 了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磁铁吸引回形针,了解磁力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产生作用。学习内容5.1

2通过实验,观察常见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浮力和重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如弯曲、拉伸等。学习内容5.1

3尝试用推、拉的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习内容5.2

6.机械能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将发声体放入水中,了解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轻轻敲击课桌、楼梯扶手、墙面等,将耳朵贴在远离敲击点的不同方位,倾听声音,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学习内容6.1.1

2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感知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伴随着物体的振动,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习内容6.1.26.1.3

3设计实验,尝试用弦线、皮筋、直尺等物品产生不同高低和强弱的声音。学习内容6.1.3

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等尝试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物体,了解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学习内容6.2.1

2观察影子,形成影子,设法改变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学习内容6.2.2

3观察光的行进,以及光在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学习内容6.2.2

4观察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投射到墙上的彩色光带, 了解太阳光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学习内容6.2.3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开展对热现象的探索,了解热的表征、热的传递、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测量水的温度,以及室内、室外的温度,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如气温、人体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等,了解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单位。学习内容6.3.1

2将压瘪一个小坑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观察其变化(结合水的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现象,感知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和状态产生影响。学习内容6.3.2

3触摸放在热水中的金属勺的勺柄,测量包裹在薄棉被中的冰块的温度变化等,了解热在物体与环境、物体与物体之间、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传递的方式,认识到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学习内容6.3.3

4将铁棒、塑料棒、木棒、铝棒等放入热水中,在每个棒的顶部涂上动物油,观察动物油的变化,了解热的传递现象,了解物质的导热性观察热水瓶的结构,了解影响热传递的因素。学习内容6.3.3

6.4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开展对电现象的探索,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小灯泡、导线、电池和开关连接成简单电路,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学习内容6.4.1

2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制作简易开关。学习内容6.4.1

3将木条、金属、橡皮、硬币等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被点亮,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学习内容6.4.2

4调查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电现象,制作安全用电的小报。学习内容6.4.3

6.5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各种类型的磁铁,尝试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学习内容6.5.1

2观察指南针的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了解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学习内容6.5.1

3观察两个磁铁放在一起时发生的现象,探索磁极的相互作用。学习内容6.5.2

6.6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能量的各种形式,以及如何实现能量的转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尝试打击、碰撞物体,观察发生的现象,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需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学习内容6.6.1

2观察开启的电灯、电炉,了解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以麦克风话筒、电话为例,了解声能转换为电能,再转换为声能的过程。学习内容6.6.2

3用电池、铁棒、导线制作一个电磁铁,观察电磁铁产生磁力的现象。学习内容6.6.2

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世界包含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等,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植物能够制造营养物质,可供自身利用而动物则不能制造营养物质,只能利用植物等生物制造的营养物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 爱护生物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学习观察和简单归类的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了解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5-6年级的学生能通过显微镜从微观上观察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参观动物园或养殖场,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物的宣传活动。学习内容7.2

2在校园和社区中观察常见的树木,为校园或社区树木挂标牌(查阅本市的市花或市树的有关资料。学习内容7.3

3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和珍稀植物( 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学习内容7.3

4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图片等。学习内容7.4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栽种盆栽植物等活动,对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初步认识植物体生命过程中需要养分, 且植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会发生变化(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适应其所在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并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相应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学习内容8.2

2利用图片等资料,对比沙漠中、盐碱地及海底的植物在外部形态上的异同。学习内容8.3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 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感受不同的食物或物体,了解不同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内容9.1

2通过观看燕子冬季飞往南方,夏季又返回北方等图片或视频,初步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多种方式。学习内容9.2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多种途径, 初步认识人体的结构组成,以及保健常识,进而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测量、统计和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与呼吸有关的问题。学习内容10.2

2制订自己的作息计划。学习内容10.5

3从健康的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学习内容10.5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等途径,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以及生物的繁殖特性(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种养一株植物或照顾一种小动物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生物体的成长过程。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学习内容11.1

2展示一株植物生命过程的照片。学习内容11.1

3利用照片、视频等资料,了解恐龙等已经灭绝的生物。学习内容11.4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等多种途径,讨论某些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学习调查的方法,初步认识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举例说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讨论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习内容12.1

2讨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讨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学习内容12.4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地球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对它们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 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 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观察, 学习实地观察和观测的方法,初步认识一日内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记录、描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认识太阳每天的位置变化规律,学习观察的方法。学习内容13.1

2观测、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内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的规律(模拟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状态,并将影子的变化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学习内容13.113.2

3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上半月"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月相变化,学习长期观测的方法(用做游戏等方式,模拟日、地、月三球的运动模式。学习内容13.313.4

