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8-09-13 19:10: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棚改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我部要让拆迁户了解掌握拆迁安置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要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徇私情,不给那些不法拆迁的被拆迁户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以维护大多数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此外,确保棚改工作做到合情、合法、合理。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棚改工作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棚改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由于过去的一年参加棚改工作,感到比前两年的生活充实一些。

  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整个工作推进的并不是很顺利,这些原因有棚户区居民的自身的条件原因,有公司的整个运作的原因,也有当地政府办事处和参与单位如私人水站等原因,在这期间有情与理的思考,权与威的思索,也有对国企运作模式的自我认识。不管是哪方面的思考,都随着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对一些矛盾问题的思索的逐步深入,对社会也开始有所感知,不再是一头雾水。

  尽管现在对一些事情感觉还是很乱,但是乱有其乱的原因,只不过还不知道这些原因都是那些。也许作为此时的我们个体,是不能够了解的那么全面,因为这乱绝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的原因,而是大的环境、大的背景的综合原因。如果适应那就继续适应下去,反之只有卷铺走人。

棚改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最近这两周做的工作就是棚改签协议、收档案。众所周知,棚户区改造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无可避免地会涉及拆迁、安置等诸多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矛盾纠纷,尤以房屋拆迁最为关键。对于一个刚工作不久的我来说,领导能够让我参与这样重要的项目,可以说是我莫大的荣幸。虽然我的工作不涉及到拆迁、不涉及到直接与百姓沟通,只是简单的档案整理,进度报表,但是整个过程我都有所了解,可以说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下面是我了解到与棚户区改造相关的知识:

  一、棚户区改造的意义

  1、棚户区改造可以有效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棚户区居民绝对大数都是低收入困难群体,经过棚户区改造,不仅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质量,而且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屋资产,特别是针对棚户区改造中部分低保户、特困户收入不高、经济条件差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救助,确保这部分人群能够有房住。从而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2、棚户区改造可以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区落后面貌。棚户区改造首先要解决的是脏乱差面貌和基层设施落后的现状,通过改造,统筹考虑了服务配套和基础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改造项目的实施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既节约了财政资金的投入,又可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变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使原来落后的城市面貌变为乡镇靓丽的风景。

  3、棚户区改造可以密切党与居民群众的感情,促进社会和谐。棚户区改造,使多数普通居民告别低矮破旧的房屋,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拉近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体会

  1、在思想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创新。棚户区改造涉及百户,矛盾多。任务重、困难大。我们要把执政为民视为最重,把自身困难看得最小,坚持有条件要干、没条件要创造条件也要干,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新思维,科学决策,破解土地、资金、拆迁等难题,用超常规思路运作,凭借敢于碰硬、善于攻坚的迎难而上精神,依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劲头,最大限度地节约政府资金。

  2、在思路上,要以居民利益为基础,普惠于民。棚户区改造是为居民谋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民心工程,必须把改善本地区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始终以造福居民群众为出发点,设身处地为居民群众着想,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民众所愿,房屋拆迁坚持依法办事,回迁安置竭力照顾居民群众,各个环节坚持公平公正,尽最大努力满足棚户区居民的所思、所需、所盼。特别是在想问题、做决策、定决策上,要始终从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民意、体恤民情、倾听民声,综合考虑现实需求、承受能力等各种因素,尽最大努力让利于民,才能赢得居民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3、在方法上,要以居民思想为突破,赢得民心。棚户区改造必须从做好居民思想工作上入手,要广泛宣传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征地拆迁法律法规,向居民说清说透政策,不断提高居民参与城市化推进的积极性和执行征地拆迁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自觉性,从而增强动力,减少阻力,形成合力。要通过正面宣传、政策引导和新旧对比,使得广大居民群众摒弃传统的居住观念,接受现代居住方式,消除对征地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同时,在居民拆迁后住房生活上要给予随访和回访,不定期关心关注拆迁居民的住房和生活情况。

  4、在举措上,要以公平合理为原则,保障有力。任何棚户区的拆迁改造在拆迁量、协议签订、安置补偿等问题上不能乱开口子,要做到一把尺子一量到底,所有方案、协议公开公布,要让拆迁户了解掌握拆迁安置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要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徇私情,不给那些不法拆迁的被拆迁户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以维护大多数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此外,确保棚改工作做到合情、合法、合理。(作者为辽宁省本溪县南甸镇东明社区书记助理)

