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困难

发布时间:2012-04-09 13:20: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困难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朝着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又迈近了一步。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解决当前的诸多难题,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共同组成了农业科技,而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农业企业发展缓慢,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又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给我国农业科研及技术成果的推广带来了诸多不利。入世后如何不断地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业科技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 (-)农业科技的内涵 农业科技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简称,包括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两个方面,它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生产应用成果的总称,是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农业科学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农业生产、农作物生长规律的知识体系;农业技术主要是人们根据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原理而发展创造的各种农作物种植、栽培、牲畜的饲养方法以及农产品加工技能等。二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农业科技。其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病理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各具特色,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具有一般国家农业科技的共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由于农业科研的直接对象是生物,因此农业科研周期必须与生物生产周期相一致。一般而言,生物自身生产、发育的时间较长,因而使得研究周期变长。一项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只有通过多年来无数大小不等的技术改进和实验,才能使得生物品种不断改进,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同时也使得农业科技发展的时间再次被拉长。 2. 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具有周期性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需要经过多个生物生产周期,应用范围逐步放大,才能最终取代原有的技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技术寿命越来越短,科技进步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 3.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具有地域性和选择性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所采用的技术种类和技术路线受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广大空间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生产着与周围环境适应的不同类别、不同品种的生物。因此,各地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本地适用的技术。 4.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有社会性 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由于我国13亿人口中近9亿都是农业人口,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而农业以外的经济系统和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至国际交流与技术引进,都会给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以很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基于这个意义,我们认为,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 (三)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 农业科技的进步养活了损失,增加了产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作物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取得成效,目前防治面积已达到2000万公顷,降低防治成本起到了一定作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损失。 2. 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相结合,提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农民的体力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我国的机耕率达53%,机播率达27%,机收率达14%,每个劳动力一年可生产粮食1500多公斤,肉类180多公斤。此外,水稻、蔬菜等工厂化育苗的推广和大批机械化养鸡场、养猪场的兴建,均显著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 3.农业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转化了盐碱地、沙漠,使得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我国粮食、棉花、油菜籽的单产由1949年的每亩69公斤11公斤33公斤增加到1996年的326公斤59公斤91公斤,良种覆盖率也由1949年的0.06%上升到现在的80%以上,正是由于农作物良种和各项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 4.提供了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大军 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各要素中的主导要素,他们一旦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就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术去操作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从而使得农业生产产生质的飞跃。一方面,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国家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在各地农村向广大农民推广和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农民迫切希望能够早日掌握新的农业科技,提高自己的收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逐步提高。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历程 科教兴农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实行了国家主导型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格局,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实施了多项兴农计划。1985年由国家科委制定和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其宗旨就是要把科技星火撒向农村,指导农民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引导乡镇企业提高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星火计划”“九五时期还特别实施了星火西进工程,以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的发展。1987年由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丰收计划10年间参加实施丰收计划的科技人员90万人次,推广科技项目257类。1988年农业部宣布实施菜篮子工程,优先推广十个方面的科技成果,发展畜牧水产、蔬菜业生产,以此增加和保障我国副食品的有效供给。此外还有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种子工程1996年全面启动)。除了上述直接面向出民和农村的推广性工程外,在国家高技术攻关项目中,农业也占有重要位置,如“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的育种工程项目、区域农业治理项目等,也都获得了成功。 据农业部统计,1992-1998年,全国共培育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800多个,农产品增产幅度在8-10%;农作物间套、复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扩大到全国耕地的1/3。规范化栽培面积达20000千公顷,地膜栽培技术累计推广达15000千公顷,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灌溉水利用率高达80-90%,还有其他如新的配套施肥技术、科学的饲料配方和饲养方法以及新型农药、化肥等的出现,都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的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猪牛羊肉、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均为世界首位,谷物、棉花、花生等单产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各项技术进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农业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很强外部经济性或者说是社会效益,但由于其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在,技术的发推广投入都有很大的风险,从而影响了私人对技术领域投资的积极性,因而政府的主导性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据有关专家评估,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要落后15-20年。从我国农业科技50多年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甚至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1.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需失衡导致其转化率极低 从农业科技的供给来看,农业研究主要在产品领域,尤其偏向粮棉等主要农产品,而在生产环节上,则过分偏重于农业产中技术,对于产前、产后环节则重视不够。有学者估计,中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而美国农业科研力量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这两方面的过分集中最终导致现有农业科技的转化率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取得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有250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但据估计,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甚至连20%都不到。 2. 农业科研学科设置存在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在农产品短缺时期确定的以提高数量,特别是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大都是按照苏联模式和行政区域设置的,层次不清,结构复杂。