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教案1

发布时间:2015-12-04 09:35: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楹联》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3、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4、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2、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演讲法、举例法、问题教学法、背诵法。

四、教具使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楹联。(放课件)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是什么? (《登高》) ,我们就来齐读一下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里有两联非常有名,是因为它运用了工整的对仗,这两联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能还学过哪些?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运用对仗的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对联,也叫楹联。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对联的由来吗?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了两个门神。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人们才在上面画上了两位门神的像。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门神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来了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同学们应该知道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我们现在过年还贴这种门神,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容易,所以就干脆把门神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将桃符上的画就变成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 ”。 关于对联的传说很多,我给大家讲一个乾隆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三)、对联的含义及特点。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对联?

咱们认真品品这副对联,看看你能说出对联的特点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什么是对联。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对联的特点

⑴、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⑶、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⑷、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听我再讲个故事,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四)、精品赏析。

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 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请同学猜猜第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镌刻在湖南岳阳楼上的楹联,歌颂的是谁? 明确: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品有《岳阳楼记》。 有谁知道他的《岳阳楼记》?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刚才让你们猜的是人物,现在再猜个地方,猜猜这是哪里? 明确:岳飞墓和岳王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 在秦桧跪像背后是岳飞墓阙上的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明确:“忠骨”指岳飞的尸骨 ;“佞臣”指奸臣秦桧、张俊等。

上联 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下联 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同学们一定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因为她的贞烈,古人还特别修了一座“贞女祠”来纪念。殿前有副非常奇妙的对联。相传为明朝著名才子徐渭所作。这副对联的读法很奇妙,有十八种读法,你会读吗?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常用的读法。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这副对联不但读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他的表面是通过海水潮涨潮落,浮云常涨常消,来揭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实际它是反衬世界上还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孟姜女的忠贞不变,正因为她的精神。所以她才万古流芳。由此可见,撰联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们再来看最后两副对联,一幅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江西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明确: 上联:物有光华,天有珍宝。 下联: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

另外一副是方志敏的“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明确: ①、作者简介: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②、关于这一对联: 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就读前写下了这副对联。年少时写的这副对联就反映出了方志敏的博大胸怀,松柏的正气凛然、竹子的崇高气节、梅花的铮铮铁骨、兰花的朴素清廉。

(五)、熟读成诵。 课本上的这六首对联学完了,我相信同学也该会背了,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好(六)、思考练习。

对联是背会了,但背下来的终究是别人的,我们不妨也试着对一对?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讲完后你要对对子: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改成了怎样,请同学们想想课后写下来,明天交给我,好吗? ( 答案: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对联课。我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楹联》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欣赏佳联。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 4、云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

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谐音,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谐音,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

5、你看出第五副对联的奥妙了吗?它写的是桂林名胜斗鸡山和龙隐洞。

明确:倒过来读也一样。这就叫回文联。

6、第六副对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它的上联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和外国人议和时某外国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就挑衅地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书记官义正言辞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

明确: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对联,这就叫同偏旁联。

(三)了解对联的要求。

A内容相对:(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江山如画对大地皆春;春色满园对瑞气盈门;千山尽秀对万象更新。

B形式相同:[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先分析[1][4] 如这副对联: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动数量名 动数量名)(动宾结构)(动宾结构)

再分析[5][6],意思是偶字上下相对位置,要平仄相对,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联末字要仄声,下联末字要平声。

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阳平(如”“)、上声(如”“)、去声(如”“绿),有些方言还有入声字,如粤方言。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如这副对联: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名形副形 名形副形)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

3、讲对联故事,强调对联中仄起平落的要求。

(1)从前,有一年除夕,衙门的衙役吩咐敲更的更夫把一副春联贴在闸门上。可是更夫不识字,不懂对联的平仄,将对联贴反了,上下联的位置弄颠倒了变成: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

上联末字是平声,下联末字仄声。

大年初一,一位秀才路过看到了,就向更夫指出来。更夫央求他帮忙重写一副对联贴上,免得衙役责怪。那位秀才嫌重写太麻烦,就帮他出了个主意。你知道秀才出的主意是怎样的呢?原来他叫更夫将上下联的末尾一个字裁掉,这样一来,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倒成了一副六言妙联。

  盛世无须掩闸

  太平不用敲更

百姓们都夸这位秀才有学问。人群中有个土财主,目不识丁,他也怕自家的对联贴反了,就请秀才上门去看看。秀才一看,(你们看看这副对联有没有贴错)果然财主不学无术,把对联贴错了:

(上联)积善家福寿无穷(平声结尾) (下联)发财户金银尽是(仄声结尾)

