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1-02-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 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 重要环节, 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 又和两者的政治观 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仅如此, 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 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 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个是个体的角 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 基础上就存在 着明显的不同。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 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 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为 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 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 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 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而因 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 “惊恐和骚乱” 就失去了 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 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 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 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 或者是一块白板, 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 这就说明学习 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两者 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 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 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 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 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 通过教育来培养人, 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 大的差别。在柏拉图看来, 既然以理念、实在为对象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 的,凭借可感事物的启示, 就可以回忆起灵魂中固有的理性认识, 它只是因为受 到了蒙蔽或者向着一个黑暗错误的方向观察。 “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 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
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
握方向, 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 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 ,而教育就是促使灵魂转向的技巧, 教育的必要 性就在于释去阻碍灵魂转向的重负, 使其转向真理。 在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必要 性的论述中,它首先提到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 “重视 人的天性、 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 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性的人”,亚里士多德 关于人成为人的想法, 与柏拉图的灵魂转向说有明显的不同, 而与其灵魂白板说 密切联系的,认为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将一个人塑造成理性指导下的具有良好德 行的人。
但并不是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的本质理念上只有差别没有共同 处。尽管两者在最终获得知识(柏拉图的善与真理、亚里士多德的德行与理性) 的途径上有不同的认识 (前者在于回忆和灵魂的转向, 后者在于输入和理性的培 养),但两者在后天最终得到知识的过程中,有一点是共同强调的,那就是理性 思维,问题在于, 他们都过分突出了理性思维在教育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忽视了 感性材料的重要作用。 柏拉图在其关于天文学一课的论述中指出: “如果我们要 真正研究天文学,并且 正确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的话,我们也就应该像研究 几何学那样来研究天文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去管天空中的那些可见事 物”。在他看来,只有运用抛开感性材料的纯理性推理达到掌握辩证法的目的 (教 育的最高层次) 才能使人掌握真正的真理, 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培养掌握辩证 法的具有真正善的统治阶级) 。亚里士多德同样也错误地认为: 思维可以不依赖 于感觉,就能通过直觉直接地发现概念, 并不需要感觉所提供的材料, 因而在教 育上,“他与柏拉图一样, 非常强调纯思维活动在培养心智方面占据压倒一切的 位”。
因而结合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以下结论: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 教育理论的本质原因方面, 由于两者在哲学观上的差异使两者对于教育的认识论 基础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从而在教育的必要性观点上产生了对比。 但强调 纯理性的思维、忽视感性材料则是两者所共有的。
以上是从受教育者个体 (或者说是从本质) 的角度来分析、 比较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 我们还必须从整体 (国家和社会) 的角度来看
