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发布时间:2020-10-19 19:30: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世袭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种植技术的发展

C建筑技术的进步 D饲养水平的提高

3.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实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4.下列国家中,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①楚国

②燕国

③齐国

④韩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下列哪些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素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7.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系(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都,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10.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11.《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作者的作品

B编写体例不同

C同一时代的作品

D记载内容相同

12.下列关于我国古人类北京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北京人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B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C北京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D北京人已经学会了使用火

13.习近平在庆祝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下列属于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宋朝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下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耕织结合

D农商皆本

15.《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6.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7.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他歌颂的是

A

B

C

D黄帝

18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 B.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

C.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 D.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19.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A青铜器马踏飞燕

B陶院落

C击鼓说唱俑

D汉并天下瓦当

20.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

21.暑假期间,小聪高兴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拍下的照片,据此你推断这个遗址应该是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3.“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4.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争霸战激烈,呈分裂趋势 D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25.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二、材料综合题

26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六上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7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大蒜、苜蓿等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一座城市?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材料论述题

材料 郡县制产生之前,由于长期推行“列土封候”的管理制度……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大局的稳定,他们强烈要求必须改变已经日益陈旧落后的分封制,实行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并通过郡县制度将中央政府即皇帝的意志不折不扣地“一竿子”差到底。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也迫切希望能够有个统一的合平的社会环境来休养生息与发展生产。郡县制,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是否非取名“郡县”或“郡县制”已经毫不重要,关键的是通过对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索,终于创造出来了一种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拥护的新型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回答:

(1)写出材料中的长期推行“列土封候”的管理制度名称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谁?材料中的“卫鞅”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后来“卫鞅”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遭车裂而死,有人说他主持的这次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0.请你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2)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是什么?他的核心思想和政治思想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3)以上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哪几个学派的思想学说?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③说法错误。秦朝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①②④在图片中能体现出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A

解析:A

【解析】

根据题干“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最初居住在洞穴里,但是洞穴里潮湿阴暗,不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洞穴生活可能存在水淹、野兽侵扰、等不安全因素;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居民有了固定的衣食来源,这为定居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在这些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所以答案选择A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补充了劳动力,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的主要原因。C项符合题意;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的战争多为统治阶级内部,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条件。但都不是主要原因,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由此可知,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项楚、项齐,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第一步首先要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所涉及的诸侯国,依此判断“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交集,得出正确答案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朝著名的青铜器,②③符合题意;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时期的,④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政治制度的探索,表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因此B正确。AD属于第一次反思,学习西方器物,包括先进技术与军事技术,表现为洋务运动。AD错误。C属于第三次反思,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表现为新文化运动。C错误。综上故选B

7.C

解析: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建立后,诸子百家的思想还很活跃,思想上不统一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他各派学说都受到排斥。这样,在思想领域,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正是董仲舒要求“独尊儒术”的言论,C符合题意;AB项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体现了黄宗羲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不合题意。故选C。

8.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宣扬自己学派的观点。私学的兴起,有利于思想的多样化和传播,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C。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事实的陈述”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描述,由此可知,ABC三项都属于“事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属于“评论意见”,符合题意;故选D。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有关秦国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商鞅变法成效显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步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年代尺上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部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点睛】

本题属于比较题目,这在历史中比较难。比较两部作品,要注意从作者、内容、作品的题材、以及作品的影响上去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如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主,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会使用天然火,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ABD说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

注意本题题干要求“错误的是”,通过排除找到正确答案。

13.C

解析:C

【解析】

①项秦朝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②项隋朝结束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③项宋朝没有实现国家统一,宋朝与少数民族辽、西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并立④项元朝结束唐朝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由此可知,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张图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C正确;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可以判断,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半坡原始居民会种植粟;题干没有涉及北京人的面貌特征。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目给出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都属于史前时期的史实。所以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朝,A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在国家产生后,B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建立后,D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BD,故选择C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大致意思是已经娶妻很长时间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结合课本所学,尧舜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民众的爱戴,禹建立夏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8.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当时三朝最后君主荒淫无道,政策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连连哀怨,导致国民反动,最终导致灭亡,而其它三项虽然也有关联,但不足以造成人民哀怨,人民反动,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夏、商、西周时期的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夏商周时期是属于我国先秦时期。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陶院落的院落里豪强大地主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一种真实反映,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衬托出东汉初期一片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C项是东汉时期的文物,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D项是西汉初期的文物,体现了西汉的统一。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1.C