4收集资料,认识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其大小、位置的相对关系。学习内容13.4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续表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地球上的大气、水体、土壤、 生物、岩石等组成物质,以及自然现象和一些规律的观察, 学习对事物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方法通过对比实验、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初步认识地球物质不断变化并且互相影响,形成多种自然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使用气温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段或不同地点的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观察、测量、记录一段时间的天气现象。学习内容14.1

2运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简要说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做与地球水循环有关的成云致雨的模拟实验。学习内容14.2

3观察土壤标本,知道土壤的基本成分,做对比实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征。学习内容14.3

4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或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学习内容14.5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和分析资料,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初步了解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资源和能源,知道保护它们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落实到行动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调查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物品重复使用等情况。学习内容15.1

2查阅和分析资料,认识一些资源、能源及其形成过程认识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们需要节约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学习内容15.115.2

3观看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了解防御各种灾害的措施。()学习内容15.3

4调查、考察当地水体或空气污染情况,提出一些防治水体或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学习内容15.3

技术与工程领域

人类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而产生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对科学加以巧妙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造等,这便是工程,工程的核心是建造。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的成功和乐趣, 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制作等活动,了解工程师职业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同, 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不同。学习内容16.1

2使用手机、电饭煲、洗衣机、卷笔刀等常见的科技产品,掌握使用的方法调查当地的工程项目,了解其设计进程和功用。学习内容16.2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常见工具和器具的操作与使用, 学习简单的加工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 以及身边可以操作使用的轻便器具,意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一种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阅读等活动了解一些著名工程师和发明家,如鲁班、蔡伦、黄道婆、詹天佑、瓦特、爱迪生、乔布斯、 艾伦图灵人工智能之父等。通过检索、阅读各种资料,分析工程师和发明家的研究过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灯丝的探索过程,体会设计和发明离不开创新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持续的努力。学习内容17.1

2观察一些生物运动系统的主要结构,了解它们和仿生机械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模拟蝙蝠捕食的过程,分析蝙蝠捕食的各个要素,绘制蝙蝠捕食的流程图将其与雷达捕捉飞机信息的过程进行对比,找到两者之间的共性。学习内容17.1

3尝试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分解,了解其各部分之间的功能。例如将一支圆珠笔拆开分解成各个部分,再重新组装起来,认识圆珠笔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通过分析保温杯的结构,了解其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应用。学习内容17.2

4操作和使用锤子、刀具、温度计、酒精灯等常见的简单工具,对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加工、测量、加热等。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测量仪器,运用基本测量仪器来测量和比较长度、时间、温度等量的大小,如制作日晷和沙漏, 比较手表、秒表、沙漏、日晷等计时工具的准确性,体会使用工具的优越性。学习内容17.3

5通过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体会机械能够省力,工作更加方便在生活中寻找常见的简单机械的应用实例,观察简单机械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运用杠杆、滑轮、齿轮等简单机械装置的传递改变力的大小。学习内容17.3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件作品或产品, 了解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体会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舒适认同创意设计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知道技术应用会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如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认识自己家的住房环境系统,了解家庭电力的供应系统,并知道安全使用常见的家用电器,了解梁柱、楼板、 墙、门窗、楼梯等材料,以及各个系统如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及各个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学习内容18.1

2通过按图装配、按流程完成等程序性说明书,完成一架玩具飞机的组装,讨论设计图、说明书和成品之间的关系。学习内容18.2

3在家里或校园中观察常见的物品,寻找这些物品的不足和缺陷查阅有关资料,对设计方案加以改进。设计通过不同途径传递信息的简单方案,如声音传播消息、制作土电话来传送声音信息、闪光传递信息等。学习内容18.3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建议。这些建议汲取了当代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精华,也是对近年来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的凝练与提升。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理解、内化并指导自己的科学教育实践。

一、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建议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基础的,科学教师应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高准则。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科学知识,也要关注科学素养的其他成分,注重各方面目标的整合与平衡。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科学教师应整体把握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在科学素养培养上的纵向、横向脉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知道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正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使用建议

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它们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为科学课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各个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据此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加工,这是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教学活动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探究的机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机会,讨论辩论的机会,关心与环境、资源等有关议题的机会等。

1.动手动脑做科学

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 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动手不应是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还应与动脑相结合。边动手边思考,可以使两者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2.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的有效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每个要素都会涉及多个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练习这些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才能逐渐形成。要避免程式化、表面化的科学探究。

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他人。无论问题来自何方,都必须与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相符。在时空都有限的课堂上,探究问题应结构良好、容量合适,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更有价值的真实问题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时空的局限可以通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校本课程的结合等途径加以解决。

3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指导。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较严谨的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操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为了保证指导的适时有效,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要富于启发,最好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 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人无法替代。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留有充足、必要的时间。匆匆而过、急于求成的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无益的。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变告诉为启发,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科学学习场所建议

