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9-01 18:13: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时练

一、选择题

土壤的形成受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1.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 B.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 B.母质和生物 C.气候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4.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条件下,化学、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5.我国南方平原地区由于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

A.水稻土 B.黑垆土 C.红黄壤 D.砖红壤

6.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7.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 B.生物残体分解快 C.有机质积累多 D.矿物养分流失快

8.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土壤冻结久,微生物分解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

C.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土壤的有机质多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9.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

pH

有机质含量

SiO2含量

Al2O3含量

CaO含量

4.1

12.4%

62.39%

16.02%

2.44%

6.9

8.8%

68.58%

2.06%

9.87%

8.8

1.29%

65.05%

3.63%

14.96%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

土壤有机碳浓度反映的是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输入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损失之间的平衡指标。读土壤有机碳浓度与海拔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下列关于土壤有机碳浓度随海拔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海拔越低,温度越高,微生物活动越强,有机碳浓度越低

B.海拔3800 m以下,有机物质迁移速度慢,易积累

C.海拔3800 m处,有机物质输入量最大、损失量最小

D.海拔7000 m处温度低,提供的有机质少,有机碳浓度极低

读右图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12.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D.东北地区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甲土壤属于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14.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比重黏粒小、砂粒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比重砂粒小、黏粒大

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据此完成下题。

15.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成土时间

16.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大量施用化肥增施熟石灰掺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图2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 B.

C. D.成土母质

18.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B.甲与

C.乙与D.丙与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9.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底土层 D.④为心土层

20.关于层的叙述正确的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下图示意热带雨林开辟为人工橡胶林后的生态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热带雨林林木生长旺盛,但土壤较贫瘠,其主要原因为

A.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

B.植物的吸收作用强烈

C.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D.淋溶作用带走的养分少

22.热带雨林开辟为人工橡胶林后

A.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B.洪涝灾害显著减少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二、非选择题

23.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土壤水分和____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土壤的空气来源于________,但其_______与大气明显不同,它不连续且湿度________。它存在于未被__________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__________的增减,土壤水分是__________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

3)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____________,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4)土壤中的有机质来源于有哪些?

24.下图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野外,一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

2)土壤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系统,是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环节。

3)土壤不仅是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的____________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时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1-5 CBCBA

6-10 CCBAD

11-15 BDBBA

16-20 BADDB

21-22 AC

非选择题:

23.

(1)矿物质 有机质

(2)空气 气候条件 大气 性质 大 水分 水分 大气降水

(3)岩石风化作用

(4)动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及部分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

24.

(1)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2)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开放 有机界 无机界

(3)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6fdfe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23.html

《019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