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2020-05-09 12:57: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多阅快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足的文化知识可以提升个人品德素质、丰富自身修养内涵。我们中学生担负着将中华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的重任。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和课外生活实践来提升语文素养。在我看来,课外大量阅读尤为重要。 首先,课堂积极思维、学习知识是我们每个中学生所必需的,我们都应该做到。然而,课堂学习仅仅是局限在老师讲授内容的学习,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我们需要的是更大的知识海洋。课外生活实践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提升语文能力的运用,但是进行社会实践需要大量的时间,中学生的我们需要每天上学,仅依靠短短的假期来进行实践很难使语文素养得到很大提升,周末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便显得十分重要。茶余饭后、课间休息,捧起一本书来看,咀嚼书本上文字的墨香,更是不失为一件美事。 书是我们灵魂的洗涤,书是我们人生的启迪,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帮我们树立自己的梦想,书能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品味语文的芳香。读书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读书能让我们在充斥虚浮的社会上洗尽铅华却仍能回归本真,找到自己,并对最初的梦想坚定不移。 杨绛先生说:“可以一日不吃喝,不可一日不读书。”这位一百零五岁高龄的老人,在逝世之前仍在读书,她用生命诠释了读书的重要并一直在引导我们学生重视读书。读了杨绛先生的书,我知道了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的三口之家也并非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实际上却是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了解到了亲情用文字表述起来可以那么柔那么美。杨绛先生的文字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温暖与感动,也正是这份温暖与感动陪伴我走过了多年的语文学习的时光。 然而,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虚浮之风盛行,我们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应该仔细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说:“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颗苹果,有着光亮的外壳,饱满的果肉,还有一颗有核的心;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就好比一颗洋葱,没有光亮的外壳和饱满的果肉,剥开还会使人泪流满面;如今的文学作品正如一只青椒,有着光亮的外壳,没有饱满的果肉,还有多颗心。”没错,如今的市场上的文学作品充斥着虚夸浮华,这类书只会让我们脱离现实而贪恋虚无,除了心理上所谓的满足什么也不能带给我们。 我们应该在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阅读,并去粗存精,必定会在未来的中国大地上,吹去一阵清风。

  

走出课本,走进社会

  语文是什么?大部分人认为语文只是我们必修的一门学科,他们将语文视做工具,因此倾向于通过课上的有效教学学习语文。也有部分人认为语文是一种兴趣,因此,他们通过在课外大量的阅读学习语文。而我认为,语文是一生的哲学,语文能立德,树人,修心,正行。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让我们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因此,我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语文方为最佳方法。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内的学习,只是从纸上单纯的得来知识,而实践方能做到学以致用,真正的将知识用在我们的人生中。用这种实践的方式学习语文,既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促使我们走向社会。因此,丰富的社会实践显然要高于课上的有效教学。至于课外的大量阅读,也高于课上的有效教学。因为,课外阅读能让我们将语文当做兴趣,将阅读当做一生的爱好,让我们一生能与高贵的思想为伍。

  然而,读万卷书毕竟不如行万里路,读书的最终目的也是将我们从书中得到的东西用到社会上。那么实践,便是学习语文的必经之路,它的作用便不言而喻了。从这个角度看,实践便又在课外阅读之上。唯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对社会最有利的地方。唯有实践,才能让我们真正收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显然,这是前两者所不能企及的。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内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让学生机械的得到知识的层面,只能算得上是知之者;课外的阅读,能将语文变成一生的爱好,可以算得上是好之者;而实践则层次更高,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在社会中学习,并发挥自己作用的乐趣,可以称之为乐之者。由此观之,三者高下立现。因此,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走出课本,走进社会,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样语文的终极目标便也就达到了。

  语文是一生的学问,我希望学习语文的人们,能将从语文中得到的知识,真正用于人生中,并不断的放射光芒!

  

投身社会生活提升语文素养

  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文题材料给出了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似乎千真万确、无可厚非,但仔细考究、认真体味,我倒觉得能够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或者说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 课堂的有效教学,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是读文识字、记忆词汇,或是研究语法、学习修辞,或是诵读诗词、探究美文,或是依从范文,进行“照葫芦画瓢”式的习作练笔……不过,这些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必须却只是基础。不是么,校园里朗朗读书,是可以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对掌握语言技巧的企盼;写写日记、学学演讲,也能够体现我们试图把口头语言,提升为书面所做出的努力。然而,课本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毕竟是重在知识积累,打造基础设施,仅仅是“登堂”而已,离“入室”还远着呢!要真正培养语文功力,加大智慧内存,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小舞台,投身生活的“大天地”,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才真正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只有在哪里,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根本的提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不假,多读书是可以知道天下事。读书是种捷径,不用亲历,就能轻易地得到前人的经验,让我们迅速地获得知识、了解社会、适应生活。但课外阅读还仅仅是对阅历的丰富、视野的拓展,毕竟还属于学习、积累、模仿体验的间接阶段;须知:别人嚼过的馒,不会有自己的味道;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来尝一尝。只有投身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感受、去体验、去磨炼,才能达到所追求的境界。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于别人和前人的水平,又怎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提升语文素养,最关键的途径还是投身于社会生活。 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舞台。语文的范畴就是生活的范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来自生活的累积,生活永远是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要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爱生活,我们的语文水平才不至于贫乏、干瘪;爱生活,我们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才更强烈、多维;爱生活,我们也才会真正体味到语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种种精彩。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

  庄子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何尝不是如此?知识,其实不是越多越好。生活实践,尤为重要。没有行千里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而后者则是使我们畅游文学世界,体味另一番别致风情,对个人的思想提高尤为重要。然而,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生活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花,二恨鲋鱼多刺,第三恨不记得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下意识想到了第三恨当是语文没有了生活的墨雅书香吧!