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要让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 要让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科学作业的设计应承担这些任务。一份厨房中的科学学习清单,可以引导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油、盐、酱、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使学生在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流连忘返,不走马观花,最好的方法也是让他们带上任务清单, 事前由教师设计好观察什么、计算什么、操作什么、思考什么……教室和实验室以外的科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学科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1.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2.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 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色彩。例如,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按科学探究的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 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3.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使学生获益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为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与整合。

4.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ematics,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

教学媒体建议

教学媒体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挂图、投影片等媒体, 也有更先进的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正成为科学课堂上师生重要的认知工具。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它能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它可以创设虚拟的问题情境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电子探测仪和图像软件包,可以使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加便利、直观。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取与共享信息,体现大数据时代相关性研究的便利。现代教学媒体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不仅可以为科学知识的学习服务,也可以为科学探究的学习服务,如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DIS进行科学探究,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利用动画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2.在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的同时,不应忽视真实情境、直接经验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不应让鼠标替代能动手做的科学活动,亲手做实验的感觉与做虚拟实验的感觉差异很大,意义也不一样。

二、评价建议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 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 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涵盖面比较广,本标准所涉及的评价只限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质量水平的评价,简称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鉴定学习的质量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评价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学习评价的原则

1.学习评价必须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引领,以本标准为基本依据来进行。

2.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不仅有以教师为主体的测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测评、相互测评, 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测评。不仅要有终结性的测评,更需要有过程性的测评(不仅有量的测评,还要有质的测评(不仅有纸笔形式的测验,还要有以活动、实验、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的测评。各种形式的测评相互补充,才能较为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水平。

3.学习评价必须覆盖本标准规定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学习评价的内容

小学科学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本标准所规定的!*个主要概念的掌握情况。

2.科学探究。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式的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和猜想,安排计划,能通过规范合理的方法测量和搜集证据, 会分析证据并以逻辑合理的方式得出结论,能合理顺畅地表达探究结论,进行交流和讨论,等等。

3.科学态度。考查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勇于表达,乐于倾听,尊重他人不同意见的态度(对科学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 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了解,以及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学习评价的方式

学习评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就小学科学课而言,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与学生的学习交融在一起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学情及学习表现所进行的评价活动(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进行到一个阶段之后,针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查的评价活动。

1.过程性评价

1学情诊断

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影响,有必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学情诊断,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的出发点在哪里,这是学好科学的前提。

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或概念图、观察等。

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的学情信息,具体地描绘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学生要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与出发点进行对比,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对教材做处理加工, 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做适切性修改,使之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2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过程,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是

学生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足够的投入

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

学生当前的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及导致困难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常用方法包括对话、提问和追问、观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检查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记录等。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提高评价效度的重要保证。

教师评价中获得的信息主要用于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学习进行必要的调节以达成学习的目标。

3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指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以及与他人互评交流的活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活动很重要,因为弥补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和目标之间差距的, 矫正错误概念、过程的人不是教师,而只能是学生本人。 为此,学生必须清楚自己是否知道学习的目标与任务,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该怎样前行才能达到目标,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该如何修正。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学习价值无限。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重点是

对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是否有清晰的认识

对学习是否有强烈的动机和足够的努力

学习的方法是否合理

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满意自己的学习效果

其他同学的想法、做法、学习方法和效果是否更为合理有效,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和不断练习中方可形成。教师应注意

常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标准,如什么是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什么是好的实验设计,什么样的结论是可靠的, 什么样的论证过程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数据是可靠的,什么样的知识是可信的**促进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内化。

自评或互评的结果最好不要简单地用等级或分数表达,而是采取质性描述的方法。等级分数不能提供如何设计诊断和改正的有用信息。描述可以让学生较为具体地知道自己学习的情况,找到努力的方向,这远比简单地知道分数更重要。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在于让社会、家长、学校及学生本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有一个具体、确实的了解,以确认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终结性评价的期限一般是以学期或者学年、学段为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纸笔考试、表现式的考试、学习总结汇报、成长记录等。 终结性评价的重点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或者说是学生所达到的科学素养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学概念理解

在小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对科学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但是学生必须明确与科学概念相关的自然现象和过程,能够用科学的或接近科学的术语对自然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能够知道某些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科学概念的应用范围。

2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表现是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简单的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或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有正确的理解(能否有依据地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能否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简单的探究计划是否具有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能否利用观察、测量或其他手段获得有效可靠的数据资料能否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获得科学的结论能否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

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是初步的,评价所涉及的探究能力情境和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实践活动和思维推理的过程也应该是简单的,探究结论的表达和讨论的方式也是简单直接的。

3科学态度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感, 以及质疑问难、实事求是、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等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学习评价。对科学态度、情感和观念的检测远比对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的检测复杂。它更多地要依靠教师、家长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到一个阶段后加以汇总归纳。应该利用好成长记录,收集和选择学生的作品,如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作或照片,还有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感受与反思, 对同伴学习过程的评论等,较为全面地展示学生的真实态度和情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

