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0-05-08 06:42: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库

一、选择题 每题2分 共6道题、12分

1、意识是 ABC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的属性 C、物质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B

A、通过实践认识世界 B、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BCD

A、互相联结 B、互相依存 C、互相渗透 D、互相贯通

斗争性是指 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

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B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无所不在

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无时不有

5、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表现有 ABC

A、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C、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6、实践的基本特点有 ABC

A、客观实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 AB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8、真理的基本属性有 AB

A、绝对性 B、相对性

9、以下哪些是社会存在的范畴 ABC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ABC

A、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B、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

C、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的关系问题

11、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ABC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更替

12、以下哪些属于意识形态 ABCDEF

A、政治思想 B、法律思想 C、道德 D、艺术 E、宗教 F、哲学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体现在 ABC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4、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A、坚信人民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 B、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

15、党的群众路线是指 ABCD

A、一切相信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16、商品使用价值是 ABC

A、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B、它为商品的自然物体本身所具有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7、商品价值是 ABCD

A、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

B、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价值的本质

D、二因素之一 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1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包括 ABC

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C、商品交换根据价值对等的原则 实行等价交换。

19、价值规律的作用 ABC

A、调节作用 B、促进作用 C、分化作用。

20、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 促进资本集中有两个强大有力的杠杆 AB

A、竞争 B、信用

21、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 AB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22、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ABCDE

A、促进资本积聚的必然性 B、促进资本集中的必然性

C、促使资本有机购成提高的必然性 D、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必然性

E、造成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必然性

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 ABC

A、国家垄断资本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国私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24、二战以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三个新特点是指 ABC

A、经常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25、以下哪些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理论 ABCDE P68

A、科学发展观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建设创新型国家 E、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F、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G、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26、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着力 ABCD P69

A、把握发展规律 B、创新发展理念 C、转变发展方式 D、破解发展难题

2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B P70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BC P64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29、创新包括 ABCD P74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30、小康社会将是我国社会 ABCDEF 的发展阶段。P79

A、经济更加发展 B、民主更加健全 C、科教更加进步

D、文化更加繁荣 E、社会更加和谐 F、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 ABCDE 。P101-105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民族区域自治 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2、人民民主专政是 ABC

A、我国的国体 B、无产阶级专政 C、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33、人民代表大会是 ABC

A、权力机关 B、立法机关 C、代议民主机关

3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AB

A、我国的政体 B、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5、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是 AB P104

A、一党领导 B、多党合作

3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 ABC

A、政治协商 B、相互监督中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 C、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37、我国目前规范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有 AB

A、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B、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ABCDEF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充满活力 E、安定有序

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 AB

A、共同建设 B、共同享有

40、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条主线、五大建设其中“一条主线”是指把 AB 作为主线。

A、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B、党的先进性建设

41、党的五大建设包括 ABCDE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制度建设 E、反腐倡廉建设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 共4道题、40分

1、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P8-9

答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 它包括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以及情感、意志

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意识的起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 意识是物质的

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 二是通过实

践改造世界 即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P8

答 之所以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是因为生产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

了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劳动是猿进化成人的决定因素 二是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从生产劳动中 并与生产劳动一起产生和发展的 三是生产劳动促进意识内容日益丰富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3、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什么样的片面观点。 P9

答 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是形而

上学的机械论它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另一种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方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说成是脱离物质、决定物质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强调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如何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P14

答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规律也叫对立统一规律。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逻辑错误。

5、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P14

答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辨证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有共同的基础相互为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的转化总是互相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一性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有区别的。

6、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P14

答 内因是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也称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也称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第二位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内部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加速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的改变着事物发展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的作用。

7、简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P14-16

答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无所不在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一是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特殊性。二是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三是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P16

答 第一 它们互相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没有脱离个别的一般 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第二 它们互相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同类矛盾的共同本质 并非把矛盾的特殊性包括无遗 个别不能完全进入一般之中。第三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外的场合和时间可变为特殊性 反之亦然。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P16

答 第一 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世界运动、发展的内在的源泉和动力。第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整个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 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10、怎样理解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P18

答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认识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特别是认识的高级形态——科学理论 对实践有巨大的作用。首先 没有认识的指导 实践无法进行 其次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增强 它为实践提供预见和预测 再次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科学理论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进程 用它来指导实践 能合乎规律的改造世界 促进事物的发展。科学理论的指导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所以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1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18

答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主观认识或客观事物本身都不可能为这种统一提供证明 唯有实践能够沟通二者 把主观内容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因此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简释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P21

