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代表人物

发布时间:2018-10-07 10:3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天台宗的代表人物

天台宗的代表人物

慧文大师   慧文禅师,世称“北齐大师”,约生于五、六世纪间。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间十分活跃。根据《佛祖统记》卷六载:“师在齐高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从可查资料综合而知:慧文禅师,幼年出家,天资独悟。一日,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读《中论》,至卷四《观四谛品》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二祖慧文传法给三祖慧思之后,慧思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四祖智者大师据此,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慧思大师   慧思禅师(公元515-577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

  有一年,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动八触,发根本初禅。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四肢软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观:“病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生清净,所苦消除,夏安居圆满,慨叹尚无所证,自伤昏沈,空过此生,深怀惭愧,就在放身倚向墙壁的一刹那间,竟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在这一念顷,明达融通。慧思禅师有感于学道要解行并重,但是当时的佛教界,北方僧众重视坐禅,不重义理;南方僧众则重义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双修,禅教一致”。

  在《天台九祖传》里记载,慧思禅师一生灵异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苏山的十四年当中,为大众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不分远近,前来归仰的学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恶人的妒忌诽谤,并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师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陈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入南岳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恶业相,曾在树林中掘出过去三世出家为僧时,所居住过的堂宇层壁地基和瓦钵器皿。被道士谋害,对薄朝堂,道士受制,得宣帝礼遇。他预知智者大师与陈国有缘,特别嘱咐智者大师到陈国弘法,广为传灯化物。从上述种种行谊事迹观知,慧思禅师确是一位证道的高僧。他受到当朝宣帝的礼遇推崇,尊称为思大禅师、南狱大师。著作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受菩萨戒仪》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及《四十二字门》二卷。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公元538-597年),陈隋时代的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宿具善根,卧便合掌,坐必面西,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双眼重瞳,颇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时,好往伽蓝亲近三宝,且能背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八岁投相州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不久,跟随慧旷律师学习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经典。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观普贤菩萨行法》等诸经,历二旬,即能通晓其义。陈天嘉元年(公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其示现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华三昧”。一日,持诵《法华经》、《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这种境界,非你莫证,非我莫识。”自此以后,常令代讲解佛法妙义。

  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三十岁的智者大师受慧思禅师咐嘱,辞别大众,到南朝陈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讲《法华》,标立宗义,判释经教,演绎禅法,讲说修禅次第法门,为天台宗奠定教观的基础。八年契理契机的弘法活动,度人无数,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无不欣重顶戴。智者大师与瓦官寺的声名因此大盛,前来归仰的学者徒众也日益增多。其后,智者大师感慨闻法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却很少。为了免于名闻利养的束缚,与求更上一层的证悟,乃决定隐居天台山继续用功。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师隐居天台山,十年的头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为转进。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陈后主多次的恳请,智者大师于至德三年(公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智者大师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庐山,致力于著书立说,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进入皇宫大殿,为陈后主说法,为隋炀帝传授菩萨戒,又至金陵弘法度众。陈宣帝尊他为国师,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人,传法弟子三十二人,著书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智者大师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将佛教经典分为五种,将佛陀教化的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禅观而修持止观,也是智者大师独创的法门。

  智者大师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的菩萨行者,被尊为“智者”,当之无愧。同时他也是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师完成思想体系的。灌顶法师

  灌顶法师(561-632)为智者大师的大弟子之一,后被尊为天台宗五祖。中国隋、唐时僧人,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迁临海章安(今属浙江),故又有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之号。7岁从慧拯出家,20岁受具足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从智者,侍左右直至智者去世。智者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由他记录整理成书。智者思想,多经他传播才得以流传。著述有《涅盘玄义》、《涅盘疏经》、《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观心论疏》、《智者大师别传》。弟子有智威等。智威大师  智威大师(西元?至六八零年),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传其前身为陈代仆射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发愿来世童幼出家为僧。因此,在十八岁娶媳妇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诘问他为何违背昔日所立誓言。

