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鸿门宴》名师教案1

发布时间:2019-05-13 23:02: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鸿门宴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整体感知】

一、基础梳理

1.预习检测

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太初元年(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2)写作背景

陈胜(即陈涉)起义后各地云集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也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做了楚王(仍号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军,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二、主要内容

“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在紧张急迫、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双方斗争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研读课文】

1.鸿门宴上宾主双方各有的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有人将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请问是哪三起?哪三落?

点拨: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于紧张。

二起是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的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是“范增数目”,项羽“默然不应”;二落是“项庄舞剑”,项伯“翼蔽”;三落是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而赞其勇,称其为“壮士”,赐酒,赐彘,赐坐。

三起三落,围绕“杀刘”与“卫刘”的矛盾,情节错综交织,张弛有度,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2.简析文中刘邦、项羽的主要性格特点。

点拨: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变,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应变,老奸巨滑。他入关后的措施,是想“欲王关中”,而当听到项羽要进攻他时,便向张良求救,并将错误推到别人的头上。而对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加以利用。鸿门宴上,用甜言蜜语低声下气哄骗项羽来满足其自高自大的心理,既谢罪称臣又隐藏自己的野心,取得项羽的同情,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所以他是一个不拘小节、能委屈自己的狡猾多变而又当机立断的人物形象。

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得有点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的辩解又改变了主意。鸿门宴上,听了刘邦的奉承话就洋洋自得,原谅了刘邦,并且说出了曹无伤来和刘邦坦诚相见,面对酒宴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他也视而不见毫无立场,完全为刘邦、樊哙的话所哄骗,失去了应有的立场和智慧,和老奸巨滑的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处于矛盾冲突的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点拨:课文中,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40511b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a.html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鸿门宴》名师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