棚改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我于XX2月调到双鸭山市工作,先后任市长、市委书记兼人大主任。双鸭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151万、辖8个县(),是一座缘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计划经济时期曾一度辉煌,为国家输送煤炭6亿多吨、粮食数百亿斤。但受“一煤独大”产业格局的影响,城市规划先天不足,基本上是煤炭挖到哪里,生活区和房子就建在哪里。时至今日,形成诸多棚户区,保障性住房欠账较多。按照党校学习要求,我仅就三入棚户区实地调研,一心一意抓棚改的一些实践谈点体会。

  第一次调研,了解到棚户区脏乱不堪的现状,增强了消除棚户区的历史责任感。现实告诉我,为政一方,只有高度重视群众的冷暖疾苦,才能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双鸭山工作,我首先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当我要到棚户区调研时,身边同志提醒我,棚户区状况极差,居民生活环境恶劣,搞棚改各方意见不一。虽然有思想准备,但真正看到双鸭山最大的一片棚户区(南市棚户区)时,破败的景象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可谓“三个没想到”。没想到棚户区的人口这么“多”。市区人口50多万,其中有万户、近20万人居住在解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末建设的14片棚户区里。我调研的南市棚户区就占地185万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土地158万平方米),房屋面积53万平方米,居民万户、万人,是全省面积最大、居民最多、动迁最难、任务最重的棚户区。没想到棚户区的环境这么“差”。房屋建筑多数超过50年,面积狭小、设施不全、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夏天灌水、冬天进风,基本都是危房、险房。公共基础设施极度匮乏,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用电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冬天到处是小雪山和小冰山,基本处于与市区隔绝的半封闭状态。消防隐患严重,一旦火灾,必将火烧连营,消防车进不去,只能“望火兴叹”。住户多是祖孙三代同居一房一厨一炕20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连夫妻生活都得“游击战”。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犯罪率、离婚率、辍学率全市最高。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双鸭山城五十年、市北(指市区)市南(指南市区)两重天,新兴大街富人住、南市好似解放前”。这片小区曾经是双鸭山的“发祥地”现在可真是变成了“贫民窟”。没想到棚户区的老百姓这么“穷”。常住居民绝大多数是当年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煤炭职工及其家属子女,绝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固定的收入来源,70%以上处于低保或低保边缘。70岁以上老人比例占到60%,且体弱多病者居多。全市8万多各类残疾人,生活在棚户区的高达万人,几乎每两个半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这里的小孩子还穿着补丁挨着补丁的衣服,大姑娘都盼着嫁到市中心区,小伙子住在这里找媳妇都困难,谁都不愿意把自家姑娘嫁到这里受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棚户区就像一个个“补丁”、一块块“牛皮癣”,与现实极不相符,严重制约了幸福双鸭山、和谐双鸭山建设进程,大家都有切肤之痛,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作为负责任的基层政府,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真正放在心上,把“民生财政”的重点投向他们,不能让棚户区成为双鸭山的“第三世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都表示,一定要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坚决啃下南市棚户区改造这快“硬骨头”。

