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9 16:29: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失误例谈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从这些年的考试和练习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    

       一、该保留的没保留        

       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例如: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成: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法令制度。      

      原句中的法度前面省略了动词,而译句中没有把它添补出来,造成了失误。所以,“法令制度”前应该添补上动词“符合”(合),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五、该调序的没调序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句式叫倒装句(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等),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调整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如: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成:(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推行淮北的政策在淮南,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介词结构“于淮南”放回到动词“推行”的前边,正确的翻译是:(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六、该译成古义的没译成古义        

      有些词语尽管古今都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班固《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同学们注意了,这里的虽然古今都用,但词义却缩小了,在古代汉语中它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所以,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七、该意译的没意译

在文言语句中,表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的词语,直译会造成语意不明确,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一般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    

译成:我进入关中,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也不敢占有。

“秋毫”本义是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这里是比喻,比喻细小的财物。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我进入关中,连细小的财物都不敢占有。

      八、不该增加的随意增加        

      一般说来,文言语句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随意增加一些内容。否则,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造成失误。

例如: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高考·重庆卷)     

      译成:王公火冒三丈,声色俱厉,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 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火冒三丈,声色俱厉在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这样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文言语句翻译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在翻译时,只要我们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努力避免以上失误,提高得分完全是有可能的。 

注重解题过程,提高翻译质量

——文言翻译六步法

针对学生文言翻译常见失误,我建议教给学生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按以下步骤操作。

一、读。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

句不离篇,文章是句子大的语言环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

此外,最好把考查的几道题也读一读,对了解文章内容会有帮助。

二、思。联系需译句子前后文,揣摩句意。

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一个句子大意都弄错了,译文就无得分可能了。

一段话中的句子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语意连缀起来的。语意制约着我们的言语行为,规定着你说了“因为”,就得说“所以”;前后有个“如果”,后面就应该有个“那么”。因此,我们应该着眼语意,从句与句的关系分析,推断词句的意义。

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信陵君窃符救赵》)

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独”应解释为“难道”,还是“唯独”?从句子的关系出发,“唯独”是要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的,前一句理解为“唯独”与上文不连贯,构成不了转折关系。理解为“难道”,就与前文的“纵”相呼应,构成语意的递进。后一句联系前文,“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可知译成“唯独”正好构成转折关系,上下也连贯。

又如:(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这一句单独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诸侯有在此的吗?或诸侯有活着的吗?观照上下文看,前文是:“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由此可知,触龙是由赵国推及诸侯进一步发问,他的问题是一个省略句,完整形式应当是:诸候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理解到这一步,大意才不会出错。

三、察。观察句子是否是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被动句、对称句,或其它固定结构。 提醒自己把这些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明确对译出来。

这里特别提醒的是对称句。因为根据对称句式对应位置的词语意思或相同,或相对,或相反的关系,可以更准确推断词语意思。这是判断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

例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勾践灭吴》)

翻译的难点在“水”字,“车”和“舟”相对,“水”和“旱”相对,“旱”是“天旱”,便可推想“水”是另一种自然灾害——“天涝”。

四、析。分别句子语法结构,看是否有倒装、省略、词性活用。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我们才明确什么地方要“增”,哪个词该“删”,哪些语序要“调”,哪些词活用要翻准确。

如:裴矩遂廷折,不肯面从。(2003语文高考全国卷)

“廷”和“面”的后面分别是“折”和“从”两个动词,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做主语的话,一般就是名词作状语。也就能把这两个字翻译为“当廷”、“当面”。

又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考察“见”、“问”、“答”等动词谓语,才会正确补出括号中的主语或宾语。

再如: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法判断可知“自信”是宾语前置,应是“信自”。而不能把它和现代汉语的“自信”混为一谈。

五、译。根据前面几步的分析准备,把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写出来。

六、检查修改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是否有词语漏泽;

2、语句是否完整、通顺;

3、语意是否和上下文连贯。

相信做好了以下六个环节,译出的句子在大意、句式、关键词等踩分点上就会减少许多失误。

那如何有效复习高考文言文

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三大阶段进行:

一、整体把握阶段

一)、明确要求和考点。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我们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1、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标准是:

1)词 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 裁: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例如四部书可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职高考仍是在文章内容的理解或翻译上涉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在脑海中是较为凌乱的,欠系统化。这时,应帮助学生依据考点牢固地树立起文言文知识树。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有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有兼词与双音词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等以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译涉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牢固地建立知识树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整体上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树立起知识树呢?

