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应试能力几种思维方法

发布时间:2020-05-09 07:19: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提高政治应试能力的十一种思维方法

纵观近几年文综(含政治单科)高考命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时俱进,令不少师生在复习中无所适从,忙于题海战术,效果却只能是事倍功半。为了使广大师生在复习中少走弯路,笔者对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思维方法进行了归类总结。

一、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是针对试题的片面性观点,如内容不全、关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矛盾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题目中的结论或观点,而是在承认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性,并补充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认识。

[例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1)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如何治理。

[分析] 本题紧扣当前社会的新生事物——互联网,要求考生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两种看法进行辩证分析,并针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提出治理对策。很显然,第(1)问,正确评价互联网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两个层次的评价:①用两点论看问题,即不能只看到利,也不能只看到弊。在看到它的积极一面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消极影响。②用重点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从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第(2)问实际上也需要用矛盾分析法,即法治与德治“两手抓”,既要加强法制管理,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答案]

(1)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的只言利或只言弊。②看问题应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影响,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2)①加强法制,加强管理。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也叫关系分析法,是指把要分析的对象放到系统的知识框架之中,找出一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思维方法。

[例2]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要求。”这表明 ( )

A.道德规范总是与市场原则相冲突

B.市场行为只能用市场手段去解决

C.市场行为弊端只能用道德手段去解决

D.道德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分析] 该题巧妙地将时政与哲学、经济学内容相结合,涉及道德规范与市场原则、市场手段、市场经济秩序等诸多关系。A项是错误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市场原则有相通之处,道德规范在市场交易中要求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坚持上述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B、C项也是错误的,市场行为既可以用市场手段去解决,也可以用计划手段去调节;市场行为的弊端可以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道德手段去解决。D项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参考答案] D

三、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是指把认识的对象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的思维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产生的特殊背景,认识事物的来龙去脉,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

[例3] 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1)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分析] 港澳台三地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先后沦为英国、葡萄牙、日本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开始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中外关系史和国共两党斗争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对“回归”与“统一”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二战对我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①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回归祖国。②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2)台湾在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以保留军队。

(3)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四、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依据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先行后续的因果关系去推断事物的原因或结果的一种思维方法。一般有三种情况:执果索因,即要求分析导致材料所述事实的原因;据因推果,即分析材料所述现象会导致什么结果;因果倒置辨别,即对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的说法进行辨别,多见于选择题。

[例4] 上海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

B.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C.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分析] 本题属执果索因的方法。在事物存在多因一果的情况下,作为单选题必须善于抓住直接的主要的因果联系,排除间接的次要的因果联系。此题主要考查党的领导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包含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等,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此,A项是正确的。其他各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上海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故不选B、C、D项。

[参考答案] A

五、演绎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一般性、规律性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的思维方法。用演——绎法题目的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用/演绎法解题应遵循从共性到个性、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则,将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演绎法,首先要审清题目所涉及的原理和观点是什么,这是分析材料的前提。其次在于恰当地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就是阅读材料、归纳材料、处理材料的有机统一过程。

[例5]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位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结果却也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分析] 本题材料说明了人类探索科学输血的曲折历程,是体现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一个典型材料。题目中设问句的关键词是“怎样体现”,考生在考虑时就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因四个方面去考虑,然后结合材料作答,:这样准确率比较高。组织答案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规则,先列观点,后对应材料。

[参考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六、条件判断法

条件判断法是指根据不同条件形成不同判断的思维方法。根据判断所依据的条件不同,主要有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官判断三种类型。运用这一方法必须注意两点:一要准确地把握题目所给判断的类型;二要根据试题所给判断的不同类型进行具体的理论分析。

[例6] 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 )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分析] 要选出正确答案,首先必须明确认为“无神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这是判断题肢作出取舍的前提。依据哲学原理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即唯物论),是“无神论”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孔子不说“怪、力、乱、神”,表明他不信神。所以,A项具有无神论意义。B、D两个选项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既不是无神论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无神论的必要条件,不一定是唯物论。C选项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心论的。因此,正确选项是A项。

[参考答案] A

七、分析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在解答论述题时最常用,部分简答题和辨析题也需要运用这一方法。用此法解题时,先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然后把分解出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从中把握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认识。既用分析法,也用综合法,两法交替使用。

[例7] 现代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同时它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请回答: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自地心说到日心说一直到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 该题是以现代天文学的有关资料背景而展开的学科(政史地三科)间的综合题,从政治学科来说,仅仅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内容,因而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哲学观点,联系实际事例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根据历史、地理的有关知识可知,“地心说”因荒谬终于被“日心说”所代替,然而“日心说”也有它的不正确的地方。现代天文学一方面证实了日心说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又丰富和发展了日心说的理论,纠正了它的不足之处。但是,现代天文学并没有穷尽真理,仍然需要在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扩展,把认识向前推移。所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一直到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认识论道理:认识是由浅入深、由不全面趋于全面的发展过程,认识是永远不会终结的,而一切僵化、静止的观点和终极真理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当然,每一代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因为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其观察手段和条件的制约,也要受到其认识能力和当代人素质高低的限制。这就进一步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不全面到全面的逐步发展过程,认识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提高。题中答案强调,如果考生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还指出人的认识过程也受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可以从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出发,适当加分奖励。这体现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脱颖而出的优质优分原则。

[参考答案]

(1)认识是由浅入深,由不全面趋于全面的发展过程;认识不会终结。

(2)认识受人们观察事物的手段和条件的制约。

(注:若答出“人的认识过程受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可酌情加分。)