  第二次调研,摸清了棚户区改造难的实情,采取了高强度的推进措施。事实教育我,为政一方,只有全心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南市棚户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又广泛听取了老干部意见,感到棚改虽然困难重重,但也有三笔大账可算:一是合党心、顺民意,是一笔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政治账”。二是扩内需、促发展,是一笔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账”。三是优环境、惠民生,是一笔造福百姓的“民心账”。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再次深入实地调研,专题听取情况汇报,进一步了解到,上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让百姓安居,曾多次试图对南市区进行改造,苦于各种原因纠结、矛盾交织、现实羁绊,使之改不起、改不动、改不好,以致这一为民造福的心愿一直搁浅,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一个“心病”,成为双鸭山的“历史之痛”。具体来说难以启动南市棚户区改造,主要来自“三方面压力”:一是资金压力。我市棚改资金总需求为亿元(其中配套公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亿元、住宅建设资金亿元。配套公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国家50%、省25%、市和龙煤集团各%的比例配套投入),住宅建设资金为地方自筹,加上公建及基础设施建设市级配套,我市需要自筹45亿元以上。这一巨大资金缺口,对于双鸭山这个欠发达、财力有限的城市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只能望而却步。二是稳定压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是近20万棚户区居民的热切期盼,棚户区的人大代表也曾多次提出改造议案。但棚户区房屋产权不明晰,私搭乱建极其严重,南市区万住户利益索求各异,众口难调,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众不满和大规模群体上访。三是为政压力。当我们决定启动南市区棚改的消息传开后,同事好心提醒我,刚到一个地方主政,先做些力所能及、易出政绩的事情,不要碰这个烫手的“山芋”。好友善意规劝我,南市区棚改难度太大、战线太长、运作太难、矛盾太集中,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千万不要自找麻烦、捅马蜂窝。亲属不客气地警告我,你干得好是分内工作、是应该的,一旦出现差错和问题老百姓不但不答应,还会骂“娘”,甚至影响政治前途、成为历史罪人。

  XX86日,正当我们处于决策的关键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亲自到双鸭山视察棚户区,克强同志调研后指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用极大的忍耐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创造了初步完备的工业体系和日益繁荣的城乡面貌,作为人民政府,我们应该予以回报,偿还这笔旧账,切实把棚户区改造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民主工程、阳光工程和德政工程,使低收入群众住房得改善、生活添信心、发展有奔头。”中央领导同志的视察,使我们头脑更清醒,思想更坚定,拉开了以改造南市棚户区为重点的矿区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序幕。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我们认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中央的棚改政策机遇不能错过,几届市委、市政府的“心病”不能不治,几代矿区百姓的住房梦不能不圆,绝不能怕稳定出问题就不干事,也不能因为个人得失而畏缩不前。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不管难度和压力多大,必须解答好南市区棚改这一民生“考题”。二是做好宣传动员。实施棚改上级有要求、百姓有期盼、干部有愿望,作为基层党委政府,不能回避矛盾,不能惧怕困难,也不能推卸责任。我们抽调精兵强将成立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专人负责答疑解惑;开辟新闻专栏,大力宣传国家棚户区改造大政方针和我市的具体政策措施;成立由机关干部、群众代表组成的工作队,深入到各家各户讲解政策、解答问题、化解矛盾,很快在全市形成了支持棚改、理解棚改、帮助棚改的氛围。三是破解资金难题。思路一变天地宽、方法一活资金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分担、社会资助,采取对上争取请一块、信贷政策贷一块、龙煤集团以工抵资投一块、招商开发引一块、经营城市增一块、出让腾空土地补一块、财政投入拿一块、群众筹资加一块、捆绑使用廉租房补助添一块“九个一块”的办法全力拓展筹资渠道,保证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四是迅速组织实施。我们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和南市棚户区改造动员大会,制定出台《棚改工作意见》、《棚改实施方案》和《搬迁安置细则》,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拆迁量、建设工程量和资金筹措量逐层分解下达到各责任主体。实行市区两级班子成员分片包保、一包五年、一包到底的包保责任制,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考评,强化跟踪问效,严格兑现奖罚,通过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保证棚改任务按时完成。

