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教育课堂实录《民间故事中的“三”》

发布时间:2020-04-19 13:56: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四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口口相传 一咏三叹

——《民间故事中的“三”》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执教 四川泸州市梓橦路小学 远菊

点评 四川省泸州市教科所 李耘

题目民间故事中的“三”

群文议题感受民间故事为什么口口相传背景下具体探究民间故事中情节的反复为什么大都选择三次?

群文材料《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一幅壮锦》、《除恶节的传说》、《阿凡提智斗阿訇》(附后)(选自《新群文读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阅读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感受传统民间故事能够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原因,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2.学习运用情节梯”学习卡整理故事内容讲述故事,创编故事,初步感受民间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反复来表达同一主题的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议题

听歌,猜故事名(或故事中的人物)。学生猜后,教师顺势说:《花木兰代父从军》、《刘三姐》都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不是作家写的,而是老百姓自己编的,口头讲的,(板书:口口相传)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传统民间故事能够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原因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民间故事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先让学生感受两个在我国流传很广,并且被改编成了戏曲、电视、电影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民间故事,旨在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强调民间故事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就是传统的、古老的故事;是爷爷奶奶讲的故事;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故事。]

二、阅读文本集体建构

1.听故事,感受“好听、好记”。

教师口述与课件播放故事中人物对话的方式呈现故事《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听完故事后学生都觉得好听,这时教师引导

师:大家都觉得好听,(板书好听)故事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好听?

生:部落主只好垂头丧气,灰溜溜地走了。我觉得这里好听。

师:是啊,坏人受到了惩罚,真解气。

生:我觉得裁缝儿子说他爸爸生孩子时好听。

师:是啊,多聪明的孩子呀,能想到如此巧妙的应对办法。谁来说说部落主想了哪些难题来刁难裁缝?

生:做石板衣服,喝公牛奶和数草。

师:孩子你真厉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记住这么多内容,了不起,掌声送给他。老师发现,故事里藏着的这样几个好听的故事情节——(指着情节梯),部落主先让裁缝做石板衣服,接着要喝公牛奶,最后还让裁缝去数草。抓住这几个情节,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民间故事。看来,民间故事不仅好听,还好记。(板书好记)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听故事的方法来学习第一篇文本,一是感受民间故事口口相传这个最大的特点;二是体会故事有趣、好听。在学生体会好听时,又相机将民间故事的特点进行归纳,如:故事结局一般是美好的;故事中都有一个聪明的人;故事里的坏人都会受到惩罚等等。同时示范情节梯学习卡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情节的三次反复。

2.自读故事,填写“情节梯”学习卡。

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读一个相同文本。提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自己手中的材料,找出故事情节中的关键词,写在学习卡上。

(学生静静阅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抓出关键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静静地独立阅读故事,借助“情节梯”学习卡,抓住关键词梳理出故事主要情节。这也正落实了四年级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阅读训练点

3. 讲故事,猜故事,感受“好讲、有趣”。

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交流三个故事,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插入猜故事情节:

师:我看同学们都完成了,下面我们就以讲故事的方式分享你读的那个故事。间故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口口相传,讲故事的人往往用他们夸张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来吸引听众。谁愿意毛遂自荐拿着你填写好的“情节梯”来讲你读的故事。

一生举手上台讲《除恶节的传说》,当学生讲到中铁球时

师:哎呀,都砸了两次了还没有除掉魔王,真替阿妮着急。你着急吗?(学生纷纷表示着急)

师: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生1:可能魔王会跑了吧。

生2:魔王应该被大铁球砸死了。

师:有可能是这样吗?我们接着往下听。(学生继续讲)

师:魔王终于被砸死了,真是大快人心啊!谢谢这个可爱的故事家,请将学习卡贴在黑板上。我们接下来分享下一个故事。

(一学生讲故事《一幅壮锦》讲到二儿子时,教师让学生猜,一学生讲故事《阿凡提智斗阿訇》,讲到眉毛时,又猜。这个过程学生很投入,在听、猜的过程中了解了三个故事的内容,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去比较,去发现“三”

师:(指着黑板)孩子们,刚才我们或看或听了4则民间故事,请孩子们比较一下,这几则民间故事都有何相似之处?

