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9 胆小鬼 鲁教版

发布时间:2019-08-17 08:28: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胆小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更深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学习重点:

反复品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教法与学法 :以目标为指引,反复诵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蕴,开启心智。

学习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

突破措施: 反复朗读课文

学习课时: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一、解读教材:

我们都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有过愚蠢而又美好的少年回忆。你能敞开心灵,谈一谈童年时做过而现在觉得不应该做的往事吗?当时你的感觉怎样?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她的散文《胆小鬼》里就记叙了小时偷钱的尴尬经历。其实,偷母亲的钱,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个小小的愿望;但因受良心责备,三毛却终日忐忑不安,乃至像生病发烧一般。作者只是叙述偷钱的经过,但教化之意已在其中,耐人寻味。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三毛的生平及作品情况

2、请学生在班上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三毛的情况,明确:

三毛,原名陈平,出生于四川重庆。自幼体弱多病,敏感而倔强,任性而浪漫,酷爱文学。中学未读完即辍学,在家学钢琴与绘画,并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1965年进入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当旁听生。1967年结业后,先到西班牙马德里主修文学,两年后,转入西德歌德学院文学院深造。接着又到美国芝家哥伊利诺斯大学图书馆工作。后来游历了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国。不久回台,70年代初到非洲撒哈拉沙漠定居,开始创作《撒哈拉的故事》,风靡一时。1991年自杀于台北某医院。三毛结集出版的散文作品有《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随想》《谈心》《刹那时光》《我的宝贝》《闹学》《假如还有来生》《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另外还有译作、剧本多种。

二、检查预习:(由小组共同解决)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消除字词障碍。

练习簿 喃喃自语  魂不守  付东流    下去  过 记 出来

2、解释词语

沓:量词,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或其他薄的东西。

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或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破绽:原指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喃喃自语:自己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

付诸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三、默读课文,质疑解难:

1、再次阅读文章,给文章理清头绪,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明确:文章记叙了三毛小时候偷钱的故事。偷钱的背景(原因)、经过、偷钱后的感受、偷钱事件的尾声。(训练学生分析层次并说明理由)

2、为什么不用“偷钱的故事”做题目,而用“胆小鬼”做题目?你喜欢这样的“胆小鬼”吗?

明确:“我”偷了钱又不敢花——胆小;知道自己的错误又不敢承认——胆小。所以“我”的确是胆小鬼。用“胆小鬼”做题目,更含蓄一些,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一开始,巧设悬念,并没有直说偷钱的事情,而是在叙述“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之后,才指出“我要说的是——偷钱”。这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先制造悬念,再揭晓意外结果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从课文内容看,作者主要叙述“我”偷钱的经过,想一想,“我”偷钱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小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即使做小孩子,在家不愁衣食,走起路来仍期望有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响的”

②更何况“在我们的童年里,小学生流行的是收集橡皮筋和《红楼梦》人物画片,还有玻璃纸——包彩色糖果用的那种”。

5、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描写紧张的心情?有何作用?

明确:以具体的动作、神情描写,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呈现于眼前。

6、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胆小鬼”是一个善良、诚实、自尊心很强的女孩。

7、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示?

归纳:即使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如果是有悖良心的话,终会因良心受到谴责,而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就像文中的“我”一样乃至像生病发烧一般。这也许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了。

8、文章中偷钱的故事耐人寻味,对“我”而言,那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一直使“我”痛苦难熬,但文章开头却写“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后来又写“偷钱的故事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为什么说它是平淡的呢?你从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悟出些什么?

明确:虽然“我”偷了钱,但因为“我”没敢花,也就没有享受那文章中偷钱那种满足欲望后的快乐;也因为无人追究,而没有受罚。后来,我又把钱悄悄地还回去。整个事情,就好象没有发生一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所以说它很平淡。

即使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如果是有悖良心的话,终会因良心受到谴责,而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就像文中的“我”一样,乃至像生病发烧一样。这也许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了。

四、拓展训练:

第四自然段交代小伙伴大多有过偷父母钱的经历,我们有不少同学恐怕也有类似的经历,你如何看待偷钱出去流浪的孩子和他的父母?