答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一个真理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是作为系统和过程而存在的 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定层次、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13、怎样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21

答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既有绝对性的一面 又有相对性的一面。因为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即使一时不能证实或推翻 迟早都会由实践来检验并得出正确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 但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水平未必都能对当时已经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做出判断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

14、简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 P21-22

答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 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5、简释生产方式及其为什么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P22

答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内部的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因为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其作用表现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变革与更替。

16、简述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P22

答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 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层次来看可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 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17、简释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成及其二者关系。 P22

答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具体直接的反映 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 从社会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思想体系 是一种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同社会心理属于高低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意识素材 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心理起指导作用。

18、如何认识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P23

答 从本质上讲 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 反映着经济基础的内容、性质和发展要求 是社会经济关系在人们观念上的深刻表现。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或对立 实质上是它们各自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之间的差别和对立的反映。

19、简述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P23

答 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是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纵向 意识形态与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变化不完全同步 前者往往落后于后者 横向 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 三是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提供必要的思想条件 具有指导、动员、批判、教育和规范的作用 它为团结本阶级成员提供强势精神凝聚力 。

20、简述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P28

答 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是 坚信人们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1、简述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意义P32

答 ●概念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 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所谓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殊具体形式的劳动。所谓抽象劳动是指抽掉或撇开特殊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表明怎样劳动和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劳动量的大小和劳动时间的长短问题。

●作用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 生产性质不同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 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 形成性质相同的商品的价值。

●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是它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二是它是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钥匙 是建立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三是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2、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和作用 及贯彻价值规律的条件 P35

答 ●涵义与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是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三是商品交换根据价值对等的原则 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 价值规律在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 主要发挥调节作用、促进作用和分化作用。

●贯彻 市场竞争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通过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 实现价值规律的如下要求 同行业各企业生产的商品 不论其个别劳动时间多少 通过竞争 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 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实现价值规律的如下要求 在竞争中 人、财、物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流动 使每个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 由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决定。

23、马克思把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理论依据和目的 P37

答 ●依据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谓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目的 表明剩余价值并不是由投入生产的全部资本带来的 而是其中的可变资本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而创造出来的。

24、简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P37

答 ●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看 无产阶级出卖劳动力 只有被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购买之后 劳动力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二者这种特殊结合方式 形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基本特点。

●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看 劳动者作为雇佣工人在资本家或其代理人的支配或监督下劳动 劳动隶属于资本。

●从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的关系看 劳动成果由资本家占有 劳动者仅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

25、简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不同点和共同点。P38

答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雇佣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又叫额外剩余价值 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差距因为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熟练劳动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多 。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的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抢先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 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二者的相同点表现为 来源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和创造。两者都以在一定范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26、简述利润和剩余价值关系。P46

答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资本家却将其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这样 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了。也就是说 利润和剩余价值都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部分 把它看作是可变资本带来的 就叫剩余价值把它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 就叫利润。可见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实质。

2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P39

答 ●区别 内涵 资本积聚是通过个别资本积累实现的 它不仅能增大个别资本量 而且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 资本集中则只是现有资本的重新分配 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和。 实现的手段方式 资本积聚是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增大资本总量的速度较慢 资本集中是既存资本的重新分配 与社会财富增长无关。 实质 资本积聚直接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而资本集中直接反映的是资本家之间吞并和联合的关系。

●联系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相互促进。资本积聚使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改进 从而增强竞争力量 为资本集中创造条件 资本集中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采取新的科学技术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加速资本积聚。

28、简释资本的有机构成。P40

答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 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资本价值构成 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

29、为什么资本积累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P40

答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 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不论在新追加的资本中 还是在原资本的更新中 都会使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可变资本的比重降低 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使雇佣工人失业陷于贫困境地。

30、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规律。P43

答 一是 IV+m=ⅡC 只有第I部类为第Ⅱ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 与第Ⅱ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稳和第Ⅱ部类为第I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 与第I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 才能保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二是 IC+V+m=IC+ⅡC只有第I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 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稳 才能„„

三是 ⅡC+V+m=IV+m+ⅡV+m)(只有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消费资料保持平稳 才能……

3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P44-45

答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或物质)条件是:I(V+m)>ⅡC(即有多余的产生资料)。具体的实现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平衡公式

一是 I(V+△V+m/x)= Ⅱ(C+△C)

二是 I(C+V+m)= (I C+ⅡC)+ (I△C+Ⅱ△C)