八、逻辑分层法

逻辑分层法就是运用逻辑知识对所要评述的观点划分层次,并逐层评析的思维方法。既要在对所评述的观点进行仔细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分层,然后要依据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组织、表述答案要点。

[例8] (辨析题)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惟一力量。

[分析] 通过对题干分析,可获得三个辨点:①知识是什么?它能否直接推动社会进步?②知识对社会是否仅起推动作用?③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否只有知识这一种?在组织、表述答案要点时,应依据三个辨点间的逻辑关系依次回答。这一排列顺序并不是简单地按照题中辨点的先后来确定的,而是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根据命题“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惟一力量”,首先应明确“知识”是什么;而明确了知识是什么就必须回答知识发生作用的途径,即知识只有通过应用,通过指导人的实践才能发挥作用。从唯物论的角度看,知识属意识范畴,而单纯的知识是不能引起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属认识范畴,知识只有指导人的实践,其作用才能表现出来。其次根据第二个辨点应回答知识发生作用的表现,即“被人掌握的知识,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从唯物论的角度看,知识发挥作用会受到其他意识的影响;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被不同的人所掌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影响也就不同。可见,知识发生作用的途径与表现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回答时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颠倒。最后,根据前面的道理就可推导出第三个辨点的答案内容有:知识属意识、精神范畴,而意识、精神范畴除知识之外,还包括其他因素。可见,答题的思路、要点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如果割裂这一联系,随意颠倒次序来组织答案,内容,尽管回答也正确、全面,但结构不合理,缺乏逻辑性就会留下缺陷,难以获得高分。

[参考答案]

(1)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

(2)被人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3)就意识范畴而言,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除了知识外,:还包括思想、道德、情感和意志

等因素。

九、主体发散法

主体发散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思维指向的内容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而转换的思维方法。主体发散法的典型特征是角色视角,即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说不同的话。运用主体发散法,首先要明确“角色”,如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劳动者等;其次是依据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平时复习训练时学会换位思考,能顺利进行思维转换,防止张冠李戴。

[例9]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江泽民同志还多次指出,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经济要与市场经济通行规则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面对这场“新的考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2)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论述面对“新的考试”,党和政府应该作出哪些努力?

[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中国的一件大事。入世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题从如何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中国入世的理解。第(1)问显然是从经济常识的角度来设问的。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有高度,要从大局着眼,即从完善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经济制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WTO规则等视角论述。第(2)问从政治常识的角度来问“党”和“政府”应该如何去做。审题时要抓住“党”和“政府”这两个“主体角色”。“党”要围绕“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来作答,“政府”要围绕“政府职能”来作答。

[参考答案]

(1)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市场经济运行纳入法制轨道。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遵循国际惯例,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与国际市场接轨。

(注:考生也可结合世贸组织规定的“非歧视、市场开放、公平竞争”规则进行分析。)

(2)①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要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适应新的考试。②党通过国家政权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依法治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

十、多层次发散法

多层次发散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思维指向事物的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作用、意义、条件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多层次发散法往往在集中评述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时运用。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审题缜密、全面,能避免要点遗漏,不足之处是过于烦琐。因此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根据题目的特定情景和要求灵活确定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例10) 中国发展核武器对世界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

国别

首次试验年代

试验次数

备注

美国

1945

1032

不包括1962年以来与美国共同试验之次数

苏(俄)

1949

715

英国

1952

45

法国

1960

210

中国

1964

45

(1)根据上表资料分析我国核试验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核试验的目的。

(3)我国在核武器使用问题上坚持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所依据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

点是什么?

[分析] 该题以中国发展核武器对世界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引子,要求考生分别从四个角度回答我国进行核试验的特点、目的、原则及其依据。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美国已发布的《核态势评估》,宣布将包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列为潜在核打击目标,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发展核武器的险恶用心。那么,我国拥有核武器、进行核试验的目的、特点、原则是什么呢?这是考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该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第(1)问以数据、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审读表格的能力以及概括和综合的能力。要回答好表格题,首先要理解表格内各项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文字语言信息,进而转化为知识、认识能力。这一表格内有两个比较项目,考生应紧扣该信息“源”进行发掘,从中加以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

第(2)(3)问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核试验的目的、原则及其依据。这就要求考生善于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国家职能、对外政策的内容。在答第(3)问时,要针对题目的要求回答。

[参考答案]

(1)起步时间晚、试验总次数少。

(2)自卫、打破核垄断。

(3)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十一、逆向发散法

逆向发散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指向与题目意义的方向相异或相反的思维方法。运用逆向发散法,不仅能在审题时有效避免思维定势的失误,而且在解答主观题时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评价问题。

[例11) 鲁人身善织屦(用布或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日:“子必穷矣。”鲁人日:“何也?”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 (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事物发展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2.假如日后鲁人果真“徒于越”,使得越人不再“跣行”“被发”,带动越地纺织业日渐兴盛。这说明

A.不断创造需求,生产才能发展

B.生产决定需求,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

C.环境的变化决定需求的变化

D.需求引导生产,有什么需求才生产什么

[分析] 第1题的命题从考查故事素材的本意出发,发掘故事所给人提供的思维教训,告诉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要遵循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行为原则,从而引导考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办事原则。第2题是针对上述这则有趣的故事进行假设而提出的,尤其是说明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没有消费生产也难以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地创造需求,生产才能发展。正确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对于我国当前需求不足的经济形势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示性。

[参考答案] 1.A 2.A

总之,高考并非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要广大教师平时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掌握科学的

思维方法,定能决胜于高考。

(作者单位:湖南衡东县第二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2c81258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11.html

《政治应试能力几种思维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