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中的乐器皇后――艾介克

发布时间:2018-10-03 17:50: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木卡姆中的乐器皇后――艾介克

  一路走来,312国道两边宽阔的绿化带把国道紧紧包裹起来,成为一道抵挡风沙的天然屏障。我要寻找的哈密艾介克传人――68岁的艾塞提?莫合塔就居住在陶家宫,这是一个距离哈密绿洲40公里的小绿洲。

  

  

  初识艾塞提

  

  刚下车,耳畔便传来了苍凉、沙哑而又仿佛脉脉诉说衷肠的琴声和悠扬伤感的歌声,同行的萨达提?瓦依提仔细听了听,说道:“这是《青牡丹夏尔瓦努》。”难怪这么深情婉转。这是和《艾里甫与赛乃木》一样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仔细倾听吧。

  

   如我离开了人间,

   请把我埋葬在山巅;

   如果山路太远,

   就把我埋葬在果园;

   让我露着笑脸面向西天,

   再将一束鲜花播在我的坟上。

  

  走进艾塞提?莫合塔的家,这位艾介克传人迎了上来,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床上放的那把类似二胡的乐器大概就是艾介克了。艾塞提老人看到我询问的目光,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指着乐器说:“这是哈密艾介克。”“是不是还有刀郎艾介克?”我询问道。“有,在新疆,按地区分是哈密和刀郎两种,按民族分,还有塔吉克和乌孜别克两种。”艾塞提老人肯定地说道。

  

  艾介克的演变

  

  艾介克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遥远的古代波斯(今天的伊朗)。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后,艾介克来到了古代西域。

  关于它的到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粟特商人特别擅长做生意,商队里有个小伙子叫艾介克。一天,他和商队来到了长安,被繁华的长安吸引。逛到中午,感到腹中肌饿,他信步走到鼓楼,突然看到有个粟特人开的饭馆,老板居然是个格外漂亮的粟特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粟特姑娘告诉他,下次去波斯带个胡琴回来,那个乐器奏出的声音非常好听。艾介克记住了姑娘的嘱咐,和商队返回到波斯时,专门去市场买了把胡琴。然而,艾介克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得了重感冒,不幸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伙伴一定要把胡琴带到长安,交给粟特姑娘。伙伴跋山涉水到达长安后,把胡琴交给了姑娘。悲痛的姑娘手拿胡琴,泪如雨下。为了纪念小伙子,姑娘就把胡琴叫作“艾介克”。从此,长安鼓楼的小巷里终日都能听到艾介克忧伤的琴声。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从外形上看,艾介克和古代的胡琴极为相似,在历史上肯定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粟特人在唐代被称为胡人。所谓胡琴,就是他们从遥远的波斯带来的。一路走来,粟特人思念着家乡,坐在骆驼上,边弹边唱,越过沙漠,越过戈壁,把艾介克的声音带到了中原地区。

  在文献里,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奚琴”,又叫“嵇琴”。到了宋代,以马尾为弓的胡琴已经是大名鼎鼎了,连洛阳大街小巷的酒肆歌坊里都能听见胡琴的音调。明清时期是胡琴不断发展、改进融合的时期,演变成种类繁多的拉弦乐器,如二胡、高胡、大胡、中胡、板胡、京胡、坠胡、椰胡、马头琴等。藏族的根卡也很有可能与胡琴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到清代,艾介克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以哈尔扎克之名载入史册。

  

  

  哈密艾介克

  

  “你会做艾介克吗?”我轻声问老人。艾塞提一声惊叹:“喂将,不好做。恰达克(困难)大得很。”“那哈密艾介克和刀郎艾介克一样吗?”他连忙摆手说:“不一样,哈密的艾介克以前可能是从刀郎传过来的。具体有什么区别我也说不清楚。”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珍藏着一件来自民间的哈密艾介克,关于这个艾介克,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

  196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学家简其华先生赴新疆采风,路经哈密,他深入到乡间了解艾介克的情况。在一个阿訇家里,他看到了艾介克,惊喜交加,他请求阿訇把这把艾介克卖给他。不料,阿訇坚决不卖,说这是家传之物。简其华先生告诉他,自己是研究民族音乐的,希望能了解新疆的民间乐器,更好地向全国介绍新疆民族音乐。听简其华先生这样说后,阿訇双手捧起艾介克,对简先生郑重地说:“那我愿意把这把艾介克奉送给你做研究,一分钱不要。”

  在《中国乐器图鉴》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图形:琴筒用薄铁板卷制而成,筒长19厘米,筒径12厘米,筒前口蒙以山羊皮为面,筒后端敞口。琴头、琴杆用一整块天山云杉(雪岭云杉)制作,上粗下细,呈方柱形,全长100厘米。琴头顶端雕刻成菱形、三角形等多面体圆球状,下有两层平台托衬。琴杆上方横置两个弦轴,黄杨木制,呈圆锥形,轴长28厘米,轴顶直径2.2厘米,上张两条钢丝主奏弦。在琴杆上方与琴筒平行和垂直的两个立面上,另设有八个“T”形弦钮,张以相应的钢丝共鸣弦。琴杆中部设有千斤钩,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琴弓用竹板条制杆,杆长58厘米,宽1.5厘米,两端系一束黑色马尾而成。此琴选料考究,木质轻松,纹理直匀,未涂漆饰,制作颇为细致,堪称精品。

  

  刀郎艾介克

  

  在莎车县,我终于听到了刀郎艾介克的声音。就在老城边,刚好是星期五赶巴扎的日子,忽然听到前面一阵一浪高过一浪的歌声、鼓声,细听,还有沙哑悠扬的琴声夹杂在其中。无论歌声、鼓声多高,它也盘旋在其间,声音苍凉,歌声、鼓声好似巨浪海啸,而它依旧从容淡定。“是艾介克!”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果然,在老城阿曼尼萨汗附近的一个拐弯处,几个维吾尔老人正边弹边大声地吟唱。其中有一个老人手中演奏的正是刀郎艾介克。

  刀郎艾介克和哈密艾介克稍有不同。刀郎艾介克是刀郎地区民间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全长100 厘米左右,琴杆为圆柱形,用椰木制作,共鸣箱呈半球形,多用枣木等硬质木料制成,正面以羊皮或驴皮包裹,为了增大弹奏音量,特设有钢丝共鸣弦,演奏时将琴底尾立在左腿上或将共鸣箱放置于两腿中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拉奏主弦,因它的声音独特,常和卡龙、刀郎热瓦甫和达卜等乐器一起合奏,也为《刀郎木卡姆》及民间歌舞伴奏。

  作为古老的胡琴活化石,艾介克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加以积极保护。在木卡姆响彻云天的歌声里,艾介克的传承也一定会伴随绿洲发出耀眼的光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3cd22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2.html

《木卡姆中的乐器皇后――艾介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