三是 Ⅱ(C+V+m)= (I V+ⅡV)+ (I△V+Ⅱ△V)+( I m/x+Ⅱm/x)

只有上述 三个平衡公式得以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实现。其实现的途径有二:一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粗放型), 二是内含扩大再生产(集约型)

32、为什么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而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P47

答 ●利润率向平均利润率转化的过程,既是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也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就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 = 商品成本 + 平均利润 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了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以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售,并没有否认价值规律,因为:一是从各个生产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二是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值总额相等;三是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3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52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介入、调控和干预大加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六个方面:

●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要。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巨大进步。

●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从而为国民经济较为顺利地发展提供了条件。

●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必要的宏观调节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较为平稳和迅速的发展。

●调整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侵略的方式 既保持了剥削 又避免了引起激烈的反抗和冲突。

●协调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4、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为向更高级的社会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 P53

答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生产的发展进一步社会化、国际化。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及经济全球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垄断使经济管理日益社会化 为进行真正的全面的社会化管理作好了形式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垄断使资本本身也进一步社会化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生产、管理和资本的高度社会化 在各方面为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并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和进行分配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

35、无产阶级经济地位和阶级特点 五个方面 。P43

答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因为它是同大机器工业相联系的阶级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 一无所有 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最大公无私和最富有革命的彻底精神。

●无产阶级是最有组织性和团结性的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同大机器生产相联系 使他们养成了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 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的优良品质。

●无产阶级是其他劳动阶级的唯一的天然代表 能够率领、团结其他劳动阶级同资产阶级作斗争 担当一切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领袖。

●无产阶级的范围 不仅包括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 还包括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这就为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准备了知识和人才方面的条件。

36、简述无产阶级运动的特点 四个方面 。P58

答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 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 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 无产阶级则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 他们必须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 摧毁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无产阶级运动就其形式来说 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 就其内容来说仍然是国际性质的。

●无产阶级运动具有长期的性质。因为无产阶级必须经过一系列将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才能完成自己伟大的历史使命。

37、简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 六个方面 P60

答 战时共产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 ●实行余粮征集制。国家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之外的所有粮食 以保证对城市居民和军队的供应。●实行工业国有化。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限制市场私人贸易 实行商业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食品与商品实行计划配给。●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38、简析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路.

答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有 第一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第二 将部分国有化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经营 实行租赁制和租借制。第三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第四 大力发展商业 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第五 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 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过程 第二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第三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利用和发展商品交换 第四 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39、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P69

答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发、各个方面相协调。

4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

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40、简述怎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P69 70

答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

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1、简述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P70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2、怎样理解“与时俱进”所要求的“体现时代性”

答“体现时代性” 就是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 一定要看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国情 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43、怎样理解“与时俱进”所要求的“把握规律性”

答 “把握规律性” 就是要坚持科学态度 大胆进行探索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国情 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44、怎样理解“与时俱进”所要求的“富于创造性”

答 “富于创造性” 就是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 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 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 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前进。

45、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 我们要做到哪两个“坚定不移、产有含糊”

答 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一点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二是必须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

46、简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 三个着眼于”。

答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47、简述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

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级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级 而“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中具有一系列“新质”的特定发展阶级。它是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富裕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阶级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中的一个比较高级的阶级。这就是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

48、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答 十七大报告指出 到2020年 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

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49、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答 一方面 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 体现了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 因此 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 人民民主专政又科学地反映了我国的国情实际。所以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50、如何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

答 1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2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3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代议民主机关

51、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优点。

答 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广泛地体现了我国国家政权的民主性质。 二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能够有效地保证人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有利于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 又有利于充分调动地方、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

52、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答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 就是允许业已产生的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存在下去 允许民主党派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自己的成员 扩大自己的组织 保护它们的合法活动 “互相监督” 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监督各民主党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遵守宪法法律的同时 也愿意接受各民主党派对自己的监督 “肝胆相照” 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交往应坦诚相见 不隐瞒各自的观点。“荣辱与共” 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双方之间是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关系。

53、怎样理解我国政党制度中的“一党领导”

答 我国政党制度中的“一党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多党合作中 中国共产党是多党合作的唯一领导核心 二是在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关人民政协 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 协商国家大政方针 必须在中共领导下进行 三是对国家政权而言 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

54、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体现在这种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 也不是两党制或多党制 而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55、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特点。

答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 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的统一领导下 在各少数民族豫剧的地区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自主管理本民族 本地方的内部事务。它的特点包括 一是国家集中统一与民族自治相结合 二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 三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