财主一看秀才皱起了眉头,知道自己把对联贴错了。还没等秀才开口,他就自以为是地连忙学更夫把上下联末尾的一个字给去掉,结果门上对联就成了: 积善家福寿无 发财户金银尽

这样一来,不但对联的平仄声没改变过来,联意却相反了,成为全城的笑话。

2) 明朝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绍兴人。他有一副奇巧的对子,用在我国游览胜地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上。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孟姜女庙,庙门前书写一副千古奇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每联十个字,有七个字同形,乍一看,新鲜而又费解,仔细揣摩便会有所领悟。原来作者借助汉字的同形异音异义的特点,巧撰此联。上联的字,一指时间,读zhā o ”;一指海水受日月引力的影响定时涨落的现象,读chá o ”,通。下联的字,一指时间频率,读cháng”,常常的意思;一读zhǎng”,通,指浮云的自然消长,出现之意。据此规律,人们一般都这样解读此联: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四)贴春联。

请将下列句子搭配成两幅对联。

1、九州瑞气迎春到 2、户纳春风吉庆多 3、三江绿水涌春波

4、窗前细雨传春讯 5、四海祥云降福来 6、枝上黄鹂送好音

提示方法:首先根据每句末尾字的平仄定出可作上联的句子,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选出下联。

明确:16句末尾字的平仄分别是仄、平、平、仄、平、平。所以可作上联的是14句。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可得出14句的下联分别是56句。

(五)朗读古代声律启蒙中的例子,熟悉对对联的要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六)学对对联。

请对出下联。

1、 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例如1句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可对两岸”“万岭等;绿是颜色常与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

明确: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总结.

  其实对联不仅过春节会贴春联,办喜事时人们会贴喜联,祝寿时会献上寿联,哀悼别人又会用上挽联,还有雕刻在山水名胜之地柱子上的楹联,配画的画联等等。茶楼、饭馆、酒店、商店为了吸引顾客也会贴出有特色的对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更热爱中华文化,多开动脑筋学写对联,也当个文人雅士。老师也学着写了副对联总结今天的课,那就是——齐寻觅古国瑰宝,共撰写华夏对联

  横批是师生同乐

(八)布置作业。

  1、请对出下联。

  [1]好山好水好景

  [2]知识海洋勤是岸

  [3]攀高峰不怕千般苦

  2、赏析下列对联

1)上联:水中仙水中现水中初显水中仙

         下联:话外音话外人话外听人话外音

 

(2)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对联

1.下联是: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求上联。

      答案:千百万张脸笑千歌百曲万家乐

 

2.上联是:《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求下联,

  答案是:《江南忆》《背影》,《红楼梦》《慈母情深》

 

3.上联是: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求下联。

      答案:燕声破晓来宛转莺歌和笑声

 

4.上联是: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求下联。

       答案:四德忠是首多替国忧忧

 

5.上联是:春晚迎春春步晚,求下联。

      答案:福门纳福福盈门

《楹联》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二、认识对联
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  下联——韩退之 祖冲之 王引之 胡适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该去。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

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老师明确:对联的张贴,以面对读者右边为上,左边为下,对仗工整的对联要求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我们简称为仄起平收
刚才出示的对联原来上下联的位置颠倒了,需要调换一下,那就要靠我们运用平仄的知识来做出判断。
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有要,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1”  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2”  内容相关
什么叫内容分相关呢?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
三、鉴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认识了对联,但我们不仅要识其形状,还要赏其神韵。(投影)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缺衣少食)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 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时候,一个对联,不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鲁迅挽联
上下联尾化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先生那种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慷叹鲁迅先生逝世后对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本联虽为挽联,但哀惋而不乏磅礴之气,格调悲壮而意境恢宏。特别上联中的字,为带领之意,很令人感受到先生的卓著勋劳和崇高形象。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楹联
上联概括地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由眼观的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事,抒发爱国情怀。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自勉联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仅十六字,却气势磅礴,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作者宽广磊落的胸襟和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三、为下列对联拟下联。
1 A.上联:扫千年旧习           下联:树一代新风 
B.上联:祖国山河好           下联: 神州面貌新
2 A.上联:静聆雨润绿草       下联: 笑看风拂红花
B.上联:学海无涯千舟竞渡   下联:书山有路万众争攀
(老师小结拟写对联的要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拟写对联需要注意一下两点:
(投影)
审清出句结构
善于联想和想象。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再来训练一题:
四、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结束语:同学们,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它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

《楹联》教案 ----对联的形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重点学习对联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对联的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探讨、交流、学习

就对仗手法来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比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韵感强。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也有几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

《楹联》教案 ----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重点学习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探讨学习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c0f6336bec0975f565e22c.html

《楹联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