生1:故事里都有聪明的人。

生2 :聪明的阿妮打败了魔王;阿凡提戏弄了阿訇;裁缝儿子智斗了部落主。

师:说的真好,民间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 善良、 智慧的人,所以故事的主人公都具备优秀的品质。

生3:故事的结局都很美好。

师: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所以结局一般是美好的。

生4:故事里的坏人都被惩罚了。

师:故事都是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

生5:故事里的好人最后都有好的生活。

师:在故事里,好人都有好报。正义的人都会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邪恶势力。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生:故事的情节都有三个回合。

师:你真会观察,故事情节有三次反复。真有意思,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里,相似情节都喜欢出现三次呢?不着急,再读你的故事,你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交流自己读的故事,再一次感受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的特点,讲的过程中猜,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交流中,边听边想,并在讲和猜的过程中体会故事的生动有趣,很轻松地就了解了三篇故事的内容,再引导学生比较各自梳理出的“情节梯”发现故事情节有三次反复】

4.再读文本,小组讨论,感受“三”的妙处

学生四人小组再读故事,边读边议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里,相似情节都喜欢出现三次呢?(学生边读边勾画语句,交流讨论很热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结合文本,说说你的思考。

1:我读的是《除恶节的传说》,阿妮三次才砸死魔王,这样写故事才好听

生2:阿妮前两次真正目的是想激怒魔王,让他上当。因为魔王发力强大,不可能一下把他砸死,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来。

生3:说明阿妮聪明啊。

生4:一下就砸死了多没有意思啊,这样多砸几次故事才有趣啊

生5:《一幅壮锦》,我觉得作者是想通过写大儿子和二儿子的贪心怕死和三儿子的勇敢作比较。

生6:如果大儿子就找到壮锦了,那这件事就不困难了。

生7:如果这么简单就找到壮锦了,那结局就没有这么美好了。

生8:我认为如果阿凡提就只捉弄阿訇一次,肯定不解气。

生9:是啊,阿訇是个很讨厌的人,他不止一次欺负穷人,所以要多捉弄他几次。

生10:我觉得也是,阿訇理发从来不付钱,常常欺负穷人,所以阿凡提要多捉弄他几次。

师: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多写几次呢?写他七次八次捉弄阿訇不好吗?

生11:阿訇又不是笨蛋,他肯定会跑了。

生12:再多捉弄他几次,阿訇肯定会生气的。

师:是呀,你们是站在阿訇的角度想。如果你是听众,故事情节反复太多次,你听起来会觉得怎样?

生13:不好,太长了。

生14:啰嗦,不喜欢。

师:是呀,民间故事是口口相传的,太长了,太啰嗦,就没人喜欢听,也不好记,不好讲了,所以流传至今的传统民间故事,情节的反复都是选择代表性的3个或者4个,而且3个居多。(板书“三”)

师:(一边用彩色粉笔勾画学生板书的词语,一边总结)在这些民间故事里,正因为有了情节的三次反复,更加凸显了故事中人物的美好品质,(勾画)勇敢、聪明;也因为有了情节的三次反复,使我们的故事情节更加(勾画)有趣,好听;因为有了情节的三次反复,让故事结构紧凑,短小有趣,好听、好记、好讲,自然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设计意图:情节的三次反复是传统民间故事的一个特点,也是传统民间故事能够流传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在发现情节三次反复的基础上再读文本,讨论交流中集体建构,达成共识,逐步明白情节三次反复的作用,从而得出所以流传至今的传统民间故事,情节的反复都是选择代表性的3个或者4个,而且3个居多这一结论。

创编故事体会民间风味

执教班级是成都学生,就设计了创编成都名小吃锅盔的故事。

师:听说,咱们成都有一个名小吃——锅盔,关于锅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民间传说。(课件出示故事的开头,提示:在寻找材料的途中小伙子会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学生自言自语起来,教师巡视

师:民间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讲故事的人用的都是本地方言,我们成都的老百姓讲民间故事时当然用的是——(变)成都话了啥!好,现在就请我们班一个成都娃儿来摆一哈这个龙门阵的开头——请生用成都话讲故事开头。

(一学生用地道的成都话讲故事,课堂气氛活跃,七嘴八舌编着、讲着,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叫停,学生还余犹未尽。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在创编中再次体会情节三次反复的魅力;用本地方言讲故事,再次感受民间故事贴近生活,口口相传等特点。

演故事,拓阅读视野

师:孩子们,快乐的一节课结束了,但阅读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只是探讨了传统民间故事里情节反复三次的特点,其实,这些故事能够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秘密还有很多,这些秘密就藏在民间故事里,等着大家去发现,去思考。老师有个建议,希望同学们组织一次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这是老师设想的方案,我们下课后一起讨论怎么做。下课!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一般推荐几本书让学生去读,但往往不能落到实处,安排这样的读书主题活动,让学生以“演”的方式来交流自己读的民间故事,学生自然会主动选择读物,积极编排,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对民间文化的认识,这就能真正落实本次教学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兴趣的目标,也是群文阅读教学价值的最好体现。