  智威当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大师受具足戒,谘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高宗上元元年(西元六七四年),至苍岭普通山,力修禅观,以其地狭,难容广众,于是又到轩辕炼丹山开荆拓棘,昼讲夜禅,手写藏典,跟随他习禅者有三百多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并分九处安居。从居住的地方到讲堂授课,或到禅堂坐禅,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师未曾迟到过,学人徒众都说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师身长九尺,每次登座说法,有紫云覆顶,恰如云盖,非常庄严,时人敬称为“法华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吴越王追谥“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慧威大师  慧威大师(西元六三四至七一三年),唐代僧。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谒智威研习天台教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以“小威”称呼。最初居住京师天宫寺,世人称他为“天宫尊者”。后来隐居东阳,谢绝人事,但登门求道者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朝散大夫是光领薪水不干活的散官,一般赐给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虽然是个荣誉官职,却毕竟是五品大员,且天子亲赐,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嗣法弟子为左溪玄朗。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谥号。玄朗大师  玄朗大师(673—754),俗姓傅,字惠明,法号玄朗。唐咸亨四年生于义乌县上傅村(今义乌市塔山乡上傅村)。善慧大士傅翁六世孙。唐代高僧,天台宗祖,人称左溪尊者。

  玄朗大师的佛学著作只留下《法华经科文》一部二卷。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天台宗止观学说“因字以诠义,因义以明理,因理以同如”,宣扬“定慧双修,空有皆舍”,为传承和发扬天台宗教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开元十六年(728),婺州刺史王正容闻左溪大名,敬请其下山进城讲佛法。但玄朗大师不习惯与官府打交道,一心向往山林。不久他就借口有病需静养而回到左溪寺。

  据宋代学者虞复记载,今义乌市东塘杜门鹅峰岭上的瑞丰寺,也曾是玄朗法师修行讲法的地方,瑞丰寺当时叫和峰寺。唐昭宗光化三年(900)改为今名。

  玄朗晚年,弟子众多,声名远播,也获得了当地官吏乡绅的关注。他看到左溪寺寺院年久失修,一片凋零败落的样子,已和日益兴盛的天台宗不相适应,于是决定重修寺院。在当地于姓大族的资助下,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杖锡指挥修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使左溪寺焕然一新,并又建造了两座砖塔。

  唐天宝十三年(754)九月十六日,玄朗圆寂,享年82岁。邻近僧俗大众都悲号恸哭。其时,正值浦阳县(今浦江)建制。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左溪玄朗的舍利分成两份:僧徒弟子得一份,在左溪之西原造一座塔,并请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写塔铭;世俗百姓得一份,造塔一座,位于婺州东部。湛然大师  湛然大师,是唐代天台宗高僧,世称“荆溪大师”或“妙乐大师”。

  大师俗姓戚,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出生于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省宜兴县)。其家世代书香,大师幼习儒学,善根深厚,有超凡脱俗的宏志。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大师年满十七岁,到浙江东部游历参学。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在东阳境内遇到金华方岩禅师,蒙授天台止观修法及《摩诃止观》等法宝,后遵禅师咐嘱,前往左溪玄朗大师门下受教。

  玄朗大师与之交谈。知为道器,特别垂青,准允其以白衣身份列入门墙之内,又传授天台教观之旨。大师依教奉行,勤勉不息,经过十八年的精进修持,终于洞明宗趣,深悟佛旨。

  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38岁),大师学成辞师下山,于宜兴君;山净乐寺剃染出家。后赴会稽开元寺,依止四分律相部宗高僧昙一律师专研律学。不久,又去吴郡开元寺宣讲《摩诃止观》。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44岁),当左溪玄朗大师圆寂之际,适逢安禄山等造反,天下大乱。大师便行脚游方于东南各地,盛弘天台教法。大师因有感于当时天台宗衰微,他宗鼎盛,于是便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撰写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的注释及其它著作,凡数十万言,承继宗统,广为弘化。天台宗由此复兴。后人称赞曰:“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

  天宝、大历年间(公元742年一公元779年),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先后延请大师赴京都应供,大师皆托病婉辞不往。

  晚年,大师移锡天台山国清寺。高树法幢,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四方学子,纷拥而至,法席昌隆,盛极当世。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五日,大师在佛陇道场咐嘱大众曰:“道无方,性无体,生与死,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见《天台九祖传》)。勇双全含笑合掌,安祥示寂,世寿七十有二,戒睹三十四。后人尊之为“天台宗第九祖”。

  湛然大师毕生致力于弘宗演教、说法度生的事业。也言行一致。慈风远被,度人无量,为天台宗的复兴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大师的门人法子众多。贤首宗(华严宗)清凉澄观法师早年曾受学于大师座下,听讲《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大乘法典,获益良多。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入天台山求法,受学于湛然大师的弟子道邃、行满门下,学成归国,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79751b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7.html

《天台宗的代表人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