56、简述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答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以下主要特点和优势

1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2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 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

3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促进

4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

57、简述邓小平强调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的观点。

答 邓小平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 一是指要形成一个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系二是指这个制度的体系必须是真正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亿万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即民主的 三是指这个制度的体系必须具有权威性 四是指各项制度要努力实现“定型化” 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邓小平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主要是因为

第一 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第二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第三 根据中国的情况 要从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角度去考虑制度建设。

58、简述邓小平强调的“必须使民主法律化”的观点。

答 邓小平提出民主法律化 强调为了保障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将民主与法制两手并举 并确定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坚定不移的方针 二是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三是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针 四是强调加强法制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要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

59、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答 因为任何法律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社会主义法律也是如此。只有当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后 才能通过立法程序将自己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上知为国家意志即宪法和法律。因此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 就不可能有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 也就无从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所以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6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的体现和保障

答 因为社会主义法制既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愿望 又是对人民已经争取的民主权利的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确认了广大人民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事实 确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并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程序、具体制度和方法。社会主义法制不通过制裁各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行为 来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以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真正实现。所以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61、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答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是要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2、简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答 必须做到以下几占

第一 要坚持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 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

第三 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第四 要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第五 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法治精神 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第六 要尊重和人权。

63、邓小平认为我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是什么 如何解决

答 邓小平认为 权力过分集中 权力结构不合理 是我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一是要实行党政分开 二是“权力要下放 解决中央的地方的关系 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

64、根据有关论述简析导致官僚主义的体制性原因。

答 邓小平认为导致官僚主义的体制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中央高集权的管理体制 二是长期缺少严格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

三是对缺少正常的选拔、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

6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总原因则分别是什么

答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分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66、怎样理解和把握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分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民主法制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 公平政府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 诚信友爱 就是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 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 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67、简述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答 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一条主线”是指把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五大建设” 是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68、简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含义。

答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69、新时期 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 第一 要坚持理想信念 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二 要坚持勤奋学习 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

第三 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四 要坚持勤奋工作 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第五 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 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第六 要坚持“两个务必”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辨析题 每题7分 共4道题、28分

1、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 P8

答 正确。因为语言是从生产劳动中 并与生产劳动一起产生和发展的 生产劳动促进意识内容日益丰富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2、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脑将取代人脑。 P8

答 不正确。因为人工智能即电脑的出现 并没有改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事实。电脑不是独立自主的思维主体 它只是思维模拟 电脑虽然具有精确、迅速的运算功能 能贮存大量信息资料 并能部分代替人脑的功能 但它不具有能动地创造力 它是由人创造的 因而永远不能代替人脑。

3、辩证矛盾就是逻辑矛盾。 P14

答 不正确。因为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规律也叫对立统一规律。而逻辑矛盾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逻辑错误。矛盾律要求正确的思维必须首尾一贯 不能自相矛盾 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 对同一事物作出两个相反或互相矛盾的判断。

4、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的次要属性。 P14

答 不正确。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这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一性包含着差别和对立 又是有区别的。

5、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P14

答 正确。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双方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都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它们既相互联系 又有区别。矛盾双方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 它们之间有一条由此及彼的桥梁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 对立面的转化总是互相的。

6、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 P14

答 不正确。唯物辩证法肯定内部矛盾 内因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并不否认外部矛盾 外因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是根本原因 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

7、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 因此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P16

答 不正确 它把部分与整体关系等同于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 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此也不能单纯的说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8、由于真理是有用的 因此有用的就是真理。 P19

答 不正确 因为它混淆了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实用主义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有用 首先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是实用主义哲学 把真理的价值属性绝对化 从个人的利益、需要、主观愿望出发 抹煞真理的客观性 是真理论中的唯心主义。

9、实践标准只具有绝对性而没有相对性。 P21

答 不正确。实践标准用于检验真理 既有绝对性的一面 又有相对性的一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 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即使一时还不能证实或推翻 迟早都会由实践来检验并得出正确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但是 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实践本身是历史的、具体的。一定历史阶级的实践水平未必都能对当时已经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作出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21

答 不正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1、真理的两重属性是指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21

答 正确。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内容是客观的 因此它具有绝对性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而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作为系统和过程而存在。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定层次、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 他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升华和向前推移 因此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 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12、由于真理都是相对的 所以真理没有绝对性。 P21

答 不正确 因为此观点割裂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之中有绝对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3、由于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答 不正确。此观点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之中有绝对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多元性实际上是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1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 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 P22