解析:C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彩陶和半地穴式的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会制作彩陶。AB项原始人类居住的是山洞;D项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制作的陶器是黑陶。故选C。

22.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指的是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指的是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指的是儒家。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专题复习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列表格分析比较加深理解掌握。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国富兵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之后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战争,B正确;诸侯争霸,不是辅助弱小,排除A;诸侯争霸使统一趋势加强,不是呈分裂趋势,排除C;弱小诸侯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排除D。故选B

2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牧野之战是商朝晚期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战斗,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③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孙权、刘备结盟抗操,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④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距今大约6500年前)黄帝联合炎帝在逐鹿与蚩尤进行的一场大战,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时间排序是错误的,排除;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牧野之战、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涿鹿之战的时间,在按着战争发生时间的早晚排序即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

二、材料综合题

26.(1)分封制。诸侯争霸。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和农民。

(3)关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

解析:(1)分封制。诸侯争霸。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和农民。

(3)关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一的标题《周初形势图》,图中晋、燕、鲁等诸侯国,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成,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由图二《春秋争霸形势图》齐楚晋进军,吴越进军路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图三“铁制农具”图四“牛尊”,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现象,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习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3)依据材料一西周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势力不断壮大,到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出现了春秋争霸;材料二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急剧变化,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经济的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发展,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韩非,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崇尚百家中儒家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27.(1)长安

(2)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铸铁术、造纸术等技术先后西传;在宗教文化领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可见

解析:(1)长安

(2)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铸铁术、造纸术等技术先后西传;在宗教文化领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可见,丝绸之路搭起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及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2)根据材料“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可知,上述材料的观点是: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如下: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铸铁术、造纸术等技术先后西传;在宗教文化领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可见,丝绸之路搭起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及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搭起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及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8.(1)分封制

(2)观点:制定适宜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论述:春秋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

解析:(1)分封制

(2)观点:制定适宜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论述:春秋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方式,维护了秦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大局的稳定。结论:因此,制定适宜的社会制度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郡县制产生之前,由于长期推行“列土封候”的管理制度……”可知,这就是西周开始的分封制。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

制定适宜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春秋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方式,维护了秦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大局的稳定。

因此,制定适宜的社会制度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9.(1)商鞅和秦孝公。新兴地主阶级。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解析:(1)商鞅和秦孝公。新兴地主阶级。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不同意。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商鞅虽死,但变法成功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孝公为秦国国君秦孝公,卫鞅即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变法的商鞅。第二小问,根据变法背景可知,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实行变法。

(2)根据材料二可知,与农民有关的变法内容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由此可知,作为秦国的农民是支持变法的,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三说明的是商鞅变法是秦国变的富强, 这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根据所学可知,我们不同意变法失败的观点;因为虽然商鞅死后被车裂,但新法尚存。我们判断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商鞅虽死,但变法成功了。

点睛: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围绕题干,认真分析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有效信息。

30.(1)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2)《论语》 仁 以德治国

(3)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4)任选教育思想之一(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总结教学原则方法、因

解析:(1)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2)《论语》 仁 以德治国

(3)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4)任选教育思想之一(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总结教学原则方法、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上述材料“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政治思想是以德治国。

(3依据以上三幅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分别反映了道家、法家、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庄子)、韩非、孔子(孟子、荀子)。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最欣赏三幅图片中的第三幅儒家学派,因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总结教学原则方法、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c893e6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2.html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