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三科研测试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18-04-29 06:55: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重庆高三科研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公正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公正既是伦理的,又是政治的,还是法律的。古代人对“公正”与“正义”的痴迷,东西方相同。古代人的智力尚未发展到精密区分的程度,在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公正”与“正义”通用。

西方人对公正的学术表达,一般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公正是一种免于极端的中间状态,中国的翻译者也将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翻译为“中庸”,这也许是古代中西相通的一种表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称,“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极穷会觊觎他人的财产,易犯小罪,极富则恣意妄为,易犯大罪。唯有中产阶级才具有中庸的美德,是城邦最好的统治者。相似的表述同样存在于《论语》之中,“过犹不及”是最精练的提法,相似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最佳的状态则是“中行”。年少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年老时,血气已衰。因此,要做个君子,就必须在不同时期要“三戒”:戒色、戒斗和戒得。

西方后世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归结为两个基本范畴: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是讲一个人的所得应该与他的身份、财富、地位和才能成正比的关系。几个人合伙做生意,投钱多的人得到的回报就越高。分配正义是贵族政治下的正义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矫正正义是讲原本平等的人因为他种原因而不再平等,比如杀人与被杀,打人与被打,那么就需要矫正,将不当多得一方的所得矫正给不当所失的另外一方。矫正正义是平民政治下的正义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后世的法学家延续了这样的思路,当哈特把“法治”理解为“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时候,他对正义的看法也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前者类似于矫正正义,后者类似于分配正义。

优士丁尼在《法学阶梯》中开宗明义地说,法学就是关于正义的学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他的应得。法律的基本原理有三: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康德则把优士丁尼的三原则衍生为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公式,第一,“正直的生活”,换言之,人是一个目的,而不是他人达成目的的手段。这是“我”的生活准则。第二,“不侵犯任何人”,这是社会交往的一般原则,涉及“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属于公法的范畴。第三,“把各人自己的东西归还给他自己”,这是指我自己与他人一起加入到生活的生活,涉及“我”与“特定他人”的关系,属于私法的范畴。这样,“我——特定他人——不特定外在世界”的三维关系如果和谐一致了,就可以达成正义的法律秩序。

(选自徐爱国的《“法律与公正”的古今观念比较》,有删节)

1.下列关于“公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正与人们多个生活领域相关,它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

B.古代东西方人们对“公正”与“正义”痴迷,他们眼中的“公正”与“正义”可以通用,是因为当时他们在智力上尚未发展到精密区分的程度。

C.极端的中间状态是古代中西方文化在“公正”上都在追求的,所以中国的翻译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翻译为“中庸”,是有道理的。

D.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唯有中产阶级才具有中庸的美德,是城邦最好的统治者”和《论语》中所说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都可理解为是对“公正是一种免于极端的中间状态”这一观点的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都关注了“平等”这一话题,虽分属于贵族政治和平民政治两个范畴,但都体现了平等原则。

B.“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是哈特对“法治”的理解,前者类似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后者如同“分配正义”。

C.优士丁尼认识到法律与正义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他强调法学应当关注给予每个人他的应得这一观点。

D.康德提出的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公式建立在优士丁尼的三原则基础之上,二者都思考了个人、他人、外在世界这种三维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提出想成为君子必须在不同时期要自我调整,做到“戒色、戒斗和戒得”,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行”才是君子应当有的最佳状态。

B.根据“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现行的分配形式中的“按劳分配”和“效率优先”原则都类似于“分配正义”。

C.在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根据康德的三个公式,我们如果构建了“我——特定他人——不特定外在世界”的三维关系就能够达成正义的法律秩序。

D.在康德看来,在权利义务上法律应当既要认识到人是一个目的而不是别人达成目的的手段,也要关注公法领域和私法领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 曲 风 流

张国中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要去观青,捎带着放风筝……”

正值初夏的夜晚,月华如水。我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独自呼吸着浓郁的小麦扬花的馨香,沉湎在故土的芬芳里。忽然,夜之深处,不知谁唱起了一曲落子调,隐隐约约,似有却无。顿时,这熟悉的音律,像涓涓溪流浸润我心。侧耳细听,不禁若醉若痴。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乡曲,这就是被誉为“小风流儿”的南皮落子调!