答 不正确。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确实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判断 生产方式才对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15、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的组成部分。 P22

答 不正确。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社会意识有着复杂的结构。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看 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16、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是意识形态的范畴。 P22

答 不正确 因为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是非意识形态的范畴 因为它不具有阶级性。而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阶级社会里他们具有阶级性 意识形态范畴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17、哲学是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密切的反映。 P23

答 不正确。哲学在各种意识形态中 是远离物质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 它曲折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 并通过指导各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对经济基础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是政治法律。

19、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 又有相对独立性。 P23

答 正确。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是以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为前提的。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是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三是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意识形态与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变化不完全同步。 P23

答 正确。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首先 意识形态变化一般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却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其次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 其意识形态的发展不一定是最先进的 相反 经济落后的国家 其意识形态的发展 却有可能是比较先进的。

21、经济落后的国家 其意识形态的发展不可能是先进的 P23

答 不正确。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 其意识形态的发展不一定是最先进的 相反 经济落后的国家 其意识形态的发展 却有可能是比较先进的。

22、单个商品可以自己表现价值。P31

答 不正确。因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是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 故单个商品不能自己表现价值。

23、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购买者在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 也获得了价值。P33

答 不正确。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因为商品购买或销售者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 商品购买者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就不能同时获得该商品的价值 价值以货币形式付出去了。

24、劳动二重性是指 生产商品劳动过程先是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后是具体劳动创造价值。P32

答 不正确。上述说法把劳动二重性理解为了两种劳动、两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 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商品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5、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他的劳动量决定的 因此一个人比其他人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花费时间多 生产的商品越有价值。P33

答 不正确。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26、提高劳动生产力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的价值量。P33

答 不正确。因为劳动生产力是指某一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劳动生产力 在量上表现为劳动生产率 越高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就越多 每件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很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 从而其价值量也就越少 反之 则情况相反。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27、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交换 就会形成商品拜物教。P34

答 正确。因为一是凡劳动产品都耗费人类劳动的等同性 取得了商品价值的形式 二是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 取得了商品价值量的形式 三是劳动产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取得了商品相交换的物化形式。正是在这些形式上 人们发生错觉 似乎人的关系受物的关系支配 从而形成商品的拜物教。因此 商品拜物教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

28、根据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马克思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37/42

答 不正确。根据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马克思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不变资本即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劳动力通过劳动 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 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使价值增殖 所以叫“可变资本” 。

29、衡量资本家的剥削程度是剩余价值率。P38

答 正确。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率。剩余价值率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它表现资本剥削程度。

30、个别资本组建公司实现资本积聚。P39

答 不正确。因为这个说法混淆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概念。个别资本组建公司是资本集中 而不是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把资本积累所提供的新资本 同原来的资本合并起来 增大资本总额。

3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这种新社会形态的革命 是一种地域性的现象。 P59

答 不正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这种新社会形态的革命 不可能是一种地域性的现象 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这是因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资本日益具有国际性 无产阶级不仅受本国资产阶级的剥削 也受外国资产阶级的剥削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已超出本国范围 成为国际现象 一国无产阶级革命会遭到各国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在这种情况下 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或至少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 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32、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没有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P69-70

答 正确。十七大报告指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 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和谐强调 要通过发展 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33、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P71

答 正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说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34、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P71

答 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说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5、解放思想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更不会一劳永逸。P74

答 正确 解放思想是一个过程 从本质上讲是动态的 过去思想解放的某些成果和认识 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后 被实践证明是不合时宜的 也会成为旧的观念。如果死抱着这些旧观念不放 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 就会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思想障碍。所以说解放思想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更不会一劳永逸。

36、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 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P74

答 正确。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 理论创新是前提 是关键 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 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7、小康社会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制度逐步完善和定型的过程。P79

答 正确。因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将逐步完善并定型 即建立起能够促进生产力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和现代教育科技文化体制。

38、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含义相同的概念。P102

答 不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民代表大会 既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国家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又是作为各级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形式的会议名称。人民代表大会在实际使用范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 它不仅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 而且还包括由它产生的常委会以及专门委员会 在狭义上 它仅指全体会议 而不包括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则是指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整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制度。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103

答 正确。这种根本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 决定着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其他各种具体制度。二是这一制度是我国各种国家制度的源泉。

4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 也不是两党制 而是多党制。P104

答 不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既不是一党制 也不是两党制或多党制 而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即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 其他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 但他们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而是作为参政党参政议政。

