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文物鉴定中心

发布时间:2019-06-29 04:04: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青岛文物鉴定中心



  篇一:青岛名人故居简介
  青岛名人故居简介
  青岛——一个美丽的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多少年来已经成为了游客心中的旅游天堂。“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康有为的话成为青岛标志性的评语。青岛别有韵致的人文景观与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观是浑为一体的。康有为、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等这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拥有一定声誉的文化名人都在青岛留下了他们的故居,这些名人故居见证了青岛人文发展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
  老舍故居:黄县路12号,为二层楼房,座北朝南。30年代中期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等一批优秀作品。住在二楼的是作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三层德式砖木结构建筑,为德占时期总督府要员官邸。1924年康有为先生购买此房作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于此,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失败后,康
  有为先生长期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方得以回国。1917年他第二次来青岛时,市政当局安排他在此下塌,先生对此处十分满意,于次年购买并进行改进装修。嗣后先生在此会见文化要员,潜心研讨书艺,因此故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青岛市对故居的维修十分重视,1986年曾作过维修并对外开放,其时86岁高龄的康有为弟子刘海栗来青时,亲笔为康有为故居题词,并为康有为墓撰写了碑文。2000年初青岛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议案精神,拨出专款,由市文物局全面维修,并于同年国庆期间正式对外开放。康有为来青时,当时居住青岛的清朝第二代恭亲王溥伟欲举家北迁大连,二人私交甚笃,溥伟便将其家具赠送先生。现故居内起居室、会客室、书房等室内家具,均为当时亲王所赠。康有为故居虽不豪华,却十分高雅,足以反映康先生的审美康有为故居陈列馆重新修复开放后,增加了《康有为生平图片展》和《康有为藏品珍品展》二个展览。图片展以详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先生坎坷奋斗、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一生。藏品珍品展出了康有为书法原作、使用过的器物以及先生流亡海内外时收藏的艺术珍品,康先生后裔捐赠的不少珍品也同时与观众见面,这两个展览的不少文物资料均为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
  孔祥熙故居:郧阳路33号。孔祥熙早年留学美国,是基督教徒,与同学王正廷同属基督教一个兄弟会,王正廷还担任兄弟会会长。他们回国后都成为基督教中国青年会理事。当时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世界基督教青年会有着密切关系。五四运动后,中国与日本谈判收回青岛及山东的权益,王正廷是中国首席委员,在国际外交界中成了知名人士。还在中国参加奥委会之前,1922年王正廷就已成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位中国委员。这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称胶澳商埠,原拟由王正廷任督办,后改任他为外交总长,由熊炳琦任胶澳督办。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中国收回青岛仪式。在王正廷推荐下,孔祥熙任胶澳商埠电讯局长、实业处长,这是孔祥熙迈入政坛的第一步。孔祥熙认为青岛是中国城市中
  最适宜居住的,在太平山南麓修建郧阳路时,他在山坡上购地建了别墅。也是在王正廷推荐下,孔祥熙成为国际奥委会的第二位中国委员。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孔祥熙屡任高官,掌握财政大权,很少到青岛来。他的女儿孔四小姐曾住在这里。孔祥熙别墅在太平山南麓,面瞰大海,位置绝佳,且造型美观,曾作为植物园办公楼。
  郭沫若寓址:太平角一路23号。郭沫若,字鼎堂,四川乐山人。一代学者、诗人、文学家、史学家。1956年郭沫若第一次来到青岛,住在太平角一路23号,这里曾是一处美国人的别墅,位于一处岩崖之上,推开窗扉便是汇泉角与太平角环抱的太平湾,郭沫若说这里像日本的博多湾。郭沫若久慕崂山之名,去游山、考察,由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张铮夫同志陪同。他们乘车经王哥庄先游了太平宫,又经东海路去华严寺。一路上的景致令他十分兴奋。到华严寺内外游览之后,他说崂山景色这里最好,“负山函海”,可以久居。他还仔细听取了关于于七事迹的介绍。寺僧献茶之后,陪他欣赏了寺中珍藏的书法绘画、文物图书,他都认真鉴赏。他对寺中收藏的两部《册府元龟》很感兴趣,尤其是其中的一部抄本。《册府元龟》是宋代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类书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大型工具书,大体上相当于外国的百科全书。《册府元龟》编纂严谨,很有价值。但从清代中期,宋朝刻本已经遗失,建国后出版的《册府元龟》是根据明代刻本重印的。郭沫若看了良久,认为这部抄本与明本不同,有可能早一些,经与寺僧协商借了几册带回去。经他校勘,鉴定为元代抄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版本,十分珍贵。“文革”期间破“四旧”的时候,市文化局派人去华严寺“抢”出了这部《册府元龟》。1980年全国古籍善本普查的时候,专家组来到青岛,一致鉴定它确为元代抄本。这部《册府元龟》成为国宝级的海内孤本,幸赖当年郭老的鉴定。在青岛,郭沫若流连于山海之间,尤其是见到一些日式建筑,常常回忆起在日本的读书和流亡生活。四川、北京均保留有郭沫若故居,他在青岛生活过的太平角一路23号寓址也保存完好。
  梁实秋故居:鱼山路33号。30年代初,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院内留有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故居巷口有青岛市文物局立的铭牌。梁实秋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在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
  沈从文、巴金故居:福山路3号。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早年便从湘西小城到了上海、北平等大城市,以其智慧、灵性和勤奋,20年代末已是知名作家。沈从文的许多作品发表于《新月》刊物,与徐志摩等有深厚友谊。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文科教师中几乎全是“新月派”人物,包括梁实秋、闻一多、方令孺、孙大雨、陈梦家等,正如鲁迅所说,是“新月派”的天下。沈从文觉得只靠写作的稿酬还难以维持生活,在徐志摩介绍下,青岛大学聘沈从文为中文系讲师,沈1931年来到青岛。这时青岛大学为教师在福山路(今3号)新建的一座宿舍楼刚刚建成,建筑瓦砾尚未清除完。沈从文在回忆那段生活时谈到:“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新月》杂志的主编叶公超来青岛,曾为他在楼前拍摄了一张照
