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之妙境

发布时间:2013-12-13 08:17: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天净沙?秋思》之妙境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令人肝肠寸断的千古名篇,七百多年来,人们一读再读,它的美是无尽的。清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那么,究竟妙在何处呢?

一 留白之妙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就一连推出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由九个名词构成,当中没有谓语等成分,但并不会让人感到混乱,而是激发读者跳跃性思维,进而组合画面。这种大跳跃式的组合,给读者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宽广的想象空间。留下一定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这是作者智慧高超的体现。这样的写作技巧(即“留白”)在文学上运用成功的不胜枚举。例如: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千余斤的一车炭就这样被宫差强行拉走了,而得到的报酬只是“半匹红绡一丈绫”。作者把卖炭翁经历的事情如实地写下来,对卖炭翁的遭遇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感受、去想象。再如: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莫泊桑《项链》)

写到这里,莫泊桑戛然而止。生活给玛蒂尔德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陡然间,她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由读者自己去解读,可以解读她的神情、她的动作、她的内心……这样,读者的思维就被调动起来了,作品的空间就更宽了。它能紧紧地吸引读者,因而,它的艺术生命力也就更强。

二 修饰之妙

《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的九种景物,有八种景物是修饰语加中心词的结构(“人家”一词不是)。这些修饰语,大部分是冷色调的,如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在黄昏的乌鸦、马儿是瘦的。总之是没有生命力的、悲凉的。作家通过精到的修饰语来传达丰富深刻的内涵。又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498be7bfe4733687e21aabe.html

《《天净沙-秋思》之妙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