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诗经之蒹葭

发布时间:2020-01-17 05:35: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4《诗经》两首之《蒹葭》

华阴市华西镇初级中学 王军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达到熟能成诵目的

2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美

3、把握 “伊人”的形象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探究“伊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明确:邓丽君的这首歌曲就是由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蒹葭》改编而来。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诗歌《蒹葭》的学习。

二、明确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学会赏析诗的美。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3把握 “伊人”的形象的含义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陶冶高尚的情操。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自读诗歌,要求标注拼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听配乐朗读,同时教师出示诗歌朗诵节奏、停顿,学生小声跟读:

蒹葭\--,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

蒹葭\--,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

蒹葭\--,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

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 )从之

2)道阻且

3)宛在水中

4)宛在水中

4、朗读指导:

1) 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2) 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3)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4)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四、细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1、教师要求学生:读一读----------原诗;看一看----------注释;查一查---------工具书议一议----------理解。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美点: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并说明你喜欢它的什么?(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1、 喜欢它的意境美。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2、 喜欢它的情感美。

《蒹葭》这首爱情诗,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3、 喜欢它的朦胧美。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伊人”的面貌是模糊的,不知肖像如何,连大致轮廓也看不到;伊人所在的位置也十分模糊,只说“在水一方”,只言“宛在”。 如同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4、喜欢它的结构美。

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低回不已,飘逸自然,在回环反复中深化了意境,使整首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托物兴辞,含蓄委婉。

六、探究伊人形象现实意义: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歌中的“伊人”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许多美好的东西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诗歌中的“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七、当堂检测:

教师出示朗读模板,学生依据模板尝试背诵课文,勇于挑战自我。

八、教师小结: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听着悠扬婉转的歌曲,教师总结):

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歌谣传唱不息。

九、作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紧紧相依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00089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f.html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诗经之蒹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