  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朱熹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在我们味秋叶瑟瑟飞舞赏春蜂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得以感染并被提升。

  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的阴晴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其一词一句震撼一个个心灵?

  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立”的生活却仍然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他对生活的体味,对民生的恤悯终成其“诗圣”美称。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吾庐独破”的万古豪情?何来千古间那一瞬温暖的星光照亮历史的暗夜?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尽管益处颇多,却不免如鹪鹩巢林所占一枝鼹鼠饮河所为一腹的短浅,而生活的体味、实践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真正的语文素养,使人明人生之境,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终成一幅冲天大气象。

  林清玄有言,以欢乐心过生活,以平常心味情愫,以弱软心除挂碍。希望在生活的畅游中,我们能够获得如雄鹰斗苍穹的辽远,而不是鹪鹩占一枝的短浅,因为生活的墨雅书香,就在那里。

 

拥享语文盛宴

  有人说,语文即语言与文学。然而在我心中,“语文”不是如此抽象机械的定义,“语文”两个字于舌尖徘徊,流淌出的是: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何谓语文素养?我也认为不只是简单的断字识文、吟诗作对,更是一场弥补心智、慰藉心灵、洗礼灵魂的盛宴。 自古以来,无数人醉倒在语文的盛宴之中,在语文美妙的天地里寻索。我曾经在这里看见先秦的繁星,看见墨子和孔子的坚持;看见汉宫的皓月和艳若桃花的折扇,看见王昭君和李香君的香魂;看见高山流水的音符和琵琶的铮铮回响,看见俞伯牙和琵琶女的愁思……如何拥享这场盛宴,让自己在大快朵颐之时唇齿留香,提升素养,我有自己的回答。 用好课本,把握课堂,品尝这场盛宴不可或缺的甜点。 翻开语文书,我们能感悟到鲁迅批判反讽的犀利,柳永细处着笔的用心,苏轼广旷豪壮的视角……一册语文书就是一部“宝典”,你能从单元导读中学会提纲挈领,明白学习方向;你能从作者表达中受到思想启迪,感受到人格魅力;你能从文中积累到优美的词句,学到恰当的技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读《红楼梦》,而没接受过课堂有效教学的人只看到王熙凤的刻薄,受过教师点拨的人则能从王熙凤身上读出她刻薄背后掩着的自卑、不安和虚假。从孔子开私塾到今日之学校,从未忽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不应遭受质疑。抛弃课堂而大谈他路,语文素养无异于空中楼阁。 课堂是语文盛宴的必要部分,但你只能将它视作小巧的甜点。它能为你带来各种各样的美味,增添你语文学习的乐趣,扎实你语文素养的基础。但只有课堂是不够的,正如只吃甜点营养不足一样,功夫还要下在课外。 课外阅读,博览群书,畅享这场盛宴最全面最营养的主菜。 轻薄的书页翻过,喂大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局。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平庸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简单得铿锵有力。苏轼饱读诗书,更被宋神宗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一场乌台诗案把他从九重天的朝廷贬到荒凉的黄州。他忍受的不只是恶劣的环境、同僚的排挤,还有心灵的拷问。是什么让他支撑下来?我想应该是他在书海中历练出来的胸怀。苏东坡能于逆境中留下诸多旷达乐观的诗文,终成文学大家,与他广泛阅读积累的广博学识,和从中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而形成超然物外的心境,是密不可分的。俗语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诸葛孔明居于一隅,却知天下,料事如神,这应该也是他博览群书的自然结果。在浩浩史书中,他明白了古今更迭的规律,推演出现实的变迁。在书籍构建的世界中,孔明是一个冷静的智者,静览古今兴亡变迁,闲看世事风云变幻。于是《出师》一表千古扬名,三分天下功勋卓著。同样,作为中学生,只有大量课外阅读,方能厚积薄发。课外大量阅读,能炼出博大的人格胸怀,烹出丰盛的文化大餐。课堂所学当然有限,广览多读方能弥补课堂不足。让自己在博览群书中,开阔视野,增加积累,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在我看来,课外阅读才是语文盛宴的主菜。语文素养的高低差异,与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精选好书,潜心研读,就能烹出满汉全席。 课外除了大量阅读,还需要学用结合,向生活这部无字书学语文,语文素养才能更加完善而厚实,语文盛宴才具有绵久的味道。 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品味这场盛宴浓烈而醇香的美酒。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试想,李白自川蜀出,这才看见奔流的江海、巍峨的高山和熹微的晨光。遍走祖国大好河山,孕育出了他的浪漫情思和向上胸襟。李白怀揣一份豪情,一份志气,走向京城世界,走向社会生活,在虚虚实实、起起落落中,成就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可以说,无游历祖国山河的社会实践,则无诗仙李白及李白的浪漫诗篇。脚下的足迹给他飞扬的文采,生活和实践是他的摇篮,文学是他的安魂曲。有人说,真正的学习是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语文学习也一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去丰富,去完善,去提升。学习、积累,是为了运用、创造。语文学习要走向社会,用于生活。这样,你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锤炼,得到充实,得到升华。在生活实践运用语文,是更深入的学习。社会实践尤如这场盛宴中的美味烈酒,使宴会更醇香绵久。 语文魅力无限,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看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让人想到又一度春秋已过,又一段韶华已逝;看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蝉鸣”,让人想到夏夜蝉鸣,闻到空气中的稻叶清香;看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让人想到飞絮满天,芳草萋萋,于飘渺中感受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尽情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拥享这场盛宴,细品精巧的点心,畅享满汉全席,啜饮甘醇美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a0441c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5.html

《201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