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综述

发布时间:2011-04-11 23:25: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综述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将近30年,一度被国际经济学界誉为“中国之谜”。中国经济增长能否再创奇迹,保持稳定持续的高增长,未来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又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各持己见,本文试从如下方面加以简要综述。

()生产要素方面的制约

生产要素制约论主要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积累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对我国经济的制约。首先,我国人口过多、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预示了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约束将可能迅速加大,特别是在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自然资源会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刘鹤,);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发展过分偏重物质资本积累,忽视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所以我国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明显偏低,一般劳动力大量过剩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已明显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素质的提高。再者,学者沈利生、朱运法通过设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人口整体素质低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沈利生,朱运法,1999)因此,建议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韩廷春,1999)优点:从理论渊源看,要素论是朴素、古典的增长理论。对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无疑是系统地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制约因素。不足之处在于将分析局限在只重视要素的数量而忽略其质量,或过于偏重于数量分析,这样就很难把握我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甚至可能在政策上产生误导。

()结构型制约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与结构失衡问题有着不解之缘。从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到现在的结构性经济过剩,消费需求的“结构转换缺口”,等等,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性转型时期,几类主要的结构变动进程将直接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转换(马丁·贝尔、凯斯·帕威特,1992;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镇积聚;市场化进程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调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引致市场结构变动等, 我国产业能否从整体上实现技术水平的跃升尚存疑问。结构论在中长期经济增长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H.钱纳里认为结构转变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非均衡现象更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结构变化的余地更大,对长期经济增长格局的影响更大。不足之处是其将结构变动理解为一种状态,一种结果,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实现上述结构转换的前提条件、现实可能性及必要的政策措施。

()有效需求制约

一些学者认为,伴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我国经济已从短缺走向过剩,而且可能成为一种经济常态(陈淮, 1998)。市场需求将成为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我国经济将转为“市场需求依赖型经济”或需求约束型经济(林云, 1998)。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逐渐从全面短缺转为结构性过剩,消费市场疲软、投资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扩大有效需求因此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取向(伍义才,1999)。不足之处在于需求分析不能停留在市场供需层面市场需求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刘树成,1998)当互动关系处于良性状态时,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自然有乐观估计。但这种状态并非可以无条件地延续下去。虽然目前需求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没有达到恶性循环的地步,至少也处在非良性状态。(李培育,1995)买方市场并不一定就是市场疲软,需求约束并不一定意味需求增长缓慢。关键在于我国的经济机体是否能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影响市场需求持续扩张的根本原因并实行正确的政策。

()技术进步缓慢的制约

从发展阶段看,尽管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粗放式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我国经济从总体上说,已处在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质量提高转变的时期,技术进步必将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中成为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葛建新,1999)技术论者有充分的理由将科学技术看作未来我国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庄子银,1998)无论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还是新的产业领域的开辟,都离不开、甚至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刘成相、李万茂, 1998)。政府应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我国尽早进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葛建新,1999)

()体制性制约

落后的体制完善进程也将明显制约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例如能否排除对非国有部门的歧视,破除某些行业的垄断以完善市场机制等。这些重大的改革对于保证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事实上,体制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能使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建立一个使社会效率提高、社会成本降低的高效廉明的政府管理体制;创造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李善同、翟凡,1999

综合评价

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必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很自然各有侧重,形成不同论点。应该承认,这些论点都有其理论和现实根基,都具有学术价值和政策参考价值。对我国来说,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这不仅仅是由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更是由于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已日益明显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构成约束。我们迫切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来使自然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使污染减少。特别是需要依靠改革,依靠制度建设,使我国从粗放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向资源节约型经济。

参考文献:

1. 刘鹤等:《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管理世界》, 1999

年第1期。

2. 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04

3. 韩廷春,经济持续增长与科教兴国,经济研究,1999年,2533

4. 马丁·贝尔、凯斯·帕威特:《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积

累》,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1992年。

5. 陈淮:《中国经济仍具持续增长前景,中期目标可考虑

7%,《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12期。

6. 林云:《我国需求约束型经济的初步形成与经济持续增

长》,《当代财经》,1998年第6

7. 伍义才:《扩大有效需求: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取

向》,《宏观经济管理》,1999年第1期。

8. 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格局》,《经济研究》,

1998年第10期。

9. 李培育: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管

理世界》,1995年第5期、第6期。年第9期。

10. 葛建新:《对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关系的思考》,《中国财

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1. 庄子银:《新增长理论研究》,《经济评论》, 1998年第5

期。

12. 刘成相、李万茂:《科学技术是第一经济增长点》,《研究

参考资料》,1998年第14期。

13. 李善同、翟凡,《未来20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中

国经济时报》,199941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556e3410661ed9ad51f37b.html

《中国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