  篇二:青岛市博物馆建筑分析
  青岛市博物馆建筑分析
  博物馆的基本使命是维护它的藏品,同时博物馆经常被视为重要的城市建筑和文化地标。因此,博物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程度不容小觑。
  一、青岛博物馆概况
  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建于1997年,位于崂山区梅岭路,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13个展厅,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青岛史话》大型基本陈列和山东民间木版年画、青岛籍画家高凤翰书画、古代工艺品、瓷器、货币等5个馆藏文物专题陈列。其它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种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开放时间:
  5月至10月:9:00—17:00(16:00停止入场)11月至次年4月:9:00—16:30(15:3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乘车路线:104、
  301、304、313、
  362路至松岭路站
  下
  230、321路至博物
  馆站下
  110、311、375、
  380、382、606路
  至会展中心站下
  博物馆公共
  服务区域配有电子触摸屏、资料查询区、资料放映区和观众互动区,在这里,观众可了解博物馆的概况和展览介绍,亲身体验与虚拟文物互动的乐趣;对重点文物配备了能够输出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导览系统。此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贵宾接待室、书店、茶吧、及卖品部,并为观众提供简餐。如今,青岛博物馆已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青岛地区历史文明的窗口和联结中外文化、文物交流的桥梁。
  二、青岛博物馆历史
  1965年,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地址位于青岛市大学路7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红卍字会旧址。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大学路7号现为青岛美术馆所在地。)
  1996年,随着青岛市政治、经济重心的东移,青岛市政府做出投资,在欣欣向荣的东部新市区——崂山区梅岭路27号建造新的青
  岛市博物馆馆舍。
  2000年9月30日,青岛市博物馆新馆试开放,基本陈列“青岛历史文明之光”开展。
  20XX年6月24日,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全面开放。《馆藏明清书画陈列》《馆藏古代碑刻拓片陈列》《馆藏近现代书画陈列》《馆藏历代货币陈列》《馆藏古代瓷器艺术陈列》《馆藏古代工艺品陈列》《馆藏国际交往礼品陈列》7个文物专题陈列同时展出。
  20XX年,为迎办29届奥帆赛,市委市政府确定投资,对青岛市博物馆内部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完善。改造后的青岛市博物馆陈列展览将充分体现其馆藏优势和地方特色,并成为传承青岛地区人类文明,展现青岛城市文化底蕴,提供高雅文化服务的重要公共场所。
  三、青岛博物馆分析
  青岛博物馆位于崂山区梅岭路27号,它与石老人海水浴场,青
  岛大剧院和青岛国
  际会展中心坐落于
  同一中轴线上。从远
  处望去,这几栋青岛
  的地标性建筑展示
  了崂山区欣欣向荣
  的风貌。在刚刚建成
  时,这座建筑被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青岛博物馆,右侧为青岛美术馆,中间一部分为海尔科技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各设对内对外两个入口。而海尔科技馆的入口面向北侧。作为曾经的青岛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基地,如今海尔科技馆早已不再纳客,破旧的大门和和残损的外立面,让人不禁感叹中国建筑的短命。
  20XX年,青岛市政对博物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装修,将美术馆移至位于大学路7号的青岛博物馆旧址,并将美术馆展厅重新装修改造。现在青岛博物馆坐北朝南,呈弧形分布,圆弧的中心为观众入口,两侧分布了博物馆大小共计13个展馆。现有《青岛史话》大型基本陈列和山东民
  间木版年画、青岛
  籍画家高凤翰书
  画、古代工艺品、
  瓷器、货币等5个
  馆藏文物专题
  陈
  列。其它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种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同时,将博物馆西侧入口封闭,东侧美术馆入口则改为员工通道。位于中部的海尔科技馆被隔墙所分隔,构成了博物馆的现代艺术长廊。通过锁上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海尔科技馆已经荒废,漂亮的中庭也一片狼藉。想起小时候来参观的情形,不仅感叹世事变迁。由于博物馆为改建项目,一些原来的功能不能很好的满足,西侧入口不能满足其使用功能,而且三楼的观众通道过于狭长和拥挤,这些都可以被归结为博物馆改建的败笔。
  进入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停车场位于基地东侧,可以很好的将车流引导至停车场内,停车场西侧设有天泰公园,内有廊道,座椅,假山,水池,可供百姓游览、休憩。停车场和公园中间是一系列宽大的台阶,引导人流进入博物馆内部。这样做不仅因为该基地存在一定坡度,而且很好的突出了博物馆庄严、稳重的气质。在改造以前,台阶上还设有两组喷泉,沿台阶缓缓留下,我认为维护成本高且利用率
  篇三:20XX青岛《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20XX青岛《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青岛市城乡建委、市规划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从九大方面提出,青岛市将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打造组团式海湾型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青发〔20XX〕32号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XX〕6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发〔20XX〕15号),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好世界眼光与城市规划、国际标准与城市品质、本土优势和城市特色,突出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特色风貌塑造、环境质量提升、管理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打造组团式海湾型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二)目标任务。