(以上实录片段根据参加四川省2015年群文阅读教学展评活动现场课整理)

课后反思

民间故事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世代相承。而民间故事大都情节单纯、结构紧凑,有意思的是,它们常常通过故事情节的反复来表达同一主题,而情节反复的次数又以“三”为多。情节的三次反复似有累赘和重复之嫌,然而在我国民间故事中屡见不鲜,还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这其中有什么奥秘?本课教学设计,围绕民间故事为什么口口相传?这个开放议题,具体探究故事中情节的反复为什么大都选择三次选择了四篇不同民族的文本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感受民间故事好听、好记、好讲的特点。通过运用情节梯,明白民间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反复来表达同一主题的创作手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讨出民间故事情节的三次反复的特点,感受传统民间故事能够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原因。整个课堂建构自然流畅,学生积极主动,基本达到预期。

参加四川省2015年群文阅读教学展评活动,面对几百名教师上课,难免有些紧张,教学中留下一些遗憾,如在学生讲故事时给予的指导不够,也没能创设出民间故事家在讲故事时的情景,以至学生在讲故事时没有进入状态;在学生交流环节,收放不够自如,没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统整和归纳,这一环节稍显拖拉,时间没把握好,以至后面创编故事的环节没有得到完整呈现,拓展延伸部分也很匆忙

(四川泸州市梓橦路小学 郭远菊

【综合点评】

本课例在四川省2015年群文阅读教学展评活动中获一等奖,课堂动静结合,清新朴实,“读、议、思、展”环环相扣,最的特点是民间故事风味浓厚,群文阅读特征突出。

本课例紧扣民间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特征来构思教学,以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猜故事、编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一节课中研读四篇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让学生在听、读、讲、猜、编的过程中感受民间故事流传久远、幽默夸张、生动有趣、惩恶扬善等特点。整节课没有概念的灌输,没有一板一眼向学生讲述什么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只是让学生用“听、读、讲、猜、编”这样的方式阅读几篇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把“口口相传”、“故事情节有三次反复”等印在学生心里,并布置了“演”的拓展环节,激起学生阅读创编兴趣,布下继续多角度探究民间故事的种子。

群文阅读教学是在有限的课堂有教师指导的阅读活动,只有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抓住议题引领、多文阅读、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群文阅读特征来构思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有效。本节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议题指向明确,议点集中而又开放,一开课,教师就指出口口相传是民间故事的特点,抛出“为什么会口口相传?”是本节课的议题,如果就一节课的时间来探究口口相传的原因,可能会显得宽泛,于是把点定在通过研读民间故事的情节,发现“三”的反复这样有趣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兴趣。所选的篇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都具有故事中“三”的反复这一特征,这就便于四年级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于分析对比中发现规律。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围绕议题集体建构的过程清晰具体。首先,听故事《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感受到“好听”,回顾故事主要情节,感受“好记”,很自然地提供“情节梯”学习卡这种帮助归纳整理的辅助工具。接着,学生自读一篇,要求:认真阅读自己手中的材料,找出故事情节中的关键词,写在学习卡上。待学生自读完成学习卡后开始交流,这个交流的环节是以讲故事、猜故事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好讲”,并比较学生整理出的三个故事的学习卡,学生发现这些民间故事的情节都有三次反复,然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小组讨论:“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里,相似情节都喜欢出现三次呢?”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全班交流积极。学生们说:“这样写故事才好听”,“多砸几次故事才有趣啊”,“写大儿子和二儿子的贪心怕死和三儿子的勇敢作比较”,“阿凡提就只捉弄阿訇一次,肯定不解气”,“阿訇又不是笨蛋,多几次他肯定会跑了,故事长了也没意思”···这就是群文阅读课堂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场景,不需要标准答案,不需要统一说法,各抒己见就好。在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的过程中再次感受民间故事“好听、好记、好讲”,教师也适时介入点拨小结:民间故事是口口相传的,太长了,太啰嗦,就没人喜欢听,也不好记,不好讲了,所以流传至今的传统民间故事,情节的反复都是选择代表性的3个或者4个,而且3个居多。在这些民间故事里,正因为有了情节的三次反复,更加凸显了故事中人物的美好品质;也因为有了情节的三次反复,使我们的故事情节更加有趣,好听;因为有了情节的三次反复,让故事结构紧凑,短小有趣,好听、好记、好讲,自然口口相传,流传至今。这时,学生已经建构起对“情节的三次反复”的认识,再顺势创编一个故事,重点编故事的情节,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并能用方言来讲述,课的结尾设计了一个“演”的课外拓展环节。