在一些课题的立项、审批、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任务观念形式主义的问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而很少涉及科研成果及其转化对我国农业发展所作出的实际贡献,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市场对技术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员与科研投资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增加农产品数量方面的研究,而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积累极少,使得农业科技后劲不足,很难适应农业进入新阶段的要求。 3. 农业科技体制还不完善 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生产部门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经济利益关系,难以实现有效的长期的协作与联合这不仅造成课题重复,大量科研经费分流,而且有时还造成部门之间的矛盾和磨擦,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4. 农业科研人员缺乏 一支敬业爱岗、训练有素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每万人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才,而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有40多名。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新的价值观念和择业观念的影响下,农业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年轻一代择业时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机、生物工程、经济管理等相应的热门专业上。人才断层,后继乏人,将成为我国农业科技长期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 5. 国家在资金投入上对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支持力度不够,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与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研投入的总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0.7%,而农业科研投入经费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左右,有的年份只有0.1%,相比之下,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入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1.6-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超过0.4%,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绝对数在增加,但相对份额却逐年下降,而且在比重很小的农业资金中,农转非现象十分突出,真正用于农业的资金大打折扣。由于农业科技资金的严重短缺,使得农业科研机构、推广部门普遍陷入困境。科研设施陈旧落后,科技人员待遇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 6.我国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较低 不仅阻碍了对农业科技有效需求的形成,而且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较低的文化素质不仅限制了农户对科技成果的掌握程度,降低了技术效益,而且增加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青壮年农民中,大学文化程度者只占1%,中学文化程度者占30%,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0%,还有3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对于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这些文盲人口的存在将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困难,甚至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农业将面临着来自世界的挑战,而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与实力,已经难以适应农业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等主要问题解决后,质量差、效益低、增加农民收入难度加大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问题,已经明显显露出来,并成为近期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入世的3-5年内,我国农业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主要包括: (一)农产品品质问题 由于受到长期的农产品短缺的影响,提高农产品品质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提出,导致杂交更籼稻、春小麦、苹果、柑橘、棉花等因品质差而大量积压;相当一部分优质农产品(如优质小麦)等依赖进口,此外还存在食用安全性、残留农药量大等因素的困扰,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在与国外产品竞争中无疑处于劣势。 (二)耕地减少问题 耕地作为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源泉,人均仅为1.5亩,不少地区不足1亩,而世界人均耕地达3.6亩。近年来由于非农产业占地持续增加,以及风沙侵蚀、盐碱化和污染等,使得农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此外,由于土壤沙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可增加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不断减少的人均耕地相对于持续增加的人口来说,如果不转变生产方式,土地所承载的能力已近极限。如何面对康丶跎傩纬傻难沽Γ 丶跎儆辗奶粽剑 墙窈笈悼萍肌甘成 贡匦朊娑缘囊桓鲋卮笪侍狻? (三)农民增收形势严峻 我国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不论是与前几年相比,还是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都处于比较高的区位,要想通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来提高农民收入比较困难。人入后面对来自国外廉价农产品的冲击,那些仅靠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增收就更加困难了。我国已承诺到2005年将农产品关税减让至15%。我国的一些传统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的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的10-100%,使得我国原来有明显优势的产品,竞争力也在下降。这种状况将大大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侧重产中,忽视产后,农产品多用途利用开发以及贮存保鲜、加工增值方面的科技严重滞后。例如我国增产潜力极大的马铃薯和甘薯,都是由于贮存、加工问题未解决好,影响对其增产潜力的充分挖掘。 四、我国农业科技迎战的对策与思考 全面剖析我国农业科技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本着立足国情,把农业科技发展与改革有机结合的原则,将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制订不同的迎战对策,科学规划,调整结构,确定发展重点,把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农业科技应对入世挑战 加入WTO以后,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应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展优质技术 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发展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将用于增产的科研部分转移到优质的发展上,尽快改变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 2.关于耕地面积 一方面,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研究开发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建立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模式,大幅度提高我国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开发和推广防沙治沙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适宜沙区的牧草、畜禽品种,开发和推广退耕还草、飞播种草等生态恢复技术,以及人工草地、草原围栏等退化草地改良技术,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 3.关于农民增收 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4.关于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入世后,我们应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开发,发展农产品专储、专运以及农产品产地加工转化增值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开发粮食、油料、果蔬、肉类、奶类等大宗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依靠科技,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 (二)农业科技寻求长远发展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应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以新的农业科技为动力,促进农业产业革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1.全面贯彻科技兴农的指导思想 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以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强化科技意识,使各级领导真正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真正认识到农业科技在现代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各级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在实践中给农业科技更多更好的政策扶持和行政援助,科技兴农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是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加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2.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走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道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农业科研机构和服务体系。一方面根据农业科技周期长、公益性和区域性强的特点,将农业科研机构分为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服务类农业科技机构和基础性、公益性为主的农业科技机构三类,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进行改革。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方式多样化,制定政策和相关措施,促进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3.提高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素质 一方面,我国应该改造现有的农业教育体系,使之适应新的技术和产业形势,培养一批有理想、讲奉献、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型企业家、高级科技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一方面要进一步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校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尤其要对成年农村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在县乡通过职业中学或农技推广机构举办免费或低费职业教育班,为农民讲授农村实用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 4.