  第三次调研,找准了棚户区居民动迁难的症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置政策。事实警醒我,为政一方,只有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XX520日,南市区棚改进入动迁攻坚阶段,当时还有近3000户居民没有按时动迁,一些居民到棚改办集体上访,使动迁工作严重受阻,部门的同志告诉我“钉子户”太多、刁民太多、上访人太多。鉴于此,我第三次到棚户区调研。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这次调研所遇到的“三个特殊家庭”。第一个是棚户区里的“单身汉”。他叫李飞,孤寡一人,下肢残(假肢),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油毡纸屋顶土坏房,每月只有176元低保费。墙上四周贴满了女明星画像,我问他为什么贴这些,他直言不讳地说,娶不上媳妇,还不能让我看看美女呀。随行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地说,真是“望美()止渴”。锅台上有一些从饭店垃圾箱捡的牛、羊、猪骨头,他先把上面残肉刮下来吃,再把骨头晾干、砸碎、磨粉熬水喝。当我问他为什么不搬迁,他说住在这里不用交物业费、水电费,捡点烧柴、破烂可以维持生活,一旦上楼根本没法活。面对此情此景,我的眼圈红了。第二个是棚户区里的“黑户口”。他叫朱永庆,家里四口人,是绥化市的农村户口,在双鸭山生活了30多年。老伴长年心肺病卧床,儿子呆傻离异还带个孩子,靠本人打零工、捡垃圾勉强维持生活。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城市低保费,他说当年为了生计,才定居这里做井下工人。离家这么多年,在老家的耕地被别人承包走了,直补政策得不到,在这里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属于两不靠、两落空,如今家徒四壁,哪有钱搬家。第三个是棚户区里的“钉子户”。他叫李凤冰,家中有个呆傻孩子和一个患有心脏病的老伴,靠他捡煤渣度日。听说要动迁,他多次到棚改办上访,表示只要有一口气,谁也别想动他的房子。我问他想不想住新楼房,他说:“不是我不支持棚改,也不是我不响应政府号召。我做梦都想离开这个不是人住的地方,哪怕自己住不上,以后孩子能住上新楼死也瞑目。但现在要是上了楼,这一家人吃喝谁来保证。”看到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众,我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也使我弄清了这些居民执意不搬迁的真正原因:“单身汉”是活不起,“黑户口”是搬不起,“钉子户”是住不起。

  调研结束后,我专门召开会议,强调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让棚户区的居民真正搬得出、回得来、住得起。请有关部门对动迁户的经济收入来源、家庭生活现状和动迁住房面积等进行重新复核。依据核实结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动迁政策。提出了“以人为本、因户制宜、分类指导、落到人头”的新要求,采取了以奖促迁鼓励搬、党员干部带头搬、工商个体富裕户主动搬、一般困难户补助搬、特困户救助搬、无理钉子户依法搬的新办法,推动动迁工作深入开展。针对“特殊情况”,出台了困难户、特困户享受不完全产权房等照顾政策(公有产权部分,特困户免费居住)。低保户、建国前军转人员或省、部级劳模选择产权调换时,可减免房屋差价款3000元。家庭成员中有70周岁以上老人或持有二级以上残疾证明的,优先安置低楼层。相应调整水、电、供热、物价等补贴政策,确保困难群众住得起、住得好。针对“极度贫困户”,采取救助性搬迁政策,把国家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资金捆绑使用,转化为救助资金,使这一特殊群体不花一分钱也能搬得走、住得起。仅此一项,市政府共投入奖励、补助、救助资金4000多万元。针对“黑户口”,尤其是在原地享受不到国家“三农”直补政策,又在本市得不到低保的政策“盲点”,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三纳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中通盘考虑,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统一管理,纳入普惠性政策之中统筹安排)和“三送”(送饭碗、送温暖、送保障)等管理机制,分门别类地将排查到的398户流动人口及“黑户口”全部纳入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之中,使他们生活有了保障。

  通过不到三个月艰苦努力,南市区棚改动迁难题基本得到妥善解决,没有发生一起到省进京越级上访。动迁结束后,我们按照标准先进、设施配套、适宜人居的要求,对南市区进行重新规划,全面启动了土建工程,一栋栋新楼房正拔地而起。截至XX年末,我市四区共拆迁棚户区居民万户10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亿元。今年又自我加压,确定了必保开、竣工住宅各100万平方米,安置居民万户的双重目标,确保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棚改任务。如今的双鸭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原来棚户区破败景象一去不复返,一些改造后的新楼房传来了新的歌谣:“南市新区喜洋洋,扒了窝棚盖楼房;住上新房心里亮,乔迁新居感谢党。”通过棚户区改造,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且也锻造了队伍、增进了党性、改进了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XX年以来,双鸭山市在全省每年一度的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一直保持前列,先后获得第三届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和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等殊荣。

  当我写完这篇从政心得的时候,不禁想起了习近平校长在中央党校XX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习校长关于抓落实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受到了一次难得的求真务实再教育,使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落实中央大政方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一般性号召是不够的。推进我市棚户区改造的实践深刻地教育我们,为政一方,只有真正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跟党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坚如磐石。今后,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深入一线调研作为一种从政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把“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把这次中央党校的学习成果更好地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27146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2.html

《棚改工作个人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