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发布时间:2014-03-12 13:4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

(一)林则徐、魏源与《澳门新闻纸》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期,组织手下翻译澳门出版的外文报纸,主要是英文报纸《广州周报》和《广州记录报》。目的是了解英国人的基本情况和外国人对中国禁烟运动所采的态度和行动,后因林则徐被诬革职,该报停办。这些翻译材料在当时是零散的,后人把它们装订成册,起名叫《澳门新闻纸》,现存6 册。这些材料有一部分收进了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把它们称为《澳门月报》。

(二)洪仁玕的办报构想

洪仁玕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认识得益于他在香港避难时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19世纪5060年代,洪仁玕在他的《资政新篇》中提出开设新闻馆的设想,认为报刊能够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教育民众、监督政府,但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而未实行。

(三)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

1、王韬 他是真正称得上具有办报思想的第一人。他论述报纸性质功能的三篇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方日报之利》,有资格成为最早研究新闻思想的论文。

2、郑观应 新闻思想主要见于《盛世危言》中的《日报》等文章。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

关于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刊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18738月在汉口由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

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汇报》,1874616日由容闳集资创办,由广东人邝其照主持报务。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申报》和《字林西报》展开笔战。因评论政事,该报遭到官府的非议,部分股东为自身安全起见要求退股。91日,该报改组为《汇报》,后来又改为《益报》,以示对政府有益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1875年底停刊。

以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刊是《述报》,1884418日创办。比较著名的还有《广报》、《岭南日报》等。

三、《循环日报》与早期香港国人自办报刊

(一)关于王韬

原名利宾,字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道光八年十月初四(18281110日出生于甪直镇书香门第,自幼毕读群经,博学多才,18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从此绝意仕途。1849年家乡大水,加上父亲去世,王韬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来到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编译西学书籍工作达13年。太平天国运动中,186224日,他具名苏福省儒士黄畹上书太平军,出谋划策。清廷搜获该信后下令通缉,王韬逃离上海,开始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其间他主要居住在香港,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中国的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187424,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书40余种,如《弢园文录外编》,《漫游随录》、《普法战纪》、《法国志略》、《弢园尺牍》、《蘅花馆诗录》等。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王韬移家返沪,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活。晚年在上海曾任格致书院(今格致中学前身)院长,这是我国第一所教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学校。

(二)《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的思想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王韬认为,19世纪的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经济反差,其原因就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因此,学习西方、改革旧例,除弊兴利,变法自强,成为王韬撰写提倡社会改良类新闻言论的核心思想。他倾心于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出于对国富民强的深切渴望,使自己的改良政治主张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和充分的发挥。

报纸取名“循环”,部分地表示了王韬的循环史观。他坚信,中国通过变法图强,能够再度崛起。《循环日报》仿照西方报纸体例,除星期日以外,每天出版。每天该报首栏要发表政论文章一篇。同一般性纯为牟利的报纸相比,王韬注意舆论足以影响群众的一面。

《循环日报》的“论说”专栏开了中国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出色的写作实践,在八股时文仍旧猖獗的时代,敢于突破各种清规戒律,标新立异,以清新自如、纯朴务实的文风,把古代政论这种传统文体移植到报刊上,并加以改造,使其更适合于表达崭新的思想内容。这是对中国报刊新闻言论发展的一大贡献,为其他已经存在和即将问世的现代报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当时和后来的报刊新闻言论写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政论,是对王韬开创的报刊政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王韬除了评议国内外大量问题外,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言论。这类言大至水灾、火灾、饥荒,小至赌博、偷盗、行乞,只要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王韬都能做出反应。由于论题主要来自现实生活,这些言论的内容同一般百姓的关系更为密切,大部分都是公众关心的焦点。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一)康有为与《中外纪闻》

1、康有为生平(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后来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于5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会试榜发,康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光绪帝于18986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康有为深得倚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迭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9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康通缉。康有为逃亡海外。

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书,阐述“循序渐进”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康生平著作甚丰,达139种。台湾蒋贵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

2、《万国公报》及《中外纪闻》

在北京创刊,托“京报房”木活字雕版印刷,两天一期,发行了约三个月,由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撰。每天印2000份托送邸报(清政府的公报)的人随邸报附送。内容没有新闻只有论说,三个月后改为《中外纪闻》,以和广学会的《万国公报》相区别。《中外纪闻》是北京强学会的机关报,后随“强学会”的遭禁而停刊。

3、《强学报》

由康有为在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张謇等人发起,18961月创刊,是上海强学会的刊物,但仅存在了14天,出版3期便被张之洞勒令停办。

(二)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1、梁启超生平(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人。从小熟读经史,“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南归途中经过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回到广东后,经同学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其为师,就学于康的万木草堂三年。

1895年后,梁启超和康有为一起组织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组织保皇会,鼓吹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回国。民国初期,梁启超依靠袁世凯,1915年初,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梁积极参加反袁运动。1917年,梁启超一度出任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19203月,梁从欧洲游历回国后,即脱离政界,也结束其报馆生涯,转而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从事文史方面的学术研究,直到逝世。

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文章大约1400万字。

2、《时务报》与“时务文体”

189689在上海由黄遵宪带领下创办,梁启超参与了前期筹备工作。《时务报》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掌管报纸的编辑评论,负责文字工作。该报以变法图强为宗旨,设论说、谕拆、京外近事、中西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张之洞出于投机,对该报曾予以资助,但对梁启超等的议论深为不满,乃通过汪康年对梁多方掣肘,迫使梁去职。“百日维新”中,康有为想利用《时务报》进一步推动变法,乃通过光绪帝宣布改《时务报》为官报,并派自己督办《时务官报》。汪康年在张之洞支持下,于18988月改《时务报》为《昌言报》。旋因戊戌政变,《时务官报》流产,《昌言报》亦停办。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的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他的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虽还属于文言的范围,却和历来的古文不同,其主要特点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从内容来说,它视野广阔,包容了着眼于世界范围的新事物、新思想,并大量运用新的名词概念;从结构来说,它讲究逻辑的严密清晰,不故作摇曳跌宕之姿;从文字来说,它力求通俗流畅,为说理透彻而不避繁复;从风格来说,它感情发露,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这种新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它是文言与白话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把这种文体运用得更加成熟,因此又被叫做“新民文体”。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一)成因

1、维新派人士要向全社会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要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报刊是最好的工具。

2、光绪皇帝的允许和支持为报刊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二)特点

1、数量多 2、地区广 3、品种多

(三)代表刊物

《知新报》(澳门,康广仁)、

《国闻报》(天津,严复)、

《湘报》与《湘学新报》(湖南,谭嗣同)、

《女学报》(上海,康同薇、李蕙仙)

三、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一)历史作用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3、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二)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2、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e809536edb6f1afe001f1e.html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