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仙人崖石窟艺术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简述仙人崖石窟艺术
作者:屈梅英
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6
[摘要]天水仙人崖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晚期,后期发展没有很好地延续。明、清时期是仙人崖石窟发展比较兴盛的时期,出现了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塑像组合。本文对仙人崖石窟艺术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仙人崖石窟;石窟艺术;三教合一
[中图分类号]K8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38-02
佛教于东汉初期传播到中国内地,而在新疆地区,佛教传入的时间要更早一些。现遍布各地的石窟便是佛教传播的主要遗留,如分布在丝绸之路两侧的库木图拉石窟、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南北石窟寺、麦积山石窟等。此外,还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刻等。这些石窟主要开凿于唐宋以前,仙人崖石窟是明清时期石窟的代表。
仙人崖石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朱家后川村,距麦积山石窟约15公里,此地山林毓秀,景色优,群山苍翠起伏,在古代是修禅布道、观心静性的绝佳之地,“仙人送灯麦积烟雨同列于州八景之中。仙人崖在北朝时期就已发展成为佛教僧侣开凿石窟的胜地,历代延续不衰。目前,保留有北魏、北宋、明、清等朝代的洞窟40余个,其中明代壁画和塑像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山林地势的限制,仙人崖石窟的寺院并未遵循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而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林各个僻静之所,即各成为一个小的单元,又可连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与林泉风光彼此呼应,形成一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衬托人文的丛林风光。
目前保存最早的窟龛分布于仙人崖南崖,以小型千佛造像为主,开凿在高10米、宽40余米的山崖壁面上,小龛排列得密密匝匝,10余厘米,20余厘米,每个中均塑造一身小佛像,佛像用模制的方法制成,同麦积山时期北朝石窟小型佛像的制作方法完全相同,有可能是同一个模型。仰望些小龛中的佛像,如同身处一个千佛的国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这是在北魏佛教禅观思想影响下产生的造像形式,僧人以此作为观想的对象,希望达到一种忘我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所希冀的佛国净土。而这种将洞窟开凿在奇险崖面上的做法,同时也表明了一种超尘离世的决心和意念。此处造像无论形式和内涵,都和同期的麦积山石窟完全一致,特别是133窟中的千佛造像,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应该是同一个僧团组织开凿的,可以说是麦积山石窟文化的有机延伸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44390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04.html

《简述仙人崖石窟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