集中而开放的议题贯穿整过学习活动,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或听,或读,或讲,或编,散发着浓浓的“民间故事味儿”。四年级的学生,在一节课上以“听、讲、读、编”的方式对比阅读了四篇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对“口口相传”这一特点有具体的感受,同时也学到了用“情节梯”学习卡归纳整理故事内容,算得上如许双全老师说的“一种有师导引的侧重于培趣练能、化知蓄养的实践性读议课”吧。课堂结构依从“自主研读—集体建构—寻求共识—拓展阅读”的思路建构,不拘泥于此,灵活而有创新。

任何教学设计都想追求完美,但具体实施时总有不如意,比如学生讲故事时,没能达到用“讲”来显示民间故事幽默、夸张等特点,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情节梯、讲自己创编的故事不充分,最后拓展延伸“演”的内容没来不及公布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细枝蔓叶,不必纠缠我们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反思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的,从哪里开始服务?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学习活动是否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一节课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具体探究了民间故事中的“三”,但为什么口口相传?民间故事的特点包括哪些?需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整理的时间吗?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的哪些方面?······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应更开放,更丰满,可以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让课堂更有张力,不为一节群文阅读课而群文阅读,我们是为学生终身阅读而上群文阅读课。

四川省泸州市教科所李耘

附选文:

藏族民间故事《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

(讲述者/阿培 采录者/索朗拉加 翻译者/强巴班宗)

从前,在一个地方,有个不讲理的部落主。

有一天,部落主把裁缝叫到跟前说:“各种各样的衣服我都穿过,就是没穿过石板衣服,你下去给我做一件石板衣服。”裁缝说了一声:“遵命!”他就拼凑石板准备做石板衣服。裁缝的儿子问父亲:“爸爸,你在忙什么?”父亲说:“部落主想穿石板做的衣服,做不成会杀我的头。”儿子说:“我去对付部落主。”部落主派人召父子俩问:“石板衣服做好没有?”儿子说:“做石板衣服,需要沙子捻成的线,没有这个做不成。”部落主说:“我没听说过有沙子捻成的线。”儿子回答道:“我也没听说过用石板可以做衣服。”部落主无法回答他的话,也免去了用石板做衣服的差事。

有一天,部落主又把裁缝叫到跟前说:“我吃过各种各样的饭菜,就是没有吃过公牛的奶,你下去给我弄点好吃的公牛奶来。”裁缝愁眉苦脸地回到了家里。儿子奇怪地问道:“爸爸,出了什么事儿?”父亲重复了部落主的话,儿子说:“我去送公牛奶,你不用担心。”

第二天,裁缝的儿子走进部落主家里,部落主问他:“我要的公牛奶在哪儿?”儿子回答道:“不要提公牛奶的事,昨天晚上我父亲生了孩子。”部落主问:“没有听说过男人还会生孩子的。”儿子回答道:“既然男子不能生孩子,那么公牛又怎么会有奶?”部落主无话可说。

有一天,部落主又把裁缝叫去说:“我要去藏北,在这期间你要数清我草场上一共有多少棵草。”裁缝来到草场,一棵挨着一棵地数草。儿子过来问:“爸爸,你在这里干什么?”父亲说:“部落主叫我数这草场上有多少棵草。”儿子说:“你别干傻事。等部落主回来,我去完成这个差事。”过了几天,部落主回来,路过裁缝家时,问道:“我草场上总共有多少棵草?”儿子反问道:“主人,你去藏北时,你骑的马走了多少步?” 部落主说:“这没法数清。”儿子答道:“你草场上的草也没法数清。”部落主斗不过裁缝儿子的智慧,再也不敢刁难他们了。

(选自《新群文读本》四下第六单元)

壮族民间故事《一幅壮锦》

从前,山脚下住着一位老妈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妈妈的手很巧,用了三年的时间,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壮锦忽然,一阵大风把壮锦卷上了天空,向东方飞去,一转眼就不见了。老妈妈很伤心。