随着评价范围的扩展,科学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样。 除了纸笔测验,还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即通过有组织地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表现,如媒体成果、小制作、科学报告、观察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小学科学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等。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本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使教材起到支持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它系统地呈现了科学学习

()

的内容。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材料和工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起着指引作用。教科书还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课堂上开展对话和互动的平台。 为此,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学生的学习为指向,从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到呈现方式上,要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单纯呈现课程内容。

!+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该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体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统一。教科书应精选科学探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所选择的探究主题应对应本标准中的主要概念,并是小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进行学习的内容,同时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教科书的内容应能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实践、 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拓展知识、开展更多的探究活动,并运用知识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教科书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应遵循一定的逻辑,以便使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完整认识。具体的编排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以科学概念的学习进阶为主线,以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季节的变化为主线, 以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主线。

+呈现方式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体现活动性、生动性和开放性。

(!

要以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和传授知识的方式来表述。一般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而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对于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指导性探究、引导性探究和自主性探究,在呈现方式上应有所区别,以体现教师指导程度上的不同。

教科书的形式力求图文并茂,尤其是要精选生动反映自然界事物的图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开发电子教科书,将图片、视频等更为生动的内容呈现形式引入到教科书中。

、二$学生活动手册编写建议

学生活动手册是教材的必要组成部分。活动手册不是练习册、作业本,也不是课外阅读材料,而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具体指导及学生探究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将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实于课堂的基本保证。学生活动手册应与教材配套发行。

学生活动手册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体现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活动手册不应以呈现知识性内容为目的,而应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清单既要有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程序性指导, 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己的探究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手册应该成为记录学生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档案。在呈现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记录

(

提供充足和开放的空间。

"+体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联系。活动手册应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堂拓展到校外,围绕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提出探究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三$教学具开发建议

教学具是教学活动中供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所用的材料。科学探究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精心设计的教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编写人员在编写教科书的同时,还应该设计相应的教学具与之配套。

教学具的开发应注意以下事项。

!+学具包括观察和实验材料、制作材料及相应的工具。 学具的设计,应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机会, 通过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载体。

+学生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首选学具。它是对正规生产的学具的必要补充。鼓励教师收集和自制学具,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教具的设计,应着眼于帮助教师向学生清楚演示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提供课堂集体观察和演示实验的材料。教具不是学具的简单复制,更不能用教具的演示代替学生操作学具。

+教学具的生产,应采用安全、无毒的材料,便于管理和使用。

+教学辅助软件是一种数字化的教学具。它不应是科学知识的简单的图解,而应服务于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

("

呈现探究问题情境、提供探究素材和信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四$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的作用是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和本标准的联系,引导教师用好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编写理念、 框架和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教科书内容、活动的设计意图。因此,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应做到以下几点。

!+对本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解析,并和教科书的具体内容相对照,帮助教师在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之间建立联系。

+对教科书内容的编排逻辑进行梳理,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前后内容的联系、各单元内容的布局。

"+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解析,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参考,让教师知道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开展教学,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发挥创造性。

+为教师提供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指标,帮助教师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

+关注地域差异,对不同地域的典型情况以举例方式进行引导。

$+可以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视频材料, 或者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便于教师获取相应的背景知识。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

(

种资源。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有关人员应依据本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注意资源的思想性、科学性、 适宜性和经济性。

、一$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利用与管理

开展观察、实验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实验室是学生科学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保证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条件,配备满足科学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保证实验耗材和自制教学具的经费。每所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实验室和仪器室,并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不断提高实验室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学校还应为教师自制教具与学具提供物质保障。

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恰当布置实验室及周边环境,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场所,成为学生特别喜爱的学习场所,让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在保证完成实验教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扩大科学实验室的功能,使其能为课堂外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应用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科学实验室中增设科学图书角、材料角、工具角、实践角、创客空间、成果展示角和专题研究中心等,使实验室发挥更多的学习功能。

(

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要配备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设备完好情况,对消耗性材料和缺损报废的设备及时给予补充。学校应制订相应的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像使用图书馆一样,方便地使用科学实验室。科学教师应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工作的,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二$校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设施等都是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与科学有关的资源,让校园成为科学学习的大课堂。同时, 可合理规划、利用各类资源,建立校园科学学习中心,如校园气象站、校园种植园、校园养殖场、校园科普宣传区、 校园科学活动区、校园探索实验区等,让这些资源为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探究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三$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社会资源十分丰富,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各地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可聘请科学技术领域的有关专家作科学技术报告,参与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直接针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活动。

要发挥各类科普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便于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