明确:文章的重点不是表现孩子偷钱流浪,而是交代他的父母对他的态度。孩子一时糊涂,犯了错误,情有可原;但他可能是处于害怕,在外流浪两天。他的父母由于过于担心,看到孩子平安回来,大喜过望,以至于不再批评孩子、打骂孩子。作者交代这件事的主要目的是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犯错误应该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惊醒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四、作业:

细读课文,探究文章细节。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进行个性化感悟:

1、文章中写出 “我”偷钱后有哪些异常的表现?作者详写这些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于是,整个人变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没敢回房间去,没敢去没东西,没敢跟任何人讲话,悄悄地蹲在院子里玩泥巴。吃饭也不香,睡觉也不稳,好象生了病。脸红,烦躁,不肯讲话,吃不下东西,魂不守舍,大约是感冒了。

引导:这样的体验,心里好受吗?(同学回答)

2、19自然段“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一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夸张。更形象的描绘出作者心里的紧张与不安。

3、“我”的父母知道“我”偷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既然父母能够断定是“我”偷了钱,那他们为什么不揭穿“我”呢?他们的做法高明在哪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如果偷钱的是你,猜想一下你的父母,将会怎样对待你。相比之下,你从文中“我”的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从 “我”一开始“热情”地询问母亲“是不是你忘了地方,根本没有拿出来”,而后又“发烧生病”,最后又“热情”地发现“你的钱原来掉在夹缝里去了”的过程,父母就可能发现“我”是“小偷”。而最明显的是:事情过后父母突然管起我们的零用钱来,父亲还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更能看出父母知道是“我”偷了钱。

父母很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并且在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很与耐心,等着孩子自己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比简单粗暴的说教和训斥要有效得多。钱找到以后,父母意识到孩子们需要零花钱,就每个月一人一块钱的零花钱,而且由自己管理。为了对“我”的知错能改加以鼓励,父亲还给“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文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春风中的细雨,没有惊天动地,却一点一滴浸润孩子的心田,这一点很值得做父母的学习借鉴。

4、“走进母亲的睡房,看见五斗柜上躺着一张红票子——五块钱。”这真是莫大的诱惑!为什么具有如此诱惑?

明确:它“等于一个多少条橡皮筋,等于多少张人物画片,又等于多少玻璃纸?正如作者写的,它“等于一个孩子全部的心怀意念和快乐”。

5、“面对着那张静静躺着的红票子”,真正下手的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我的呼吸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6、“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这段文字描写了“我”偷钱后怎样的心情?

明确:害怕和紧张的心情,甚至都失去里知觉。

7、找出文中写“脸红”的句子,并分析原因。

①母亲说不可能的,我接触到父亲的的眼光,一口滚汤咽下去,烫得脸就红了。(自己偷了钱,还装模作样地询问母亲,接触到父亲的眼光,为自己偷了钱说谎而心虚脸红。)

②母亲不肯让人穿长裤去睡,硬要来拉裤子,当她的手碰到我的长裤口袋时,我呼一下又涨红了脸。(“我”疑心母亲知道“我”偷钱,当她碰到我的口袋时,因为害怕她掏“我”的口袋而脸红。)

③她疑疑惑惑地问我:“你哪来一块钱?”我又脸红了,说不出话来。(“我”差点儿不打自招,又害怕姐姐再追究下去,因而脸红。)

④我被拉去洗澡,母亲要脱我的衣服,我不肯,开始小声地哭,脸通红。(“我”害怕母亲脱下“我”的衣服而真相大白,固而脸红。)

⑤那时,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匆匆地跑出门去,忘了说再见。(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过来,“我”觉得是伎俩被父亲识破了,又不敢说出真相,因为羞愧而脸红。)

二、拓展训练:

果戈理说:“不犯点小过失的人是没有的。”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请结合对《胆小鬼》一文的学习,谈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如果一时不慎犯了错误,我们应该怎样做?(拓展思维,自由回答,然后动笔。

三、小结:

这样一次童年的回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出轨经验,在三毛的笔下,如此一幕幕地排演到读者面前,真是栩栩若生,好像看电影一样。没有讲理、没有说教,而寓教化于诙谐之中,耐人寻味。我相信这样的文章我们不仅喜欢看,而且看了后都能有所感触。文章通过对自己偷钱的经历的细致描述,教育孩子们不要做亏心的事情,也告诫天下的父母要多多理解和体谅孩子的正当要求,注意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作业布置

五、复习检测:见《伴你学》

1、模仿本文写一篇“说来平淡”但在当时也“相当辉煌”的成长往事的文章。

2、积累课后的词语并将“喃喃自语 魂不守舍 付诸东流”组成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我”——偷钱——心里不好受——有悖良心的事情不能做

父母———尊重、理解 ————明理 (教育问题)

 教学反思 
         〈〈胆小鬼〉〉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一篇散文,文章洗近铅华,文笔朴实,感情真挚,深入人心,作者选取了自己小时侯偷钱的经历,详细描写了偷钱后紧张、不安、心虚、焦灼的心理感受,读后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经典范文,叙事明白,主题鲜明,不需要煞费脑筋去挖去想,而朴实精彩的细节描写却相当典型,而且有大量片段供给学生训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思考中,获得了细节描写的写作要义,对记叙文及散文中如何运用和分析细节有了更为深入地理解,课后,我们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出了写作训练的片段练习,趁热打铁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40754b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d.html

《六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9 胆小鬼 鲁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