我认为,教师应依据知识树的走势,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下而上地帮助学生对各考点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是较为全面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地识记和理解。 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其它考点的学习、梳理与归纳也大致如此。

二、立足文本,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

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不能忽略了课本。一些考生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花费太大气力;有些老师在辅导中也只注重了针对考纲的系统的考点复习,而没有对课本予以充分重视。而在辅导高考的实践中和对高考试卷的解读中深刻认识到,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只有多读,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渐体悟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随着对文言文语言感受力的逐渐增强,那么你的文言文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中学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在考前,如对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读巩固,甚而成诵,再把文后注释温习几遍,加深记忆,对高考肯定会大有裨益!

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对于高考中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也就容易了。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均有上述特点。现以2006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略作分析。

第一题是这样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

C项中的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用作推辞、谢绝也是常用义项。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语境,可断定的意义应是谢绝而不是道歉B项中的,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常母是跟随人往见谭敬先,所以解为往见往见这个义项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曾学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高中课文《促织》也学过:成妻具资诣问D项中的常用意义是食物给吃、喂养等,根据上下文,应是杜环的妻子捧粥给常母吃,所以解为……。初中课文也有给吃、喂养之意的例子,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又如第二道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不难看出,用来作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齐桓晋文之事》《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句子。

由此可见,解答课外问题是离不开课内知识的。忽视课本的复习显然是不明智的。如果把课本的文言文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并注意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那么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就稳操胜券了。

那么,怎样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呢?其途径是,在复习课文时,应该把涉及到考点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第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理性知识结合起来。由于在上一阶段已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已在学生心中形成了知识树,如果每复习一篇课文都能把其中的知识要点放在知识树中对应的位置上去,并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不断地让知识树枝繁叶茂起来。

三、实战操练阶段

依据高考文言文的选材特点选好文言文短文进行实战操练。通过一定量的课外文段阅读和练习,巩固课内已学知识,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在高考备考中是尤其重要的。为此,我们应注意下面的两大方面:

第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特点方面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适当的处理,或加注释。字数在四五百左右。所选文段多是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以此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而古代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为了文言文阅读试题很理想的文段。它们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所以,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其它类型的散文的阅读训练。

因此,我们在选取用来练习的文言文段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第二、文段练习应注意的方面

一些老师在复习时为了贪多求快,在做材料练习时,只要求学生完成文章后的练习就行了,至于文章有没有起码是大致的读懂,文章中涉及的重要的知识点有没有掌握等则很少过问了。这种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我认为,在做材料练习时应让学生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巩固已学知识

教师应能就阅读材料依据考纲考点设计好有关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方面的练习。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对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加以理解、巩固,对词法、句法的理解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对翻译句子的方法掌握得更为纯熟;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带动学生去读懂全文,这不但为做文后的练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生扩大文言文阅读面进而更多地获取读文言文的语感提供了条件。

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识

仅仅掌握考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是不够的。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规定的实词与虚词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其它次常用的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另外,学生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仍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尊称谦称等等。要让学生在考场上较快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就应当让他们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在做材料练习时就更应注意到这一点。

3、注意掌握解题技巧

要让学生能在考场快速答题,拿高分,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外,还应能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因此,平时就应注意让他们体悟和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以掌握正确的文言应试阅读方法为例谈谈:

考试时,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这时,老师就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多加操练。我认为,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在这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

另外,在整个备考复习阶段应贯彻始终地切实落实好识记古代文学常识与背诵文言文重点篇目的工作。特别是背诵文言文篇目,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学生在默写方面拿好分,还能使学生形成较良好的文言语感而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拿好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069b0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7.html

《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