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解读讲稿

发布时间:2018-09-28 23:57: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习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解读讲稿

同志们: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下面,我们分别了解一下: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必须抓住机遇,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一)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振兴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给的方针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发展态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良好条件。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坚强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乡村振兴具有坚强制度保障。优秀农耕文明人文情怀历久弥深乡村振兴具有深厚文化土壤。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乡村振兴具有雄厚物质基础。农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乡村振兴具有扎实工作基础。

  、总体要求

  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部署,2018年至2022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基础。

  (一)思想原则

  乡村振兴总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六大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探索形成一批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远景谋划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二)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三)分类推进乡村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

  (四)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快向农业强国转变。

(三)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五、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一)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把握城乡发展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机遇,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始终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三)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合理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动能。

  六、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三)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三)夯实基层政权

  科学设置乡镇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二)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拓展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三)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重塑城乡关系,更好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

  (二)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

  (三)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四)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五)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十一、规划实施

  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好各级政府职责,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二)有序乡村振兴充分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攻坚战,在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时期,重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不搞齐步走。

  谢谢!

2018年9月28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8da65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2.html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解读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