一曲落子调,梦魂到家乡。或许是因了地理的优势,这里既承齐鲁儒家文化之底蕴,又兼燕赵慷慨悲歌之豪气。所以,南皮落子也有文武之分,说来它已有150余年历史了,其鼎盛期在清末民初。那时,村村都有“落子房”,人人都会跑落子。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在表演中,“挥鞭”为男演员动作,洋溢着一股威武和彪悍;“打板”和“舞扇”,则为女演员动作,充溢着一种优雅和柔美。我无数次观赏落子,每每被激励,被感动。我觉得,南皮落子,该是最具有民间和汉民族色彩的集体舞了。

这一带,人们最喜欢的就是逢年过节跑落子,它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男女老幼皆宜。特别是年轻小伙子,更是落子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乐意用强健的体魄、洒脱的舞姿,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去撩拨心仪姑娘的芳心。因此,各乡各村都有年轻的落子高手。

近些年,乡村文化生活丰富了,但跑落子仍然是乡亲们的首选活动。我常想,当今艺术界提倡返璞归真,就是让艺术回到朴素率真的境界中去,回到创造艺术本身的坚实的土地上去。记得我在北京拜访一位南皮籍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时,他动情地说,一听到《放风筝》、《茉莉花》这些落子调,我就会流泪,就会梦回家乡。我知道,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就是乡情啊。我真希望各门类的艺术家们都不妨来看一看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看一看这些一年到头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是怎样以他们的理解,把生活变成艺术的。庆幸的是,我的这个愿望正在实现。南皮落子已经凭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先后多次登上央视和省电视台的大雅之堂,去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么令人鼓舞!

“姐妹二人忙不停,梳洗打扮把衣更,镜子照花容……”

亲切的落子调,在寂静的乡村夜里响起,悠悠然飘得很远,绵绵不断似乎一直到天边。在悠扬的乡曲里,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段往事。许多年前,邻居水英姐和三民哥都是村里唱落子的高手。三民哥心灵手巧,会吹笛子,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他爱落子成癖,平素嘴里哼的唱的都是落子调。冬夜漫长,邻居们聚在一起,围着火盆,喜欢静静地听三民哥用自制的竹笛吹奏落子调。他能连续吹奏30首落子调而脸不红,气不喘,令人叹服。每当此时,水英姐就一手打竹板,一手舞彩扇,随曲而舞。二人青梅竹马,在一起唱落子更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当时,我们村里穷,穷得小伙子们都娶不上媳妇。水英姐的父亲强拧着把她嫁到百里之外的一个村子,为年近30的儿子换回一个媳妇。从此,人们都似乎注意到,三民哥变得忧郁了,整天沉默寡言。每到夜晚,村头的古槐下,他用笛子吹奏落子曲,以排遣内心的孤苦,向无际的黑夜诉说自己的愁思。那年冬季挖河,三民哥也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他因心力交瘁倒在了工地上。一颗孤独的心连同动人的笛声消失了,也永别了他挚爱的落子艺术。后来,听说水英姐回娘家时,特意跑到三民哥的坟上大哭一场……

“姐姐穿的是葱心绿,妹妹穿的是石榴红,裙子系在腰中……”

动人的落子调,迷迷蒙蒙的,像来自遥远之地,似从大地母亲胸腔里发出来的,飘荡在夜空中,充满温柔爱抚的韵味,让人似乎感知到演唱者的心灵。我起身踱出院外,却寻不到唱曲者的踪迹,只感觉从池塘那边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杨柳风。那歌声也仿佛随风而逝,再也听不到了。

我望着附近黑黝黝的麦海,还有远处黑的树林,暗自思忖:也许这歌声,本身就是夜魂的心曲,或者就是我们南皮乡曲风流调的神韵吧。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05期)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落子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与当地人生活联系紧密,跑落子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文化生活。

B.南皮籍电影表演艺术家那番动情的话,深化了“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乡情”这一主题思想,为后文作者希望推广南皮落子这一民间艺术作了铺垫。