行参观和学习。还要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如公园、田野、山林、自然水域、矿山等,以补充校内资源的不足。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常常可以提供很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意义的科学议题,教师要利用好社会媒体,将这些科学议题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四$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资源以其信息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便捷性很好地弥补了现实教学的一些不足。利用和开发能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网络资源,成为当前科学教师的重要技能。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合适的方法!如在线学习、专题研讨、微课、资料查询等"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为教学服务(可以把网络资源作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习评价。

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网络资源的积累、共享有赖于全体科学教师的参与和贡献,如建立专门的学生科学学习网站、资源库等(运用各种网络工具!如资源网站、论坛、博客、DD群、 微信等"促进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认识空气

,内容标准。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年级)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确信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会借助其他物体通过类比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物质属性。

+能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等特征描述空气。

"+经历类比的思维过程,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

在课上,教师将收集的玩具随意摆放在小组的实验桌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活动开始,教师请学生帮助整理桌上的玩具,将玩具装入塑料袋中,并运用看、摸等多种感知方式去观察装满

玩具的塑料袋。学生通过观察描述道)$我看到这些物体把

(*

塑料袋撑大了,袋子变得鼓鼓的,摸起来有些硬,用手掂掂觉得它很重。%

在这个环节中,收纳玩具的活动调取了学生关于事物的已有认识经验,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活动继续推进,教师拿出一个更大的塑料袋问学生)

$你能用这些物体去装满更大的塑料袋吗+ 试一试能不能也把它装得鼓鼓的。%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因为玩具数量不够多,口袋不能被装满,鼓不起来。有些学生开始尝试用小气筒往里打气,将大塑料袋装满。于是很多学生开始模仿。 教师问)$你的口袋变成什么样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 利用各种方式观察一下它里外的样子。%有学生观察后做出如下的描述)$这个装满玩具和空气的大袋子看上去鼓鼓的(摸起来上端软软的,!看起来"是透明的,下端硬硬的(掂一掂,有一些重(玩具可以来回动。%

在第二次观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类比)$你们手中两个大小不同的塑料袋,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塑料袋都是鼓鼓的。有学生认为大袋子中透明的、鼓鼓的地方是空气,他们想象从外面跑进大袋子的空气可以和玩具一样撑起塑料袋。

教师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对两个塑料袋从外部的样子到里面的东西一一进行比较,学生关注到空气,并且借助塑料袋进一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

$如果只用空气能不能将这个大塑料袋装满呢+%教师又提供了两个相同的大塑料袋,其中一个带有针孔。学生分为两组操作,用小气筒往塑料袋里打气,没有针孔的袋子很快装满空气。有学生发现自己小组的袋子因为有针孔总

(%

是鼓不起来,就用手堵住小孔,还有学生提议用胶带粘住小孔。

在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观察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类比)$将装满空气的大塑料袋与最开始的装满玩具的小塑料袋相比,有什么相似之处+%$用空气装满两个大塑料袋的活动,你有什么相同的发现+%

分析教师引发的两次思考活动,它们是有发展层次的。 第一次,教师借助有形的、有固定体积的玩具撑起袋子的现象,引发学生通过类比,认可并关注到空气的存在,感受到能使塑料袋鼓起来的玩具、空气两类物体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第二次,既是进一步感知和利用空气的存在,同时也是发展对空气特征的认识。首先,通过类比整袋空气与整袋玩具鼓鼓的形态,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与玩具这类物体有着某种相似。其次,借助两个大塑料袋呈现的进气引起鼓胀的现象,引导学生推想皱缩可能是漏气的原因,并且发现证据)$我们的塑料袋上有个小孔,我发现空气能从小孔中流出去,我还感受到了它。%有层次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袋子中的空气,描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的特征。

,案例评析。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小学生来说,理解空气的特性和感受空气是一种物质是教学难点。

教师借助学生对固体认识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

玩具,在不给足玩具数量的前提下,创设$用玩具装满大塑

*)

料袋%的活动,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借助空气来达到$装满%的目的,将可直接感知的固体与不易感知到的空气的特性相联系。

从本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层次,$装大塑料袋%这个连续的活动形成了一个连续发展的事件情境,引发出学生对空气的多次观察、描述和与玩具的比较,以及对玩具!固体"、空气!气体"某些特性的类比,使学生不断感受到玩具!固体"、空气!气体"间的某种联系,初步形成对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感知。

本案例中教与学的方法清晰、明确。连续的操作、观察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技能,有利于提升观察的品质( 不断地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类比,训练了学生的类比思维, 有利于学生原有认识经验、策略的科学转化。

当然,在应用类比方法的时候,要考虑两类事物可考察、比较的方面有多少,应避免单一(要考虑两类事物性质的相似程度,以及这些性质对概念的重要性,避免不合理的类比。

案例"!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内容标准。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年级)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或降低到),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学习目标。

!+持续观察加热的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温的变化情况,认识水的沸腾现象。

*!

