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导学案t

发布时间:2015-08-14 19:19: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内容及主题。②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大意和主题。②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艺术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寄情山水恬适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①②,学习目标2—

学习难点:学习目标3

预习案(自主学习,我能行)

一、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417)。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谁还知道与陶渊明有关的故事

二、朗读指导,学生要注意字音、节奏、语速、语调等。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古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言。

结句富有哲理,用议论点明全诗的主旨,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三、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义,默写并翻译课文。

1、重点词句解释。

①车马喧 ②心远

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默写并翻译课文。

四、背诵、讲解给同桌听。

合作探究案(我努力,不会帮手——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1、展示预习

2、问题探究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什么会这样呢?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品味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3、南山之景是那两句诗。

4、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6、概括诗的主旨。

练习检测反馈案 (课课清)

一、用原文回答: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二、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 “心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和悠然自得之

拓展提高

一、诵读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参考: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二、学习赏析,品味诗歌艺术美。重点地方可圈点勾划。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二(学生作品)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这首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全诗围绕回归自然的宗旨,表现了诗人避开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自由和恬静心境,这虽然是首饮酒诗,但却表达了诗人远离了世俗生活后,对田园生活的喜悦、热爱之情。

  一、二句,写诗人虽然还居住在人世间,但却避开了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从而获得了自由、恬静的生活。三、四句自问自答,解释上述心情的原因是心远。说自己与争名夺利、钻营取巧的尘世隔离,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居之处由此而变的僻静。五、六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出色的表现了诗人归隐生活中悠然自得、心无挂碍的情趣。诗人采菊本无意望山,偶然抬头,南山却出现在眼前。呈现出一幅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与虚伪、欺诈、喧闹的世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得情景交融,韵味隽永表现了景、理、情三者融合无间、自然流畅的艺术特色。

  七、八句所写内容为日暮的山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那么自由;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那么自在。这些自然景物是美的,正与作者追求平静的内心相吻合,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作者摆脱尘世的干扰,尽情体会大自然的意趣,见飞鸟还林而庆幸自己迷途知返,终于远离尘嚣,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这大概便是作者下文要讲的领悟到的真意吧。这种真意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也是一般人难以领悟到的。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讲自己在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会到人生的真谛,且无法也无须用语言来表达。可以说心远是一篇之骨,真意乃一篇之髓。

学习心得:

1诗中已经做答了——“心远地自偏”。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是心远的结果,心远是诗人的精神超凡脱俗,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意境宁静清远。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4明确:“真意”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5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6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远离官场的恬适之情。

一、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444b14ec3a87c24028c4df.html

《饮酒导学案t.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