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

发布时间:2010-06-25 07:3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具体来说,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育应用、生产管理、植物保护等),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

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农学和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资(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世界作物的生产概况:2004年,粮食作物中收获面积最大的依次是:小麦、水稻、玉米;但总产依次是:玉米、小麦、稻谷。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有六个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国作物的生产概况: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其次是小麦和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和玉米和小麦。我国的特点是: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作物生产的发展目标:1、生产率目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改善和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以及选用抗虫、抗病和抗各种不良环境的品种,从而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二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从单纯注重饮食能量安全转向能量安全和营养安全的结构。4、经济高效目标。

作物生产发展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高产高效技术(3)清洁生产技术。

作物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植物和耐寒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为28~30℃,最高温度为30~40℃,如水稻、玉米、高粱、甘薯、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一般春、夏季播种秋季收获。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28~30℃,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一般秋种翌年夏收或早春播种夏季收获。

2)、按作物对光照周期反应特性分类,按对光照周期反应特性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是指在日照长度必须大于某一时值(临界日长)或者暗期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短日照作物是指日志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或者暗期超过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如水稻、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等。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只要其他条件适应,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称为中日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75h 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结实。

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植物、C4植物和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C3作物光和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3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酸,其光和作用的CO2补偿点高,在强光的光呼吸,如水稻、麦类、大豆、棉花等。C4作物光和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4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其光和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光呼吸作用也低,在强光高温下光和作用能力比C3作物高,如玉米、高粱、甘蔗等。CAM作物,除凤梨科外,仅有龙舌兰麻、菠萝麻等少数纤维作物,但在花卉中却很多。

苎麻、亚麻、大麻、黄麻、红麻和茼麻,称为六大麻。

1.农学(广义):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农学(狭义):指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农业: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部门。

4.我国作物发展面临的问题? 如何解决?

答,()人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

1. 我国耕地逐年减少,开发难度大

2. 人口压力最突出的问题是造成粮食需求危机

()农业经营规模小,设备差,农业经济落后

()农村经济地区差异大

()资源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

解决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1. 提高复种指数. 2. 提高作物单产

()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1.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2. 开发新的食物源.3. 立足自给,适当进口.

()发展可持续农业1. 自然生态观与人工生态观. 2.持续农业.3. 国外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 4. 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1)耕地用养结合(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善资源与环境(3)增加必要的物质、资金与能量的投入(4)保护耕地和水资源

第二章

1.植物的分类:(一)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 耐寒作物2. 喜温作物3. 热带作物

()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1. 短日照作物2. 长日照作物3. 中间型作物(中日照作物) 4. 定日照作物

() 按作物对光强的适应性1. 喜光作物2. 喜阴作物3. 耐阴作物

() 按作物对CO2的同化特点.1.C3作物.2.C4作物.3.CAM(景天酸代谢途径作物)

2. 三种重要粮食作物:1. 禾谷类作物2. 豆类作物3. 薯芋类作物

3.生命周期或称作物的生活史,是指作物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到个体死亡为止的整个过程.

4.生育期生产实践中,将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收获的整个过程称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期.

5.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的量变过程,即作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在数量、体积和重量上的不可逆的增加。

发育(转变)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分枝(分蘖)的生长

7.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8.作物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划分常以花芽分化幼穗分化为标志.

9.分化这种由同一受精卵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机能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的过程.

10.作物的繁殖方式1. 有性繁殖指用种子或果实繁殖后代的方式

2.无性繁殖:是指利用作物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繁殖新个体的方式。无性繁殖的后代,其遗传物质与母体完全相同,有利于保持优良品种的特性。

11.无性繁殖分为(一般的无性繁殖方式)和(植物组织培养)

12.种苗:无性繁殖方式的材料。包括:根、茎类作物繁殖,压条扦插.

13.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组织或细胞,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再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有效物质.

14.愈伤组织是指植物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无一定结构的组织团块,在适宜的条件下,愈伤组织可再分化,形成芽、根,再生成植株。

15. 种子萌发过程的3个阶段

①吸胀。是指种子吸收水分达到饱和,贮存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通过酶的活动,分别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物质的过程。

②萌动。是指胚的生长过程。胚的生长最早是胚根,当胚根生长突破种皮时,萌动过程结束。

③发芽。在这一阶段,胚继续生长,直到幼芽或子叶露出。

16.水分、温度和氧气是种子发芽的三个基本条件。

17.根据根的形态和特性分为须根系和直根系两种类型。

18.直根系:是指由一条发达的主根(可明显分出)和各级侧根构成的根系。如双子叶作物的根系。

19.须根系:是指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种子根和茎的基部生出的节根(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如禾谷类作物的根系。

20.根系的功能(1)固定功能(2)输导功能(3)贮藏功能(4)合成功能(5)吸收功能

21.双子叶作物的根系

双子叶作物的根属直根系。如豆类作物、麻类作物、棉花等作物的根系。由主根和多级侧根构成。

直根系的特点是,主根和侧根都有加粗生长的形成层,因而在生长过程中能不断加粗,有些作物的主根进行剧烈的次生加粗生长而使侧根变得很小,如胡萝卜、甘薯等。

单子叶作物的根系

单子叶作物根系为须根系,由种子根(胚根)和节根组成。如禾谷类作物的根系。

种子根在作物幼苗期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在生育中期甚至到成熟期,仍有吸收作用。

节根是根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是从基部茎节上长出的不定根,数目不等。次生根发生的顺序由下位节移向上位节。由地表节位长出的根称支持根或气生根。

22.双子作物同禾本科作物茎的异同

相同的地方是两者均为茎节上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萌发而成。

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分蘖是地下茎节上的腋芽萌发而成(禾本科特有);分枝是作物地上部茎节上的腋芽萌发而成。分蘖有自己的根系,可脱离每株长成新的植株;分枝则没有自己的根系,脱离植株后就会死亡。

23.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叶面积指数反映了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

24.最适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净同化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

25.