+培养学生对水沸腾现象发生条件、过程、原因等方

面的探究兴趣(能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 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并能对记录和整理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分工协作。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测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的实验器材有)酒精灯、带铁环的铁架台、 装有、)毫升水的烧杯、石棉网、温度计、火柴、弃物盒、 湿抹布等。要求学生记录初始数据,包括水量、水温(再对烧杯中的水持续加热!、分钟,仔细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并每隔"分钟记录一次水量、水温的数据,以及气泡的产生情况(记录水温达到!)),时的加热时长及水的情况。 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化会越来越明显。为了方便

学生能持续观察并记录变化现象,同时也便于学生整理数

*

据信息,找出变化趋势,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张$形象% 的记录单。

上面是一组学生的记录单。形象的记录方式很容易使学生联系到数学课的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整理记录单中的数据信息,并将数据转化成折线统计图,逐步梳理出水在持续受热后温度、水量的变化,以及产生气泡和气泡不断变化的现象,归纳出变化趋势。

!+在加热之前,水温大概为"!,!与室温基本一致"( 加热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水温不断上升,当到第% 分钟后,水温上升到!)),左右(继续加热,水温保持在

!)),,不再变化。

+在加热之前,烧杯中盛有、)毫升水(加热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水位出现了持续的缓慢下降(当加热到第!、分钟时,烧杯中的水大约有"、毫升。

"+在加热之前,烧杯中没有气泡(加热到第"分钟时, 烧杯底部出现了少量的小气泡(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气泡由小变大、由少变多。

从前面的教学环节设计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匠心在于,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活动,以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实验和观察,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和相关信息(多因素的观察,有助于更多学生合作、参与, 亲身经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信息,从而启迪学生尊重有证据的科学事实和严谨地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的科学态度,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科学认识,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依据数据信息分析了水在持续受热后的某些变化趋势, 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发学生反思。$温度的变化趋

*"

势与你们实验前的推测一样吗+ 你有什么发现+%透过学生的反应可以审视在实验前学生是否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形成边观察、边收集信息、边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给水加热到!)),,再持续加热,水的温度没有再上升,热量到哪儿去了+ 与哪些变化现象有联系+%

有些学生认为)$水量减少了。%$水中出现了大量气泡。%$噢,水中的气泡就是水蒸气,烧杯中的一部分水变成了水蒸气。%$我知道热量到哪儿去了,水迅速地变成水蒸气要吸收热量。%从学生之间的思考与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

**

,案例评析。

学生对沸腾现象并不陌生,会有一些直接的感知,如水烧开了、冒泡了就是沸腾,水沸腾起来很烫**通过实验观察,丰富和深化学生的感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关联,有助于学生感受沸腾现象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观察并描述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观察现象、 获取数据是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合作需求的最佳时机。

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有机会仔细观察水中气泡产生并不断汽化的现象,并及时记录水温、 水量的变化数据,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的记录技能。

进一步梳理、分析记录到的数据信息,找出信息之间

的联系,能加强学生对$沸腾%的认识,这是一个$处理信

*

%的过程。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的水量变化和温度变化之间的联系,应用的是共变法的思维方法,即在给水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水中产生气泡且不断增多、变大的现象,反映了水温的变化,也直接导致水量的变化(再继续加热到 !)),时,水的温度却保持不变了,这又与水急剧减少,,, 迅速变成水蒸气有关。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给学生讲什么是共变法,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分析数据信息,寻找变化关系,联系地看待!描述"或解释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从科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科学思维方式。

案例、!西瓜虫有(耳朵)

,内容标准。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年级)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学习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西瓜虫的身体形态和它的生活环境。

+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初步感受到西瓜虫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感知环境并作出行为反应,感受到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通过对西瓜虫的探究,引起学生对探究小动物行为特点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位教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动物的教学,选

*

择的是自编课$西瓜虫%。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小动物的方法,了解西瓜虫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身体特点,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将教学按学习环境分成两个大环节)教室内上课,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交代研究任务,形成研究的小团队(教室外上课,因为西瓜虫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在校园的花坛中观察西瓜虫,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观察指导。,*分钟之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自己的观察成果。 因为任务清楚,分工明确,,*分钟的室外观察刚宣布结束,学生就准备好交流自己的发现了)有的学生说西瓜虫的身体会缩拢,它一受惊吓就会缩成一团(有的学生说西瓜虫有许多脚,一共有!。只脚(有的学生说西瓜虫身体有((还有的学生说西瓜虫吃腐烂的树叶**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西瓜虫有没有耳朵+%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位学生认为西瓜虫有耳朵(有,。位学生认为西瓜虫没耳朵(还有,位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引导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如用放大镜看,用显微镜看,放在桌上仔细看,让西瓜虫听声音等。有一个学生说)$我有一个办法,把西瓜虫放在桌上,看它爬动,然后在它的后面大声喊,吓它一下,如果它缩拢了,说明它有耳朵能听到声音(如果它不慌张,说明它没有耳朵。%