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建设有序、开发适度、运行高效,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到2020年,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增强,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城市设计普遍展开,各类专项规划衔接协调,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100%。城市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实现职住相宜。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健全,交通拥堵得到缓解,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快速路网建成率100%,停车场布局合理。城市新区新建主干道同步建设综合管廊,25%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教育、医疗、养老、商业、文化、体育、消防等公共设施健全,与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和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建成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一)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按照系统规划、协同规划、精细规划的要求,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防灾减
  灾、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依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编制中心城区东岸、西岸、北岸三城分区规划,推进次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到20XX年底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善城市经济产业、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综合防灾、历史文化与风貌保护、环胶州湾区域及两翼海岸带(湾区)保护与利用等专业、专项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将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进行融合,实现规划“一张蓝图”;注重以人为本,遵循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形成复合型、多功能、紧凑的邻里中心,建设高品质的生活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园区与研发、生产服务配套和生活服务配套在空间布局上有机融合,满足居民和就业者工作生活需求。对非农就业达到75%的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培育,争取到2020年培育3个左右人口超过10万人的小城市,赋予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对于人口规模低于10万人,但是经济和就业非农化水平也超过75%的其他城镇,选择进行小城市试点,赋予副县级管理权限。
  (二)依法实施城乡规划。贯彻落实《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2020年)的意见》(青政发〔20XX〕14号),定期开展总体规划评估工作,编制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对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依法按程序报批;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优化城乡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保护好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加强边界管控,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不得进行建设;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优化、调整机制,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程序。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创新城乡规划管理机制。统筹发展规划、专业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市、区(市)规划协同机制。以高效管理与便捷服务为出发点,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实现重心下移、服务靠前;探索、建立全域统筹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加强对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落实“标准化+”行动计划,制定与国际先进城市全面接轨的城乡规划管理模式、标准,提升城乡规划管理国际化水平;坚持“阳光规划”,落实城乡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和公告制度,保证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一)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吸纳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制定青岛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技术导则,规范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工作,保证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控制好天际线,近海岸线要更多地体现公共性。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严格限制使用玻璃幕墙。加强环湾及两翼海岸带(湾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公共服务中心区、交通枢纽片区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强化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管控,塑造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特色。
  (二)加强建筑勘察设计管理。贯彻“适用、经济、绿色、(:青岛文物鉴定中心)美观”的建筑方针,开展针对建筑设计创新与建筑文脉传承等主题的学术研究,在行业内积极引导、牢固树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科学设计理念。持续开展专业技术规范标准、勘察设计质量常见问题防治等技术培训活动,不断增强技术人员对国家规范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落实“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积极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开展勘察设计技术评优工作,提升行业科技发展水平。强化施工图审查、初步设计审查及抗震专项审查等环节的质量把关,提高勘察设计水平,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后评估制度。