26.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作物从播种至收获所经历的时间

27.作物的生育时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个时期。

28.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干物质量。

29.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30.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是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值。

31.作物的品质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即目标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粮食作物的品质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经济作物的品质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

第三章

1.培育品种改良的途径和方法: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利用。(以下是详细的)

a.引种 广义的引种指把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狭义的引种是指生产性引种,即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种。

b.选择育种 指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或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包括大田选株(穗)、株(穗)行试验和产量比较3个环节。

c.杂交育种 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d.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e. 杂种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指2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各方面比其双亲都表现优越的现象。为了利用这种优势,人们制定了各种选育、制种的程序和方法.

f.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 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植物的原生质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离体培养,并控制其生长发育的一门技术。

2.良种繁育的程序:按原原种、原种和良种3级程序进行。原原种。是指育种专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其纯度为100%。它是繁育推广良种的基础种子。
原种。是指用原原种繁殖的13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其纯度在99.9%以上。
良种。常说的良种有两层含义:一是优良品种;二是优良种子,即优良品种的优良种子。具体地说是指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种子,其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四项指标均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3. .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 (1)是提高繁殖系数, (2)是加代繁殖。

第四章

1.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主次作用效应:即诸因子中的主导因子和副因子。

互换作用效应:即多因子中各因子的作用效应的累加现象。

阶段作用效应:即不同生育阶段对同一生态组分的不同反映和同一生育阶段对不同生态季节的不同反应。

直接效应:如光、温、水、气、土壤直接参与作物

代谢活动。

间接效应:如纬度、海拔等通过影响光源、温度进 而影响作物代谢活动。

2.生态因子

气候因子,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和形态变异,决定作物的地理分布。

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和形态变异,决定作物的地理分布。

气候因子与其它生态因子密切相关,例如:随地理经、纬度和海拔而变化;随植被类型和人为变化而变化

土壤因子

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结构及活动现象。

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决定作物的地理分布。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3. 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生存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实际生态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

4. 生态型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不同基因型类群。

5. 生活型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适应于相近环境条件的作物类群。

6.作物经济产量=〔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消耗〕×分配利用

7. 光周期现象为作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

8类型:短日照 长日照 日中性

9.引种注意的问题:a.同纬度内引种容易成功、不同纬度 间引种趋向不易成功。b控制花期

c.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0.温度三基点; 最适温度作物生长发育最快要求的温度

最低温度: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起点温度(低限)

最高温度:作物生长发育所能承受的高限温度

11.作物积温:作物一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所要求的热量总量(一般以逐日平均温度之和计)。

积温一般以生物学零度(三基点最低温度)为起点温度。

12.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13.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

14.积温的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a界定区域性热量资源,规划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b确定区域性某个作物的生育进程

15.寒害:亦称冷害,零度以上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16.冻害零度以下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17.春化作用:经过低温诱导促使作物开花的作用。

18. 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19. 作物对水分逆境的防御a选用抗旱性强或涝的作物与品种

b应用合理的耕作及培肥技术,改良土壤通透性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及渗水能力

c配套科学的沟畦排灌体系,维持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地下水d位和地面排水速率

e实行节水栽培技术,增强抗旱锻炼

f 应用抗旱试剂,增强作物抗旱性。

20.提高二氧化碳的途径:a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分条件,加速空气CO2与群体度的交换速率。

b土壤增施有机肥料或碳酸氢铵,土壤CO2释放量以提高冠层内CO2浓度

21. 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临界期

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很大、施肥增产效率最好的时期为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23.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土壤能经常不断地、适量地给作物提供调节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是土壤中各种有机物质的总称.

25.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a 增施有机肥料

b种植绿肥

c作物秸秆还田

d合理轮作,用地与养地结合

第五章

1.种植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与种植方式。

2.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耕地复种指数()=

全年收获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4.间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5.混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

6.套种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7.单作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

8. 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a .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 光能利用率;

b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

c. 利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d. 充分发挥水分、养分的平衡作用,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

e .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9.连作: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

10.轮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方式。

11.复种轮作:在多熟制条件下,轮作是由不同复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

12.轮作的增产原因

1. 提高土壤肥力

2. 合理利用土壤养料

3. 防除病害杂草

4. 有利调节肥料的余缺

13.连作的危害: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4.复种技术

l. 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

2. 采用套作

3. 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

4. 缩短农耗期

5. 推广新技术(少耕免耕、地膜覆盖、再生栽培等)

15.少耕免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犁、耙、镇压器、锄和中耕机等一整套土壤耕作机械。

16.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17.免耕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8.土壤耕作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19.播前种子处理1.种子清选

2.种子处理(1 晒种2)消毒3 浸种催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6df84ae45c3b3567ec8b07.html

《农学概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