41、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P107

答 正确。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不可分割 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四、论述题 每题35分 三选二 共2道题、70分

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P16

:(1)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性对的道理 是冠以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们的关系是:第一 它们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没有脱离个别的一般 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第二 它们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同类矛盾的共同本质 并非把矛盾的特殊性包括无遗 个别不能完全进入一般之中。第三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 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 在另一特定场合、特定时间则变为特殊性 反之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理的意义 见书上16页第4点

(4)(结合实际自由发挥)

2、试论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哲学原理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P21)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内容是客观的 因此它具有绝对性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作为系统和过程而存在。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定层次、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 他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升华和向前推移 因此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

(2)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 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3)结合实际自由发挥

3、试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来说明如何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P14

:(1)内因的含义是以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也称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也称外部矛盾。唯物辩证法肯定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并不否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是根本原因 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 是变化的条件。

(2)正确认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方面看 正确处理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 我们既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又要始终如一的把社会主义事业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当前 国际风云变幻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实际自由发挥

4、试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来论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P21)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得范畴。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三个方 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得生产和再生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同时又反作者用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并以此为基础 科学的论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2)先进文化属于社会意识 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提供必要色思想条件 它具有指导、动员、批判、教育和规范作用 他为团结本阶级成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3)阐释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由 结合实际自由发挥

5、试论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答案要点 (1)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是 坚信人们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邓小平提出我们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是关系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执好政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 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3当前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结合自身实际阐述

6、试用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来论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不全 仅供参考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详见28页 。

2作为执政党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结合实际阐述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大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织部分。 结合自身理解深入阐述

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P47

答案要点(1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 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其结果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价值与价格背离 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使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2)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 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 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 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 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可结合自身理解再阐述详细一点

8、试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P45

答案要点(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 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 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 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 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 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 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可结合自身理解再阐述详细一点

9、马克思曾指出“假如必须等到单个资本增长到足够修建铁路的程度 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但是通过股份公司 转眼之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请用积累的有关原理来分析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P39—40

答案要点(1)所谓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把资本积累所提供的新资本 同原来的资本合并起来 增大资本总额 所谓资本集中是指资本间吞并或合并成更大的资本。

(2)上述观点中“单个资本增长”属于资本积聚 它虽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 但它是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增大资本总量的速度较慢 所以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到单个资本增长到足够修建铁路的程度 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3)上述观点中的“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 它是现有资本的重新分配 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和 但它直接反映的是资本家之间吞并和联合的关系对单个资本而言增长速度较快 因此马克思说“通过股份公司 转眼之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 可结合自身理解再阐述详细一点

10、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P69

答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发、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设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树立世界眼光 加强战略思维 善于从国际形势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注意 以个四个内涵均可能出辨析题 与题干相符则正确 理由就是当段)

11、试论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P69 70

答 十七大报告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益、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 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12、试论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P70 71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可以把十七大报告概括的中国特色道路的内容分解为六个要点:一是目标指引。这就是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而奋斗。 二是总体布局。这就是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是发展动力。这就是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制度依托。这就是 “四项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方面的体现。主要包括 经济方面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文化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五是立足点。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 六是领导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是坚持走这条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

13、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提炼。 P74

答 第一 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去研究、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看到 其一 实事求是要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去研究、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绝不能从主观愿望 即主观主义 、死的书本上的现成结论 即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出发。其二 实事求是所要求的是要把握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而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经常发生变化的 因此就要求我们的认识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以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其三 由于客观实际本身是发展变化的 如果我们无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 仍然用过去的研究成果或过去提示的结论来指导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客观实际 就会陷入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泥潭 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 要做到解放思想 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是一个过程 从本质上讲也是动态的 解放思想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更不会一劳永逸。过去思想解放的某些成果和认识 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后 被实践证明是不合时宜的 也会成为旧的观念。如果死抱着这些旧观念不放 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 就会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思想障碍。注意 以上两点也可能分别作为辨析题

14、试论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P74

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 理论创新是前提 是关键 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 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 我们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产有含糊” 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一点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二是必须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 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没有出路。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扬革命传统 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15、试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P79

答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 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 法治下令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设 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设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6、试论依法治国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P108

答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二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三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详见复习资料108页

17、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 简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P112-114

答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 理顺党政关系 解决党如何领导干部的问题

2 调整权力结构 下放权力 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

3 精简机构 实现政府工作高效率

4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实现人事管理科学化

5 克服官僚主义 完善监督体制。具体阐述见复习材料112页—11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51eae7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79.html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