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反”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一)

发布时间:2019-01-24 21:51: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子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摘要:是老子哲学辩证思维的中心范畴。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范畴有相反返回两层含义: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范畴则包含相反相成返本复初两方面内涵。老子范畴所蕴含的辩证方法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老子;反;相反相成;返本复初
是老子辩证思维的中心范畴,它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不论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都无不运用着它。老子辩证思维最著名的一个命题就是第四十章提出的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作返也者,道动也,可知在《老子》古本中是用的字。因此,要厘清这一重要范畴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过程,我们就必须从字的源头开始考查。
一、范畴的词源考察
在甲骨文写作,许慎《说文》:反者,覆也。从又。厂反形。”“即翻转之意。林羲光《文源》卷六云:厂象翩翻形,谓以手反转之。高田忠周《古籀编》卷五十六云:说文反覆也。从又厂。象形。盖手所向也。厂以象逆覆之。即反覆之意显然。孟子由反手也。是反之本义。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云:反即扳之初字。象手引门而掩之也。高鸿缙《中国字例五篇》云:反当为扳之初字。扳,援引也,挽也。后反通用为覆意,后人乃又加手旁为意符作扳。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反》云:反字从又从厂者。厂为山石崖岩,谓人以手攀匪也。……凡字先有义而后有形,制字者先制攀引之义于心,因义赋形。乃制以手援崖之反字,可谓深切着明矣。日久而为反覆之义所据。攀引之义渐晦,于是吾先民于有意无意之间以加形旁之扳承受反字扳援之始义。于斯时也,反为攀引之义虽晦。犹未全失也。及扳之通行,遂专据其义,而反之初义遂化为乌有。于是后起之形专据其初义,后起之义专据其初形。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云:杨树达说详实可信。
从上述一系列论证可知。的本义原是攀引,后引申为。这一义后来成为的常用义,其本义反而被遮掩了,因此许慎错将当成了的本义。在先秦时。除了义外。还有如下几种常用义:一是相反,与相对。也用于违反义,如《论语·颜渊》载: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二是返回。也用于往返义。此义后多作,如《书·五子之歌》云: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三是类推,如《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四是反叛,如《墨子·号令》:诸吏卒民,有谋杀伤其将长者,与谋反同罪。五是反省,如《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六是反而,如《诗·邶风·谷风》:不我能恼。反以我为雠。
最早见于金文之中,许慎《说文》:返,还也。从反,反亦声。何琳仪《返邦刀币考》:典籍多以。《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将平国而返之桓。注反还之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下亦云:反返声同字通。可见古代二字常可通用。在先秦时期最常用义就是,它本就是字意义中之一种。而从以后字常用义亦可看出两者之间的通用关系。在先秦以后的常用义有:一是违背。如王充《论衡·案书》云:言多怪,颇与孔子不语怪力相违返也。《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云:为人争不审思量,岂合将心返父娘。二是反而,如《北齐书·清河王劢传》云:王,国家姻娅,须同疾恶,返为此言,岂所望乎?”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云:我劝谏主公,不惟不信,又将我言语对二子说,返被韩魏同谋。里应外合。这两义都是的常用义。可见两字在许多时候是具有通用性的。因此。反者道之动返者道之动两者在含义上并不矛盾,这也为后人理解老子范畴提供了思路。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次出现于《老子》之中。《老子》中字共出现四次,即:大曰逝,逝日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六十五章)“正言若反。”(七十八章)在这四个中,除了二十五章和六十五章中的词义明确为外,四十章和六十五章中的字。后人解释时多有争议。特别是反者道之动句。对这里的,有人释为相反、相对之义,如任继愈;有人释为返,去而复加为返,即循环之义,如高亨,王力也认为:反者,返也。注家或以为正反之反,非也。啦该说这两种解释都符合老子之的内涵。因此。后来学者多认为反者道之动中之两层含义。如钱钟书云:“‘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之反,回反()也。……老子之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反者道之动字兼意与意亦即反之反意,一语中包赅反正之动为反与夫反反之动而合于正为反。陈鼓应亦云:反。通常有两种讲法:一、相反;对立面。二、返……在老子哲学中,讲到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反相成的作用,亦讲到循环往复的规律性。再如车载认为:老子说含有两层意思:一指相反的说。含有对立否定的意思;二指反复的说。含有返本复初的意思。老子全书的着重点,发挥对立否定的道理:但是它的归结点。着重归根复命的作用。张岂之说:“‘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发展到了相反的方向以后。又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回到复初的状态,因此。具有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两个含义。”“与物为反中之也可作两解:一、作相反讲。解释为和事物的性质相反。如河上公注: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二、借为返。解释为和事物复归于真朴。王弼注:反其真也。即返归于真朴;林希逸注:反者,复也,与万物皆反复而求其初。
由上述分析可知,老子之范畴从词源上看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正反之。一是返回之。而老子的辩证思维方法也正是从这两个层面来展开的。
二、范畴的哲学内涵
作为《老子》辩证思维的代表范畴,其哲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了反者道之动这句话中。正如此处字具有的双重含义一样,其哲学内涵也蕴含在这双重含义之中。
作为哲学范畴的的第一层内涵,是指相反相成。如何来理解的这层内涵呢?首先我们来理解相反。所谓相反,是指世间万物都处于相反对立的状态下。老子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既非神意。也非外力。这个力量就在事物的内部。它们是自己在运动、自己在变化。万物从那里禀受了形质。同时也从那里禀受了运动变化的本性,这种由赋予的本性就落实和表现在一个的字上。老子在阐述道生万物的过程时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指出万物都是一阴一阳、一正一反的统一。因而相反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种内在的相反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其次我们来理解相成。所谓相成。是指统一于万物中的相反双方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至于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老子指出,美与丑、善与恶等一系列相对的概念。都是由于有了相反的方面才得以存在。如果失去了对立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老子还指出。万物中相对双方不仅是相依存的关系,而且还相互渗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者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对立双方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导致彼此相互转化,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老子曾举出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物壮则老。”(五十五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达到顶盛后,必然会开始走向衰落。当然,老子并不认为这种转化是突然完成的,而是有个过程,所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作为哲学范畴的的第二层内涵。是指返本复初。陈鼓应曾指出: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返本复初,是指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开始的状态。这揭示的是事物循环运动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则是所表现出来的。关于的循环运动。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一句王弼注曰:周行,无所不至而免殆。河上公注曰: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詑阴不腐。无不贯穿,而不危殆也宋林希义《老子口义》亦日:周行于万物之中。无不遍及而未尝穷匮,故曰不殆。”“不殆是指可以永恒存在,而之所以能够永恒存在。正是由于它处在周行状态。即循环之意,周行即循环运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adb4a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a.html

《老子“反”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