C.三民哥和水英姐青梅竹马,却被水英姐的父亲强行分开。水英姐远嫁,三民哥心力交瘁而死。回忆他们,我心生同情,更多的则是对水英姐父亲的不满。

D.文章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我”对南皮落子的喜爱和赞美,字里行间,尽是“我”的深深乡土情。

5.全文三次引用南皮落子调,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请结合文本,理解标题“乡曲风流”中“风流”的含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胜利的号角 和平的宣誓

——习近平主席检阅胜利日阅兵受阅部队侧记

新华社北京 9 3 日电(记者曹智李宣良王士彬安普忠)

岁月的指针,指向 2015 9 3 日。北京,天阔云舒,旗帜飞扬。

上午 10 20 分许,高亢嘹亮的检阅号角响起,红旗牌检阅车驶出天安门,习近平主席站在检阅车中央,向着受阅部队驶去。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阅兵;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共和国武装力量。

特殊的时空节点,唤起深沉的历史记忆。70 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以伤亡 3500 万军民的惨重代价,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70 年后的今天,抗战的歌声仍然回荡在这片浸润着英烈鲜血的热土上,胜利的豪情依然洋溢在亿万军民的胸间。

此刻,东长安街上,三军肃立,铁甲生辉;华北地区 8 个机场上空,陆海空军近

200 架战鹰起飞编队,列阵蓝天……

检阅车驶过金水桥,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宋普选驱车上前报告:“主席同志,

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您检阅!”

“开始!”

随着一声令下,千人军乐团奏响激昂的《检阅进行曲》。迎着金色的阳光,习主席乘检阅车向东驶去……

“同志们好——”“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习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汇聚成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从九一八事变奋起抗击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辟东方主战场,历经 14 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为最终战胜法西斯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高擎全民族抗战旗帜,不畏艰险、砥柱中流,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

方阵巍巍,战旗猎猎。70 面鲜红的荣誉旗帜,像一束束燃烧的火炬……每一面旗帜都传诵着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演兵场上真打实备,战备执勤枕戈待旦,科研战线拼搏攻关,救灾现场出生入死……今天,赓续红色基因的人民子弟兵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

“同志们好——”“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习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彰显了捍卫和平的铁血担当。

一辆辆坦克披坚执锐,一门门火炮昂首挺立,一枚枚导弹直指苍穹……涂装着各色迷彩的现代化装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500 多台国产主战装备,编组成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击、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后装保障 6 大模块,其中 84%为首次公开亮相。

昔日靠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人民军队,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人民军队是和平之师,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同志们好——”“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习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凝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对民族复兴的憧憬向往,对富国强军的孜孜追求,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章章节节。今天,这个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目标,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前所未有地走近我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历史昭示,没有一个巩固国防,没有一支强大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习主席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

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

1030分许,当习主席乘检阅车驶回天安门,受阅将士齐声高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这,是人民军队维护和平的宣誓!

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新胜利的坚定决心!

(选文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消息对抗战历史的回顾属于新闻结构中的背景部分,它可以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这次阅兵的原因和价值。历史和现在的对比意在体现历史已成过去,那种小米加步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B.消息既展示了习近平主席作为三军统帅的风采,又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忘历史、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C.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消息在导语部分介绍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的同时,增加了场面描写“北京,天阔云舒,旗帜飞扬”,显得新颖别致,宏大喜庆的场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D.该消息立意高远,描写细腻、信息量大,文字优美、手法灵活,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形象而充分地突出了此次阅兵“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的深刻主题。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93 阅兵向世界宣告我们取得抗战胜利后,在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胜利,所以是一次“胜利的号角”。

B.和平不可能凭空得到,铁血的人民解放军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所以 93 阅兵也是一次“和平的宣言”。

C.本文属于新闻中的侧记文,从许多独特的侧面,将一场宏大的活动,写得真实感人。

D.阅兵仪式,不光是对七十年前那场胜利的纪念,也是对历史负责任的表现;不光是有雄壮的军队向世界展示了力量,也有工人、农民等各种方阵接受了世界的检阅。

E.从金水桥开始的阅兵仪式中,展出的现代化军事装备倍受关注,其中 84% 的装备为首次公开亮相。

9.文章多次出现“‘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啗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骐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word/media/image1.gif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

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秦之强 / 得宁邑以制齐 / 赵诸侯皆贺 / 吾往贺而独不得通 / 此必加兵我 / 为之奈何 /