大儿子出发了去找壮锦。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座石头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老奶奶说:“是太阳山的仙女把你妈妈的壮锦借去作样子了。你要去找,先要打落两颗牙齿,放在石马嘴里。然后你跨到它的背上,经过烈焰熊熊的火山和漂浮着冰块的大海,才能到达太阳山。如果不能坚持,就会丧命。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给你一盒金子,回家去吧。”大儿子害怕了,拿了金子,跑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二儿子又出发去寻找二儿子也是个贪心怕死的人,他拿了老奶奶的金子,也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三儿子决心去把壮锦找回来。三儿子来到大山口,见到了老奶奶。他照老奶奶的话打落了两颗牙齿,然后跨上马。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翻过了烈焰熊熊的火山,渡过了漂浮着冰块的大海。终于到达了大海对面的太阳山。三儿子看见仙女们正在织锦,妈妈的那幅壮锦就摆在中央,三儿子说明来意,仙女将壮锦还给了他。

三儿子回到家里,妈妈已经奄奄一息了。他赶紧拿出壮锦,那耀眼的光彩把妈妈的眼睛都照亮了。一阵香风吹来,老妈妈住的茅草屋不见了,只见眼前是漂亮的房子、美丽的田园,和壮锦上织的一模一样。

后来,三儿子和妈妈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儿子和二儿子用完了老奶奶给的金子,变成了两个叫花子到处去乞讨

新疆民间故事《阿凡提智斗阿訇(hōng)》

从前维吾尔族有个穷人叫阿凡提。他能说会道,聪明能干,会各种各样的手艺,像理发啦、染布啦等等。阿凡提痛恨不劳而获的阿訇,想作弄他,为穷人出口气。

好了,说到阿訇,阿訇就来了。他要阿凡提给他理发。

这个阿訇无论走到哪里,吃喝玩乐从不掏钱,每次叫人理发,自然也是如此。今天,阿凡提决定好好整治整治他。

阿凡提先问阿訇:“请问尊敬的阿訇,你的头发不要了吗?”

阿訇说:“我来剃头,当然不要了!”

于是,阿凡提把阿訇的头剃得光光的。

然后,阿凡提笑嘻嘻地说:“请问尊敬的阿訇,你要眉毛吗?”

阿訇说:“当然要!”

“好,你要眉毛,我这就给你。”阿凡提说着,“飕飕飕”几下子;就把阿訇的两道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

“你,你……”阿訇跺着脚叫了起来。

阿凡提却不管,又笑道:“阿訇,胡子你要吗?”

阿訇连连摆手说:“不要,不要!”

“好吧,你不要就不要!”阿凡提又挥刀,把阿訇的胡子统统刮了下来,甩在地上。

阿訇对着镜子一照:啊呀,这还像什么样呢?自己的脸蛋和下巴都刮得精光,活像个光溜溜的大青鸭蛋啦!“好个阿凡提,你敢这么侮辱我!叫我怎么还走得出去!”

阿凡提说:“咦?难道我不都是按照你的吩咐去做的吗?”

阿訇辩不过阿凡提,只好捧着那颗世界上最最光亮的脑瓜儿,灰溜溜地走了。

苗族民间故事《除恶节的传说》

从前,有个魔王,长得非常高大他专门偷吃人们的牛马,大家都想除掉他。可魔王的力气实在太大了,没有人敢去对付他。一个叫阿妮的小姑娘说:“你们给我准备三个铁球,我能除掉魔王。”

阿妮把小铁球、中铁球、大铁球放在魔王经常出现的地方,魔王来了,看见地上坐着一个小姑娘,就大声问道:“这是的铁球?”

阿妮答道:“是我爸爸的。”

“你爸爸铁球干什么?”

“打来玩嘛!”

魔王问:“你爸爸怎么玩这些铁球?”

阿妮说:“我爸爸玩这些铁球,就象鸡蛋一样容易。他把小铁球抛到天上落下来,脚拇指一顶就顶住了;他把中铁球抛到天上,用膝盖一顶就顶住了;他把大铁球抛到天上,用脑袋一顶就顶住了。你能办到吗?”

魔王不服气:“你爸爸有什么了不起?看我的。”接着他就按照阿妮说的那样,把小铁球抛上天,用脚拇指顶,可惜没顶住,反而被砸出了血。阿妮笑着说:“哈哈,你没接住。”

魔王不服气,又把中铁球抛上天,用膝盖去顶,没有顶住,膝盖掉了一块骨头。阿妮笑着说:“哈哈,你的膝盖受伤了。”

魔王气得说不出话来,又抓起最大的铁球往上一抛,用脑袋去顶,哪知,啪一声,他的脑袋开了花。

人们看见魔王死了,一齐跑出来围住阿妮,夸她是个勇敢的姑娘。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三,为了纪念这个小姑娘的聪明勇敢,就把这一天定为“除恶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82ab7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3.html

《2019精品教育课堂实录《民间故事中的“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