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杜拉的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9-09-20 14:52: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师招聘考试——关于班杜拉的知识点总结

1德育模式——社会模仿模式(道德行为)

也称为观察学习德育理论,其基本观点是:①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②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采用实验法,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一套最为综合并广为接受的模仿学习理论,这一套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由于这种理论使用诸如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现在被看作社会认知理论,属于新行为主义。

1.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个体(信念、期望、态度与知识)、行为(个体行动、选择和语言表达)和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与物理条件)。他认为这三类因素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三元交互作用轮。

2.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理论,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1)观察学习的特点: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2)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了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3.强化分类

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个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导致有价值的结果,人们倾向于表现这一行为;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它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自我强化是指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的自我评价与调节。

教师给学生提供榜样时,不仅要提供信息,还要启发学生找到与榜样的相同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强化;行为先行因素就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的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

(2)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减低自我效能感。

教师给学生提供榜样时,不仅要提供信息,还要启发学生找到与榜样的相同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好是令其相信自己。

4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班杜拉在研究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提出了三个道德行为形成的方式:

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响:形成新的行为、消退已有的行为、抑制已有的行为、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②赏罚控制。③抗拒诱惑。

word/media/image1.gif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451ff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2.html

《关于班杜拉的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