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用这个方法。顿时,校园响起了

$%$%$%的声音,还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分钟之后, 学生陆续回到教室,兴奋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西瓜虫没有耳朵,因为它听不到响声。%$我们在它后面大声叫喊, 它一点也没反应,说明它没耳朵。%$我们组发现西瓜虫有耳

*$

朵,把它放在桌上,然后在它后面敲一下桌子,它就把身体缩起来了,说明它有耳朵。%$不同意,你用手敲桌子,西瓜虫不是用耳朵听到声音的,应该是用脚知道声音的,所以还是没耳朵。%$不同意,他们敲桌子的时候把西瓜虫弹起来了,西瓜虫吓坏了,就缩起来了。%

针对学生的争论,教师让学生一只手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敲桌子,感受桌子的震动。结果这组学生也接受了$西瓜虫没耳朵%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经过仔细观察研究, 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是西瓜虫没有耳朵。%

,案例评析。

教师没有把西瓜虫放进盒子里让学生观察,而是相信学生,做好准备,布置任务,给学生长时间的教室外观察探索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发现。 对课堂上学生的疑问,教师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想办法搜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严谨态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西瓜虫有没有耳朵,这个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探索西瓜虫有没有耳朵的过程却很有价值,它相当于一个微小的探究活动,有问题的提出、验证的方法、过程和结果、 对结果的论证等方面。这个探究活动非常适合学生开展, 因为问题来自学生的观察情境中,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问题的难易程度也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本案例的启示是,教师应及时把握教学中生成的资源, 挖掘和赋予其中育人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

案例$!观察月相

,内容标准。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年级)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月亮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能克服惰性,持续观察月相变化,感受天空星球的奇妙运动。

"+通过观察记录月相的活动,体会到规律可以通过观察获得,长期记录有利于证据的积累,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在一个农历,、日,教师布置了观察任务)回家观察月亮,为上课做准备。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晚上能看到月亮, 然而,到了晚上,天空中并没有月亮。

农历,$日早上,月亮成了学生谈论的话题。教师让学生说说昨晚看到的月亮,结果没有一位学生看到月亮。不过有学生说,今天早晨起床看到了月亮。这个信息激起了大家一片疑惑,但看到月亮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大家表示明天早晨实际看一看。

农历,(日早上,教师组织了课堂活动。

!!"组织汇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的月亮,月亮是什么形状+

!"引导讨论)这次看到的月亮和以往看到的有何不

**

+ 让第一天就看到月亮的学生说一说农历,$日早晨的月亮和农历,(日早晨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激励学生关心今后月亮的形状如何变化。

学生在同伴的召唤下投入到新的观察中。通过几天的观察,学生看到月亮渐渐变细,预测月亮将会消失,同时也疑惑,月亮消失后会怎样呢+

农历月底的最后一天,教师发动学生)$下次谁发现月亮就给老师打电话。%结果在第三天!初二",有一位学生在太阳落山后看到了淡淡的月牙!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会在第一时间看到月亮",再次激发其他学生观察的兴趣。当学生都在想$今晚我一定要看到月亮,给老师打个电话%的时候,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提出新的要求)不是仅仅看到月亮就打电话,而是要看到月亮落下的瞬间,才能给老师打电话。 第二天早上,在电话里和老师说话的内容会成为学生谈论的主要话题,而这些话题又会促使那些没有打电话的学生当晚看月亮、打电话。

通过几天的观察,学生会发现)"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月亮落下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月亮在一天一天地变宽。

当学生观察到$月亮在不断地变宽%时,很自然地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什么时候月亮会变成半圆+ 什么时候月亮会成为满月呢+ 于是让学生各自根据$月亮变宽的情形% 推测半月和满月的日期,并要求看到半月时就给月亮拍张照(看到满月时,就在月圆之夜给老师写封信。凡是拍照的和给老师写信的同学都将得到一份小礼物。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所有的学生都会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半月和满月的到来。看过满月以后,学生又会讨论

*%

下一次的半月会什么时候出现,对照第一次看到的月牙, 他们居然发现两个半月不一样-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观察,学生收获了大量的有关月相的信息资料,于是讨论月相变化的规律顺理成章。下一个月的,、日,教师借助教具,组织学生通过日月之间的关系,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案例评析。