  (三)加强生态间隔管理和风景名胜区管理。立足青岛山海资源禀赋,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按照《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积极推进崂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和大泽山、三里河公园、艾山三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以及各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认真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规划,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相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审核,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四)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和历史城区更新。严格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紫线管控要求,加强对城市整体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与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产和军事建(构)筑物的重点保护,留存历史印迹,延续历史文脉。按照改善民生、传承文化、繁荣经济的要求,开展青岛湾片区旧城保护与复兴研究及试点工作,制定公平协商、利益共享的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实施办法,推进历史城区的有机更新,控制历史城区内建设项目的开发强度和建筑容量。编制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优秀建筑普查、建档管理等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一)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把坚固耐用放在首要位置,以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为重点,提高建设标准,建造百年建筑。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健全参建各方终身责任追溯机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切实治理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全面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主要建材构配件供应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检测机构、施工图审查机构等八方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责任,严格执行法定代表人授权书、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永久性标牌、质量责任信息档案“两书一牌一档案”制度。明确建设单位在保证合理工期、质量问题处理等方面对工程建设负首要责任。推行实体监督和行为监督并重的监督模式,督促指导企业及施工现场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强化对建设、施工、监理等企业质量管理行为的监督。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制度,推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二)切实保障建设安全。加强新建建筑选址安全审查,从源头上保障建筑安全。强化安全监督机构作用,抓好重大风险源防控,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隐患。实施工程全周期风险管理,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高切坡)、隧道(地铁)、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安全,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
  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主管部门、企业、项目部三级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分级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开展重大安全隐患源专项整治行动,形成企业自查自纠、专家评审验收、主管部门督查整改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有效控制一般安全事故发生。加大对安全生产隐患、事故的处置力度,实现其与资质管理、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联动处罚。加大对生产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置力度,纳入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管理。抓好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督促指导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完善工人教育培训制度。
  (三)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创新项目发包模式,积极推进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实现设计施工相融合,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模式,鼓励政府投资项目推行工程总承包。严格法定建设手续管理,对未按规定办理法定建设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充实一线执法人员力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工程分包公示制度,加大对全市在建工程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对全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财力投资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实施重点监控。
  (四)推广装配式建筑。出台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扶持力度,力争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完善有关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工务工程和各区市主城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及医院、学校、幼儿园等政府投资项目中确定一定比例先行先试,按装配式建筑设计、建造,逐步提高建筑产业化应用比例。开展建筑产业化工程造价研究,及时发布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装配式钢结构构件、建筑部品部件制作与安装等相关造价信息,引导市场主体合理计价。加快核心、关键技术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现场施工装配化水平,推广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施工,形成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体系。积极推进新建高层建筑全装修推广工作。
