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古诗常见意象。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课时安排:三课时。知识储备【咏物诗的鉴赏】
1、含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


2、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
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其实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第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第四,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2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拟人、比喻、双关、借代、对比衬托、环境烘托、象征。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梳理咏物诗词及其鉴赏的有关知识。(见前文“知识储备”部分)
学习《定风波》(苏轼)。
一、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湖北黄冈县已第三年。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二、鉴赏重点:赏析: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请简析。
2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本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赏牡丹》(刘禹锡)、《小松》(杜荀鹤)、《花非
花》(白居易)》。
学习《赏牡丹》(刘禹锡)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牡丹是我国国花,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本诗是一首牡丹花的赞歌。二、赏析重点:
1《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学习《小松》(杜荀鹤)一、【解题】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帝都,

4

京都)不相识”,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托物讽喻,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二、赏析重点:
此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学习《花非花》(白居易)赏析重点:
《花非花》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青玉案》(辛弃疾)、《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学习《青玉案》(辛弃疾)赏析重点:
1、末句“那人”的品性是怎样的?
2、主旨句是哪句?主旨是什么?
学习《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5

赏析重点:13练习:
2006年重庆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雷①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②。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③。
①、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②、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每于:常常在。③、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1造物“有情”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从内容上看,为什么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诗的末句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6
此词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此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概括主旨。

《定风波》(苏轼)赏析: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请简析。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2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本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此词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第二课时
《赏牡丹》(刘禹锡)
1《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7

烘托。写了三种花。写芍药“妖”却“无格”,写荷花“净”却“少情”,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比喻。“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了牡丹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小松》(杜荀鹤)
此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主旨之一: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作者用了博喻的手法,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难以说清、琢磨不定之感,虽是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

8

主旨之二:感伤身世之作,写难言的伤痛。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诗无达诂。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探究此诗内涵,体会其朦胧意味,作出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第三课时
《青玉案》(辛弃疾)
1、末句“那人”的品性是怎样的?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2、主旨句是哪句?主旨是什么?
主旨句是最后一句。前面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主旨:(托物寓意的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1
此词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桂花,其余都是议论的文字。

9

2此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拟人、正衬、化用。(下片第一句)3
概括主旨。
这首咏物词通过咏桂花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词中的桂花形象,就是作者自我理想人格的艺术再现
练习:1)造物“有情”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从内容上看,为什么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1)“觉春生”、“安排着”、“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2)诗的末句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对新雷的期待中,透露出作者对春天将到的喜悦,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耐人寻味。
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8b1366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b.html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