长周期的观察、种植、饲养等教学活动一直是科学教学的难点。因此,长周期观察任务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观察兴趣尤为重要。看某个事物,不存在能力问题,只需要有责任心就行。培养观察力,实际上是培植敏锐心。如何让学生想看月亮呢+ 本案例中的教师选择了观察农历,( 日的月亮。农历,(日是下弦月,月亮要下半夜才升起来, 早晨和太阳一同处于东边的天上。得不到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当学生晚上看不到月亮时,最想看月亮。在黎明时分起床看月亮这件事,潜藏着学生的个人现实世界。因为, 每人起床观察月亮的时机不同,看到月亮的感想就不同, 因此,看月亮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体验现实世界的过程。 实际上,获得早起床就能看到月亮的信息的学生,第二天早上几乎都看到了月亮。本案例中的学生的确都动了起来。 有的学生听说早晨能看到月亮,凌晨三点就起床了,一直等到月亮出来。只有在这种特殊心情的驱使下,才能天还很黑就起来。

$看到月亮落下的瞬间,才能给老师打电话%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保持观察兴趣的手段。要想看到月亮落下的瞬间,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全神贯注的观察,否则,月亮落下的瞬间会和学生擦肩而过。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有意志

%)

力的加入。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意志力呢+ 给老师打电话是最好的动力源。对于学生来说,给老师打电话是一件不平常的事,学生因而会紧张,有不知说什么才好的顾虑, 因此,很多学生在打电话之前先想好说什么内容)月亮落下的时间、落下时的样子,以及看了之后的感觉。

在这一个月里,月亮吸引住了学生的心,所有的学生都对月亮着了迷。本案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月亮能够这样亲近,他们亲自观察和记录了月亮的变化,这种经历是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这种状态下,科学课堂变成了一种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交换信息,收集信息,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促成学生进行新的持续的探究。当学生从同伴那里得到信息, 立即就想试一试,内心充满了信息共享的喜悦,产生一种生活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的同伴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存在意识。

案例%!暗盒里有什么

,内容标准。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年级)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学习目标。

!+在解$暗箱%的场景中,能主动运用自己的经验、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能对自己的经验、方法作出解释。

+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

,教学过程。

教师提供了三种暗盒)第一种$障碍暗盒%里固定了一块障碍物,放了一粒弹珠,这种暗盒会发出滚动声,但有时候滚动的声音会消失!铁质弹珠被吸住",学生需要思考为什么滚动声会消失。第二种$混合暗盒%里放了能发出$沙沙%声的铁砂和黄沙的混合物,但是两种$沙沙%声并不一样,而且在外界磁铁的作用下,细沙的声音和铁砂的声音明显不同,学生需要思考)为什么$沙沙%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第三种$重量暗盒%里放了一段铜管。教师同时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工具)磁铁、小尺、指南针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物品来判断出盒子里面的物体是否有磁性,是否有金属存在(也可以确定盒子里物体的位置和大小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感觉意识!磁铁的拉力"、声音!倾斜盒子时里面所发出的声音"和视觉!观察平衡性",还可以使用其他可以利用的感官,如试着闻一闻有没有气味。 学生为了判断出盒子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做呢+

!+小组探究。学生为了判断出盒子里面有什么,可以晃动盒子,把它倾斜过来,快一点,或者慢一点,也可以甩一甩,调整倾斜的角度,听一听每一次晃动的声音,也可以拉一拉棉线,检测一下盒子的平衡性。也可以用磁铁看看里面有没有金属的存在。因为是小组共同观察同一个盒子,所以,他们虽然各自观察,但也在互相交流,互相询问、描述、介绍、质疑、提醒**互相说服。最终他们形成了小组的一致认识,完成了一份小组合作的观察记录, 形成他们自己的对暗盒里物品的数量、大小、质性等判断的结论。

+大组合作交流。将三个结构相同的盒子合并为一大

%

组,共同探究。因为结构相同,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应该作出相同的判断。然而,由于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不同,测试的方法不同,测试的角度不同,所收集到的信息也不同, 故而作出的判断也不同。所以,当观察相同结构的盒子的小组的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拿到一起去交流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其他小组的结论和自己的小组并不完全一样。 当然,在他们心中产生的不仅仅是惊讶,更多的是自信, 因为自己的结论是经过一定的努力,经过同组成员的认可的,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 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必须据理力争,必须告诉其他小组的成员他们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于是他们就需要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吸收来自对方研究的合理成分,抛弃自己研究中不合理部分,真正的探究正产生于此-

"+全班交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组交流之后,让三个大组分别介绍本组研究的结果。

+学生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暗盒模型,进一步深入探究。

,案例评析。

自然界隐藏着无数巨大的$暗箱%,没有人知道里面隐藏着什么。面对一个陌生的$暗箱%,科学家会用各种方法观察、探测、实验,收集来自$暗箱%的信息)质量、结构、 质地、波段、光亮、磁感,以及偶尔从暗箱里跑出来的物质,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暗箱%里有什么,向人们揭示一个又一个真理和奥秘。这些自然界的$暗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法打开(科学家解这些$暗箱%的方法也有一个共同特征,,,不断地测试、不断地分析、试探着判断,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f29d4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e.html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