  (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工程建设市场监管与信用信息综合平台,实现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监管为核心的市场全覆盖、监管全流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的收集、评价、发布、应用等运行管理标准和制度,将评价结果与招投标、资质管理、施工许可等联动挂钩,实现纵向与省级信用平台、横向与市级信用平台数据互联共享,逐步形成企业、行业、社会高度联动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城市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将私搭乱建、乱贴乱画、露天烧烤、占道经营等各类违法行为人的相关信息纳入,建立不良记录档案,并与有关部门衔接,在工商登记、住房售卖、银行信贷等关键环节依法予以制约,切实纠正违法行为。
  (六)发挥人才智库优势。加强建设领域前瞻性研究,打造城乡建设研究院等一批专业机构,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落实“青岛英才211计划”“百万人才集聚行动”等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优秀人才评选及激励机制,举办“走进大师”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与国际、国内高端设计机构和设计大师的技术交流研讨,不断提升我市建筑设计创作水平,提升注册建造师在岗履职能力,进一步规范注册建造师执业行为,强化施工企业各类关键岗位人员的作用。完善建筑
  工人技能培训体系,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建设领域一线工人和现场专业人员培训教育,充分发挥建设标准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作用。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一)推广绿色施工。结合国家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建,采取政策引导、奖项激励方式推进绿色施工。完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建筑施工项目“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实施建设工程扬尘防治工作导则,落实扬尘治理措施,降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全面禁止在城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搅拌砂浆,实现年度预拌砂浆使用量达到150万吨以上。推进水泥类制品绿色建材评价,禁止生产使用pc32.5水泥,对水泥类制品两次检测节能综合利用率小于30%的产品予以淘汰。
  (二)推广清洁能源。落实《青岛市清洁能源供热专项规划(20XX—2020年)》,挖掘现状热源供热能力,推进实施华电青岛电厂、大唐黄岛电厂、华能董家口电厂等余热利用项目。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供热体系,实现城市供热向精细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发展。大力推广污水源、海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清洁能源供热。推动多热源联网运行和多种能源形式联网运行,推动管网输配智能化、精细化,实现居民按需供热、按表计量。实施燃煤锅炉超洁净排放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推动燃煤锅炉排放水平达到超洁净排放标准。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减少管网运行损失。
  (三)实施能效提升。以提高节能标准引导新建建筑节能,以能耗限额为基础引导既有建筑运行节能。将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到75%。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被动房)发展,试点建设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区,示范区内探索不使用市政供热解决冬季采暖。探索建立建筑碳交易机制,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与改造,提升既有建筑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存量建筑能耗;继续拓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重点推广浅层地能应用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等新能源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实施节能宜居暖房工程,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有改造价值的城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公共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
  (四)加强城市供水节水管理。完善节约用水管理体系,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到2020年城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低于6.5立方米,年节水量1亿立方米以上。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居民小区创建活动。建立完善节水投融资机制、水价调整机制,推广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示范工程。实施水厂原水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提升工程,推进水质安全、品质“双提升”。加大财政投资和成本补偿力度,确保到20XX年实现城市供水水厂全部完成深度处理工艺改造、新建水厂全部采取深度处理工艺,出厂水质达到直饮水标准。加强再生水管理,按照优水优用、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的原则,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提高工业冷却应用再生水比重,在河道景观、城市绿化、公园用水、基建施工、道路保洁等领域推广使用再生水,大力推进再生水冲厕。加强战略水源建设,研究制定海水淡化发展规划,有效提升城市供水品质,彻底解决青岛缺水之忧。到2020年,海水淡化规模达到50万立方米以上,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新建居民小区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328b6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6.html

《青岛文物鉴定中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