这个问题。由于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已经把社会阶层
划分地相当明确,而 这每一个阶层都具有自己的特殊使命和运作方式, 所以教育是柏拉图所提倡的用 来培养适合每一 种阶层的人、认识最高理念和达到理想国目地的手段。因为要 实现这一理想的社会, 首先必须培养出统治这个国家的哲人王, 同时要训练出维 持国家秩序和保卫国土的护卫者阶层, 外, 还得具有大量的安于生产、 服从统 治的生产者, 显然这些都离不开教育。 但总的来看, 柏拉图更为突出对统治者的 培养,因为在他看来, 这是实现理想国的关键之关键。 在谈到成为统治者的条件 时,他认为“没受过教育不知道真理的人和被允许终身完全从事知识研究的人, 都是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因此, 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建立者的职责, 就是要 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是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 而这一切,显然是通过教育来 达到的。所以柏拉图的教育观与他的政治理想密 切相关,是为理想国而作的教育观。亚里士多德同样强调教育在城邦中的作用, 因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立法者最关 心的事情是青少年的教育,因为那些没 这样做的政体都深受其害” ,在他看来,教育对城邦的作用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于教育公民适应他生活于其中的政体, “因为每一政体一开始就形成了其 固有的习惯特征, 起着保存该政体自身的作用” ,教育能使这种习惯特征优良化, 从而使政体更为修明; 第二, 城邦作为一个整体, 每个公民作为这个整体中的一 分子,教育作为城邦的共同事业,它的目地就在于维系城邦的某种唯一的目标。 他强调的就在于一点:教育是国家 的职责。事实上,亚里士多德也同柏拉图一 样,把教育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直接联系起来, 只是在具体方面, 他不同于柏拉图 把教育理念同 《理想国》紧密挂钩,而是使它同其相对于柏拉图的已得到发展的 政治态度紧密联系。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两者在总的出发点上是相似的, 是由于两者在政治设计上的差别,使在提倡教 育的具体动因上有所不同。 以上进行的分析和比较, 主要是从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这个方面通 过个体和整体这两个角度所进行的考察。 接下来就是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这个方 面进行分析。 先从教育方式这个角度看, 至少在一个方面我们可以找到柏拉图的 教育观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的共性, 那就是两者都依据各种相同的或不同的因 素把人的教育 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柏拉图以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的理性发展 度以及阶级培育方向等因素为依据, 把对人的教育以二十岁、 三十岁、 十五 岁、五十岁为分界点分成不同的几个部分;
亚里士多德则把一个人受教
育的年龄 按每七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从出生到七岁为第一个时期, 七岁至 十四岁(青春期)为第二 个时期,十四岁至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他的划分 依据在于受教育者的理性发展程度、 教育内容等等。 在这个看似具有共同性的 教育分段特征下, 也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 一, 柏拉图的分期尤其注重受教育 者的阶级出身以及受教育者的培养方方向, 他的这四个分段点, 事实上并不能为 所有的人所享有, 实际上是一个个进行筛选的环节, 比如, 在经过第一个阶段的 教育之后“从二十岁起, 被挑选出来的那些青年将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荣誉, 他们 将被要求把以前小时候分散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 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 ,通过教育内容的不断升级,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 的最终是少数精通辩证法的哲人王, 以胜任国家统治者的位置, 这又与他的政治 理念密切联系。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 “既然整个城邦有着唯一的目的, 那么很 显对所有的公民应当实施同一种教育” ,他是把城邦中的每个公民作为城邦不 可分割的一分子的角度来看待教育, 因而他的教育准则具有相对的普遍性。 第二, 在柏拉图的理论中, 我们可以感觉到: 如果一个杰出的公民顺利地通过了教育过 程中各个环节的筛选, 成功地成为了一名统治者并受人尊敬时, 他所接受的教育, 实际上是一种终身的教育, 三十五岁之前是接受理论的熏陶, 三十五岁到五十岁 甚至更往后则是接受实践的磨练; 但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中, 在二十一岁时已 经达到了高年级阶段,对于以后的情况,由于他有关这一时期的著作已经失传, 也没有发现其他的著述, 我们难以作出断定。 但有一种解释是合理的, 即柏拉图 的“终身教育” 只存在于培养哲人王的过程中, 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由于突出城 邦的共同性和一体化, 他所崇尚的教育就比较基础化、 统一化, 在时限上更接近 于现代教育。 实际上,从以上两点区别中可以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即柏拉图的教 是用一个先入为主的模式——用 《理想国》去铸造人, 把教育对象看作实现 己理想的工具; 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则是培养人, 发展他的人格, 给他以一般的 哲学熏陶。
从教育的内容上来看,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对比。 柏拉图对教育内容 的设定更突出了一种纵向上的递进。 在他看来, 音乐、体操和手艺是最基础的学 习内容,在此之上则是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因为这几
门学科更需要用理性思维,能“用力将灵魂往上拉”,比如
对于算术,柏拉图认 为“它似乎就是 那些我们正在寻找的那些本性能引领思想的学问之一。但是没 有一个人在正确地使用它, 虽然它确实能引导灵魂到达实在” ,而比这些学科更 上一层的就是辩证法, 它们只是辩证法的基础, 而也只有使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 努力和其他因素作用下在 020岁和
2030 岁这两个阶段完成第一类和第二类 的学科学习之后,
