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 重回改革开放之路 演讲实录

发布时间:2012-03-27 22:33: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1(第三届)大连-中国经济论坛2011529日在大连召开。

  以下为演讲实录:

  许小年: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能够到这里来和大家对于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做一个交流。快要吃饭了,我快一点讲。我讲的题目是重回改革开放之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促使中央银行收紧银根,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遭遇了融资的困难,因此破产,我们似乎回到典型的宏观经济政策两难的困境当中,不紧缩银根通胀抬头,渡过了最困难的2009年和最为复杂的2010年之后,我们进入了最为纠结的2011年。

  当前的通货膨胀毫无疑问是过去两年间货币超发的结果,GDP增长仅为9.3%,两者相差19个百分点,换言之用一句不是十分严格的话来讲,货币超发接近20%2010年,广义货币又增加了20%,而GDP增长仅仅是10.3%,两者相差一半,如此多超发的货币,迟早要体现在价格上,不是商品价格就是资产价格,或者两者同时上涨。所以通胀偏激异常,不过是混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托辞。为了避免出现恶性通胀,我们应该下决心,继续紧缩银根,更多的使用利率、汇率等价格手段,辅之以存款准备金的手段,将超发的货币收回来,毕竟超发货币带来的繁荣是暂时的,与其坐等滞胀的到来,不如抑制通胀于初发之时。在传统的分析框架中,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就像熊掌和鱼不可兼得。若想控制通胀,必须牺牲增长。实际上,两权之际是存在的,但是这个两权之际并不存在于凯斯经济学框架之内,我们关注的重点从传播的需求分析转向供给,从投资消费,出口需求,专项供给出于短缺状态的部门,在供给仍然短缺的这些部门,我们可以找到投资和就业的机会,凡是价格高涨,必然是供不应求,以金融业为例,眼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说明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严重不足,这不是因为或者说主要不是因为银根紧缩了和资金缺乏,而是中间渠道不畅通,如果我们说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收缩而造成的,我们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国有企业没有资金问题或者说资本上没有资金问题。为什么各地的生产活动水平仍然是比较高,以至于纷纷拉闸限电,为什么木材、中药材等商品的炒作依旧火爆,说明资金并不匮乏,而是渠道不畅通,如果将资金引向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答案不是放松银根,而是放松管制,让更多的民营的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发挥金融的中介作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活跃地方经济,创新。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我们不差钱,差的是机构和渠道,差的是金融开放。供不应求的另外一个行业,是房地产,房价就是供需失衡的反应,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决定当期房价的不是当期的供给和需求而是逾期的供给和需求。

  18亿的红线已经在社会上建立了牢牢的土地稀缺,从而房地产稀缺的预期,大大的增加了房地产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当期的开发规模,随着销售量的萎缩而减少,这样的趋势一定会引起未来供应量的下降,调控政策,强化而不是削弱了供应短缺的预期,增加而不是减少了房价上涨的压力。就是因为在供给这一方,影响预期的两大因素,第一大因素是18亿的红线,土地的供应将来会越来越少,房地产会越来越稀缺。第二大影响未来供应预期的是目前的调控政策,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当期的开发量和投资量,减少了未来的供应。所以,政策的效果和政策的复苏正好相反,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房价上涨在中期和长期的压力。有些人现在把希望寄托在保障房上,保障房能否抑制房价的上涨,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以大跃进的方式上马,保障房本身就问题重重,这些问题最近在媒体上都逐渐的有更多的人在讨论,保障房的问题在哪里?盖房的土地在什么地方?资金在什么地方?保障房所需要的交通、商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谁负责提供?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建筑施工能力?今年要上1000多万套,连建筑施工能力都是问题,怎样保证工程质量?保障房建成之后如何分配?分配以后市民是否愿意去住?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没有研究解决,只是简单用行政手段把指标强压给政府,结果是可预期的,就是弄虚作假和骚扰民众。在另外一些地方,政府预收30年房租以筹集资金。

  退一步讲,即使保障房能够顺利建成,而商品房市场的压力不会因此而减轻,正好相反。正是因为保障房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因为18亿亩红线的硬性制约,用于保障房多了,用于商品房必然减少。保障房计划,使人们的预期,关于未来商品房供应缺口的预期进一步增加。这些的预期推动商品房当期价格的上涨。