B.以秦之强得宁邑 / 以制齐赵 / 诸侯皆贺 / 吾往贺而独不得通 / 此必加兵 / 我为之奈何 /

C.以秦之强 / 得宁邑以制齐赵 / 诸侯皆贺 / 吾往贺而独不得通 / 此必加兵我 / 为之奈何 /

D.以秦之强得宁邑 / 以制齐 / 赵诸侯皆贺 / 吾往贺而独不得通 / 此必加兵 / 我为之奈何 /

11.下列对文中加虚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寡君是臣下在别国面前对本国国君的谦称。

B币物指昂贵的礼品。币是礼品的代称,古代的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C平原君”即赵胜,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号称战国四君子。

D受命指听从号令,指甘愿接受赵国的领导。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谅毅在赵国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在出使秦国的时候,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B.谅毅随机应变。在拜见秦王的时候,他答应处处听秦王的话;但是在秦廷上,他又能处处维护赵国的利益,不被秦王所左右。

C.谅毅做事情为对方着想。当秦王提出杀掉赵豹、平原君的要求时,他认为这样做之后,会伤了叶阳、泾阳君的心,秦王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打消了杀赵豹、平原君的想法。

D.谅毅能看清秦强赵弱的事实。他巧妙地打消了秦王要杀平原君的念头,但是不得不接受秦王提出的不再让这两个人从政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4 分)

2)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骐不至。(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 15 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金]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14.下列对本词的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上片开头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了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

B.下片开头两句,直接呈现了军队兵多势重,作战威猛,取得战斗胜利的壮观场面。

C.“春闺月”句照应上片“秋风”,写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望着丈夫秋天出征,春天能凯旋,却可能盼来丈夫的死讯;但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乐观情绪地写出了“不须啼”的坚强。

D.词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边关战事转换成春闺佳人,一张一弛,情趣盎然。

E.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15.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 分)

词眼句是

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两句突出地表现了军威之壮,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2)《赤壁赋》中,用比喻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何其短暂的语句是

3)《琵琶行》中,作者用 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写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魏晋名士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之花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

②我们这里有一位短小精悍的老寿星,眼不花,耳不聋,面色红润,思维敏捷。问及老人家的长寿秘诀时,他说是劳动练就了他硬朗的身体。

③行业由于价格战而带来的恶果终于图穷匕见,厂家和渠道商遭遇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尴尬。只有痛下决心进行供给侧改革,才能摆脱价格战,进而释放新一轮增长空间。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21 岁时写下经典名曲《答案在风中飘荡》,这首歌的旋律质朴感人,长歌当哭,曾经影响了一代人。

⑤听取心灵的召唤吧,不要师心自用,也别全盘吸收。当你以心灵之灯为你导航,你的生活之路才能走得坦坦荡荡,让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心中充满阳光!

十一黄金周刚过,节日期间游客爆满的名店、化妆品店及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人迹罕至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20 条房地产政策自实施以来,全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明显好转。去年房地产市场同比投资增长 21.2%,新建商品住房销售增长 19.1%,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库存可售周期由 19 个月降至 12 个月。

B.《瑞典日报》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随着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

C.高节能、长寿命、利环保,虽然具备众多优点,但在价格高、市场推广艰难的背景下,曾被寄予无限希望的 LED 照明灯正在遭遇尴尬,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D.据悉,修订后的 2017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考核内容上增加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核,考核方向上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我们无法向别人无法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掌握材料要“全”。一鳞半爪,有头无尾,得后遗前, 。材料不全,就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这是研究工作的大忌。看到片面情况,无法做出全面的论断。身在庐山之中看庐山,则“横看成岭侧成峰”, ,而非全貌。跳出庐山, ,才能得庐山之真。唯全才能得真,不全则所得乃为一隅。凭一隅做全面的推断,往往陷于谬误。

21.下面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 分)

要素

寓意

四、写作(选题作文,60 分)

22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作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自定,不得抄袭

(1)哲学影响了我的人生

(2)我的文学观

(3)书籍与休闲

(4)论意志力

(5)走与跑

2017年9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60bb7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d.html

《重庆高三科研测试语文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