才能进入第三类即对辩证法的学习, 这个递进的过程实质上就 是培养哲人王的过程,以期最终掌握“善”。所以说柏拉图的教育内容极具纵向 上的递进性, 这与他培养统治者的理念又一次密切相关 (本文已经数次点到这个 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对于教育内容的设定上, 虽然根据教育时段划分的各种依 据也具有某种递进的趋势, 比如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肢体, 第二阶段发展非理性 灵魂,第三阶段发展理智灵魂 (这一阶段的内容须从吕克昂哲学学校的教育中得 了解)。但亚里士多德始终强调的是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而每一个教育 阶段以一个方面为核心, 处在第一个阶段发展一些基本的要素之外, 第二阶段是 以音乐教育为核心的、 以智育美育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三阶段 则以智力教育为主。 可见,亚里士多德对教育内容的设定具有在整体培养下突出 某些重点的特征,在横向上 的特点更为明显,这与柏拉图阶段式筛选性的教育 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
基于以上的论述, 进一步挖掘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我们发现音乐这一 学科在两者心中有着地位上的明显差别。 由于柏拉图把音乐放在了迈向辩证法的 最基础的位置,在他看来“以音调培养某种精神和谐(不是知识) , 以韵律培养 优雅得体, 还以故事 (或纯系传说的或者较为真实的) 的语言培养与此相近的品 质,可是这些途径没有任何一个是能通向你所正在寻求的那种善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 音乐本身就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 它不 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 而且在各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 因为“音乐不仅是进 行美育最有效的手段, 而且还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 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 缺少的内容”,在他的幸福观中包含了高尚和愉悦, 而音乐就具备了这两个方面。 可见,两者在教育内容上对音乐这门学科的不同认识同样反映了两者各有特色的 哲学理念和教育观点。
第三个方面,即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来看, 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的异同之处。 对于柏拉图的教育观,
无论是从他
的哲学基础、 教育的目的还是从他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设置上, 我们都可以发现, 他的教育观 具有很强的阶级色彩, 注重的是如何培养统治者的一整套体系, 而这种教育观又 是他“理想 国”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浓厚的政治气息,柏拉图在他的学园中推 行了这种教育模式, 事实上也为当时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城邦培养了一批上层统治 者,比如他对戴奥尼修二世的教育。 外,在柏拉图的教育内容中非常强调具有 相当程度理性思维的计算和数数, 认为算术是“一个共同的东西——它是一切技 术的、思想的和科学的 知识都要用到的,它是大家必须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之 一”,并且劝说那些将来要在城邦里身居要职的人学习算术, 而且要他们不是马 马虎虎地学,是深入下去学, 直到用自己的纯粹理性看到数的本质, 这显然推动 了数学这门学科的研究。 但并不是说柏拉图的这种与 “理想国” 模式相适应的教 育观对城邦之后的世界没 有消极的影响,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他过分强调了学校 是培养上层统治集团的主要场所, 而不是广大民众所能研习的地方, 以阶级和培 养阶层为标准的阶段性教育与现代全民教育的理念是相背的。 而亚里士多德对教 育的理解就显然不同于柏拉图, 他至少强调了受教育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事, 不是针对不同目标而具有很大差异的 教育,“教育应该是全邦共同的责任”、 “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 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 每个公民都 是城邦的一部分, 因而对每一部分的关心应当同对整体的关心符合一致” 。从这 里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放在了城邦这个 整体的需求上, 但两者出发点的不同 (柏拉图强调从上而下, 亚里士多德侧重自 下而上)导致了教育观的不同, 但显然亚里士多德教育理论的这一方面对后世的 影响更为积极。 另外,由于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对人的生理的研究, 提出应根据 儿童的生理发展划分年龄阶段, 依据年龄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教育内容, 在教育史 上,首次提出教育应“效法自然”的原理,即 认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 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 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 把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作为教育实施的依 据之一,这无疑对其之后的教育有重 大的借鉴作用。虽然两者在教育上有诸多的不同观点和侧重点, 但从其影响来看, 至少有一个共同之处值得一提,就是两者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来 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治服务, 这种观点对在其之后的数个时代中的影响是 巨大的,虽然当代的教育愈来愈迈向社会化和公共
化,并越来越体现出
个性化 服务的色彩, 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在不同程度上仍未过时, 仍具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
以上是从三个方面分析并且比较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 目的在于 两点:第一,从教育的角度更好更完整地认识两者的哲学观和政治观;第二,从 两者的教育论中提取可以借鉴的因素。 但总的来看, 还是在于深层次地挖掘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b74ba9c8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c.html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