  除了土地,对市场预期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是货币政策,因为加息步伐落后于通货膨胀,真实利率长期是负的,真实利率是负的,老百姓的通胀预期就抬头,既然有通胀预期就要购买实物资产,所以实物资产需求持续抬头,房产、黄金(1536.50,13.70,0.90%)等等这样的实物资产,在晚买不如早买的心里驱使下,在市场上已经看到假证明、假离婚,严厉的行政手段,无法压制坚挺的刚性需求,房价并未出现明显的回落。如果政府下决心将房地产调控进行到底,是否能够改变市场预期,我一直在强调预期,对未来供给和欲求的预期是决定当期房价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的政策如果不能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那今天就不能收到想象中的效果。如果政府下决心要把房地产调控进行到底,能不能改变预期?也许,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政府能不能把调控进行到底,这个本身成了问题。过去几次都因投鼠忌器而放弃,一旦政策松动,价格立即报复性反弹,我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和前几次不同的是,在控制通胀的总体方向下,政府现在似乎愿意牺牲这两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的GDP以换得房价的下降,但是这次必须顾忌的也和前几次不一样了,地方财政有可能成为新的撤走因素。房价的症结在于地方财政,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看到过不同的估计,大约40%—60%为地价和各种费税,也就是房价中有一半是地方的财政收入,不解决地方的财政问题,房价就是打不开的死结,我们就从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到对于财税体制的分析,有人认为1994年的财权改革之后,地方不得不另计财源,由此产生了土地财政,这样的分析看上去有道理,但实际并不准确,地方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支出增长过快,而不是收入落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实行拉动内需的政策,各地无不大干、快上,地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猛增,地方政府只好用土地抵押贷款补贴财政收入,我们需要注意一般说到土地财政的时候,我们以为是卖地收入,实际土地财政中有非常大的一块是用土地作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地价不仅影响卖地收入,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地方政府卖地融资的规模,用土地抵押向银行获得贷款。官方数字表明,截止去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8000多个,我们国家2000个县,平均每个县有4个,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融资平台上的贷款余额8万多亿,8万多亿什么概念?相当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年的财政预算总收入。房地产调控令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现在地方财政相当紧张,如果将调控进行到底,资金链条首先断裂的可能是地方政府,而不是开发商。到那个时候怎么办?我们还要把调控进行到底吗?如果沿着这样的行政干预思路走下去,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和金融业一样,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仍然要靠改革与开放,而不是行政管制、行政干预,仍然要靠改革与开放,具体而言,开放土地的一级市场,彻底改变市场上关于土地和房屋越来越稀缺的预期。那你要开放土地一级市场,就要接触18亿的红线,土地的市场配置将消除土地财政,为了平衡地方预算,要相应进行财税体制的改革,必须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地方政府的财务问题不解决,就会抓住土地不放,抓住土地不放房价就下不去,我们30年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到今天,积累了一系列体制问题,今天看来已经绕不过去了,已经等不下去了,再等以后解决成本会更高。在土地财政取消之后,地方的财政预算如何去平衡?改革的重点不在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划分,你怎么划分?每年就是这些税收,不是中央政府就是地方政府划。()公众对财政税收的监督,过去地方财政出现问题是因为政府的越界,政府职能的扩张,政府开支的膨胀,这个财税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弱化政府的经济功能和弱化政府的投资功能,裁减冗员,削减政府消费,将有限的税收收入集中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上,包括保障房建设。换句话说,财税改革重在节流而不是开源。按照现在的趋势,政府开支继续扩张下去,开多少源也不够用。各地看看地铁,每到一个城市上课,下了飞机,交通都是一塌糊涂,几条地铁同时开工,乌烟瘴气,到处是工程施工的车辆和施工的机械,照这个速度膨胀下去,怎么开财源也不够,而且如果要节流要必须强化纳税人的监督和制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自我约束是靠不住的,必须依靠别人来约束。这个约束就是纳税人、民众的监督和制约,否则还会膨胀下去。

  在金融和地产两个行业中,我都想指出,遵循传统的凯恩斯主席的政策的思路,甚至计划经济行政管制的思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要从宏观政策和行政干预专项改革开放,改革财税体制,开放垄断和被管制的行业,开放市场,以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和新的就业机会,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并非沉寂,我们只是一个中度发达的国家,是当前僵化的体制使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是宏观政策使我们进入了要不放银根增长下降的困境,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就能打破僵化的体制,充分的发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迎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期,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666e6c25c52cc58bd6be24.html

《许小年 重回改革开放之路 演讲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