建立农业科技发展保障体系 首先,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按照农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对农业科技组织与人才、农业科技责任与专利、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研经费以及农业科技设备进行管理,使得农业科技资源组合达到效率最优化,促进农业科技系统更好地发挥效能。其次,在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的同时,建立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农民对农业科技进行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创办企业,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第三,加强科技立法,用法律形式保障科技的重要地位。尽管我国已在《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科技进步法》等法律法规中作了一些规定,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科技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不具体,有必要借鉴世界其它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完善,以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加强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世界经济正走向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经济学家预言,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我国农业科学要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必须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要进一步拓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领域,理顺农业智力引进管理机制,加大对引进技术转化的支持力度,科学规划,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注重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学习国际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与人才的交流。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121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在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同时,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认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虽然不是什么新概念,以前也曾多次使用这一概念。但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下,这一概念的内容和含义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中央再一次提出“稳中求进”的要求,并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不仅是过去经济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基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情况作出的一次战略决策,至少,具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以“稳”促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欧债危机的不断发酵,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严重的动荡不安之中。受此影响,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增速放慢的问题。经济不稳,社会不安,政治不宁。从希腊罢工到英国骚乱再到占领华尔街,以及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动乱、军事冲突,无不与经济状况的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温州等地的金融混乱以及中小企业关停现象增多、经济增速明显放慢,也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密不可分。相反,如果经济环境好、经济发展稳、经济增长快,就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所以,如何“稳”住经济,“稳”住增长,自然是当前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当然,要“稳”住经济、“稳”住增长,就必须首先“稳”住政策、“稳”住调控手段,使其不要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与此同时,针对去年以来价格出现的大幅波动现象,“稳”住价格也是必须继续高度重视的问题。切不可因为当前的价格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房价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就掉以轻心,放松警惕,甚至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十分危险的。如果经济“稳”了、价格“稳”了、就业“稳”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也“稳”了,老百姓的心理就会“稳”了,社会也就会“稳”了。所以,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方针,不仅仅是简单的“稳”,而是以“稳”促稳、以“稳”保稳。第二,以“求”争取主动。一般情况下,“求”在“稳中求进”中都是以连接词的含义出现,但是,这里所说的“求”,显然不只是连接那么简单。因为,从会议提出的“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基点”、“一个基础”、“一个动力”、“一个目的”来看,都是主动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和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知道,这些问题不仅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和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改革、扩大开放等都会面临严重障碍和阻力。也正因为如此,用“求”的方式争取主动,或主动“求”变、主动“求”矛盾和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是“稳中求进”之“求”的更深含义。如何在工作中增强主动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以“求”争取主动,以“求”化解矛盾,我们的工作才不会被动,才能少付出代价。第三,以“进”促变。会议在分析“稳中求进”时认为,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这也意味着,“稳中求进”并不是简单的“进”,而是必须有根本改变和转变的“进”,经济发展必须有“新的进展”,深改革开放必须有“新的突破”,改善民生必须有“新的成效”,没有“新”的进展、突破和成效,这样的“进”是不符合要求的,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和要求,“稳中求进”必须突出“变”字,能够在“变”字上做好文章,能够在“变”字上得到充分体现,能够在“变”字上让广大人民群体有所体会和感受。那么,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都要以“进”促变,以“变”促进,“进”不能简单的进,“变”也不能简单的变,而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而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也已经到了必须向纵深推“进”和改“变”的时候了。不然,许多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以,对“稳中求进”的要求,必须从更深层次研究和思考,从更广角度分析和判断,从而用更宽阔的视野、更独特的思维和更智慧的思路去提出措施和办法。

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的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中国一定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两会闭幕以来,5000多名代表委员和13亿人民带着这样的共识踏上新的发展征程。集中精力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中求进既是工作总基调,也是工作总要求。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谓“进”,就是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历史地看,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过去30多年里,正是靠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积小成为大成,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不断向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和情绪,也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眼未来,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才能坚定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在今年各项工作中做到稳中求进,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政策稳”;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使“增长稳”;继续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物价走势反弹,使“物价稳”;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社会稳”。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呈现的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越是形势复杂多变,就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越是面对风险挑战,就越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还是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向前,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稳”既为当前攻坚克难提供基础,更为长远乘势而上创造条件。在多种的思潮中,思想无定力,难以凝聚发展力量;在错杂的环境下,心若有旁骛,极易错失发展良机。只有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把智慧力量凝聚到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才能扎扎实实地稳中求进,取得各项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稳中求进,考验智慧能力,考验决心勇气。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就能够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中央的科学决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办好实事,更好地增进活力、促进发展、推进事业。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加快改革创新的力量,以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4ff2b3d376baf1ffc4fad3c.html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困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