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发布时间:2011-04-30 14:27: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育部2000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这一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可以理解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现在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也基本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什么是“任务”和“任务驱动”

1、“任务”,按一般的定义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某件事情。二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情。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张表格,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等。

一般来说,“任务”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特点。(1)所谓真实性,就是说任务是应该有实际意义的,不能虚构和生造。比如说,有些书上把一些诗歌的正文改成不同的字体大小、不同的字体等,这些都不能说是任务,因为正规的书籍都不能这样排版。只有具有真实性,才能激发学习、探求知识的欲望。当让我们也要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的简化重复性的操作。(2)任务还要有整体性,任务不能太小,太琐碎。比如说,用字处理软件完成一张板报,我们不能把它分散成太多的所谓的任务,插入图片这样的知识点不能说算为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中可能会遇到“插入图片”这个较难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使学生学习到这个知识点,这也是有必要的。(3)任务不能太死板,要尽量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要求学生一个模式、一个标准。(4)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就是指任务要具体并且难易程度适当,具体就是把要实现的任务说明白,任务的难度不要太大,这样不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2、“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任务展开教学。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我们可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作为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从教学模式图可以看出:“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下面以“制作一个电子班报”为例,针对各个阶段进行说明。

第一阶段:呈现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有趣味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把“制作一个电子班报”为任务呈现给学生时,我们应该事先将这个大的课题分解成许多小的模块,即小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怎样输入文字和保存文字,怎样在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稿,怎样打印文稿等。

第二阶段:明确任务。学生接受了这个较大的文字编辑任务,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我们可以将整个任务分解为5个较小的任务:

1)输入和保存古诗“静夜思”。

涉及的知识点: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文字的格式化、修饰。

2)编辑图文并茂的“静夜思”文稿。  

涉及的知识点:文字的修饰、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

3)编辑“荷塘月色”文稿。  

涉及的知识点:自动换行、选定、复制、粘贴、查找与替换。

4)编写和打印一个通知。

涉及的知识点:排版、页面设置、打印。

5)制作“学生成绩分析表” 

 涉及的知识点:表格的插入、单元格的合并与拆分、表格的自动调整。

通过以上5个较小的任务,使学生明确了任务,借助了一定的情景模式,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对任务进一步剖析,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培养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最后解决制作“电子班报”这个较为复杂的任务。学习过程中,任务与任务之间承上启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探索掌握文字处理模块的学习。

第三阶段:完成任务。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协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可以更好地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协作精神。教师在此阶段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好正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第四阶段:任务评价。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先让小组间进行互相评析,然后举行一个成果展示会,由教师组成评价组进行评析和点拨,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修改不足之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三、任务驱动的优点和应该处理的问题

(一)任务驱动的优点: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式

能力是个性特征,在心理学中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也就是说只有在活动中能力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提高,获得培养。要培养实践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接触实践,任务是存在的,也就进行了实践活动。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而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3、有利于贯彻教材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原则,当软件改变了,以知识或功能为主的教材就要作很大的改变,而任务驱动的教材只改变个别的操作步骤和插图即可。

(二)应该处理好的问题

1、任务要现实有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

2、任务要系统有度。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任务要有事可做。《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当学生明确任务之后,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或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让学生探索具体的事情,而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事可做。

4、任务要由具体评价。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位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教师不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可评价的任务,让学生漫无边际的乱闯。

四、结束语

在传统教学中,案例和实例是次要的东西,知识是重要的,是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的。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知识和任务同样重要,甚至任务的完成(特别是综合性任务)过程是更重要的内容。把完成任务中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甚至主要位置。根本目标是知识还是能力是判别“实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标志。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有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育者门,让我们一起共同把这项有意义的探索继续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1、《什么是“任务驱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吕 品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龚道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2cf753f01dc281e53af0fd.html

《任务驱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