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音乐经典-中外名曲100首(1)

发布时间:2020-09-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不朽的音乐经典——中外名曲100首(1
1. 1812序曲(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8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1

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2. E调前奏曲(巴赫)
一首曲子的调性由其首调或固定调决定,固定调为E大调的前奏曲即可命名为E调前奏曲,历史上以E调作曲的前奏曲不少,但最有名气的作品为老巴赫在17171720年间所作的六首小前奏曲中的,作品编号BWV 93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赫,1685321日-17507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将中世纪的秩序和严谨同文艺复兴时期充满激情的个人主义相结合,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F调旋律(鲁宾斯坦)
F大调旋律是由安东·鲁宾斯坦演奏的俄罗斯民乐。
安东·鲁宾斯坦 Anton Rubinstein18291894,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毕生往返于俄国和欧洲各国从事演出和创作。他于1858年在彼得堡创办“俄罗斯音乐协会”在这个协会的讲习班的基础上,于1862年建立了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其演奏富于热情和表现力,特别强调表演者的再创造,对俄罗斯和西方钢琴2

表演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歌剧《恶魔》a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集《波斯恋歌》等。其代表作品为钢琴独奏小品F大调旋律》此曲在后来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广为流传,久盛不衰。
F大调旋律这一首乐曲是包含在作品3之中的两首钢琴小品中的第一首, 属于典型的旋律性器乐小品。 乐曲结构极其简单,歌谣形式的主旋律(片段1,前后反复三次。就在三次反复的连结处,加入半音阶的经过句。虽说较为单纯,但因为旋律很美,所以常常被改编为钢琴伴奏下的小提琴独奏曲或大提琴独奏曲。这是一首颇受世界人民喜爱的乐曲。
4. G弦之歌(巴赫)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名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3

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G弦之歌》。此乐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5. 三套车(彼得·格鲁波基)
1901年左右,一首民歌《三套车》流传开来,歌曲表现了马车夫深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当时,俄罗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马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在歌曲《三套车》中,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旋律。
这首歌很美……它,真的很美……有着诗一般的味道……但它也很凄,真的很凄……因为它所表达的内容……另人深思——那是对资本主义贫富悬殊的申诉,是一种扣人心而不躁的申诉,缓缓而来,却直达人心,一幅很真切的画面浮现眼前……这种申诉是大气的,却是揪心的……
整个曲子的音乐富有回旋之美,三个乐段回旋出现,而第三乐段4


中的高潮部分深入人心,把曲子的意境烘托出来,指向主题。
搜索《三套车》的各个演唱版本时,发现了这么一段话,很入味:《三套车》是诗意的,而这种诗意也正是当今许多歌曲所缺乏的,这种诗意的情绪总能勾动人们心弦:眼前总能浮现皑皑的白雪,蜿蜒的伏尔加河,还有唱着歌的年轻车夫,把自己的心事悄悄诉说……”
6. 二泉映月(阿炳)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5

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
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后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7. 绿袖子
6


绿袖子是一首英国民谣,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就已经已广为流传,相传是英王亨利八世所作,他是位长笛演奏家。
这个在传说中相当暴戾的男人,却真心爱上一个民间女子,那女子穿一身绿衣裳。某天的郊外,阳光灿烂。他骑在马上,英俊威武。她披着金色长发,太阳光洒在她飘飘的绿袖上,美丽动人。只一个偶然照面,他们眼里,就烙下了对方的影。但她是知道他的,深宫大院,隔着蓬山几万重,她如何能够超越?唯有选择逃离。而他,阅尽美女无数,从没有一个女子,能像她一样,绿袖长舞,在一瞬间,住进他的心房。从此他念念不忘。但斯人如梦,再也寻不到。思念迢迢复迢迢,日思夜想不得,他只得命令宫廷里的所有人都穿上绿衣裳,好解他的相思。他寂寞地低吟:“唉,我的爱,你心何忍?将我无情地抛去。而我一直在深爱你,在你身边我心欢喜。绿袖子就是我的欢乐,绿袖子就是我的欣喜,绿袖子就是我金子的心,我的绿袖女郎孰能比?”曲调缠绵低沉。终其一生,他不曾得到她,一瞬的相遇,从此成了永恒。
这首民谣的旋律非常古典、优雅,略带一丝凄美之感,是一首描写对爱情感到忧伤的歌曲,但它受到世人喜爱的层面却不仅仅局限在爱情的领域,有人将它换了歌词演唱、也有人将它作为圣诞歌曲,而它被改编为器乐演奏的版本也是多不胜数。
8. 蓝色多瑙河舞曲(约翰·施特劳)
《蓝色多瑙河舞曲》是“圆舞曲之王”、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
7


斯创作于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与管弦乐曲的版本并存,乐曲描写了多瑙河的秀丽景色,被誉为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
1866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此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9. 军队进行曲(舒伯特)
《军队进行曲》作于1822年前后,是钢琴联弹曲《军队进行曲》中的第一首。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描写了士兵行进时的雄姿和人们在街头欢迎士兵的场面。
8


舒伯特所作的许多钢琴联弹曲中,包括三个进行曲集,即《三首英雄进行曲》《二首性格进行曲》和《军队进行曲》,全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家庭音乐。其中以《军队进行曲》最为著名,尤其是这首第一号作品更为流行。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语: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31日-18281119日)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9

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舒伯特在生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
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10.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是创作和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与舒曼夫妇、李斯特等浪漫派音乐家交往甚密,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掺杂着浪漫主义新酒的古典主义陈酒”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作品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创作了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10


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11. 十面埋伏(华秋平)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情色彩
从整体上看,《十面埋伏》采用了叙述性的表现手法,带有标题的多段段落,展示了紧张、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刻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刀光剑影和浴血鏖战时均较为全面。
从类型上看,《十面埋伏》虽是武曲,但兼含刚柔,这体现出创作者对作品的情感思考。该曲注重弹奏的刚度以及柔度的协调性,现出对楚军和项羽的关怀之意;同时,曲中还有对战争造成的众多殒11

命者的痛悯,因此在曲目的具体表现中,不仅体现了庞大气势, 较为注重细节处理,实现了情和景的有效融合。从曲目内容看,该曲还对多种战场上的声音进行了模拟,借此来进行各种情感的抒发,通过琵琶面板拍弹来对“放炮”轰鸣声进行模拟等,进而有效营造身临在古战场的情境。
《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几乎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所有技巧,无论是在它的内容、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集中展示出诸多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器乐曲中非常优秀的代表。
《十面埋伏》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该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此外,《十面埋伏》作为大型琵琶曲的的代表,其发挥了武曲擅长表现强烈气氛和情绪的优势,全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12. 卡门(比才)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秋。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该剧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她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她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然而后来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人们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12

了唐·豪塞的匕首下。
该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13. 友谊地久天长(苏格兰民歌)
原是苏格兰民间歌曲,即苏格兰盖尔语:Auld Lang Syne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直译为逝去已久的日子,在中国各地普遍称为《友谊地久天长》
Auld Lang Syne是由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据当地父老口传录下的。这首诗后来被谱了乐曲,后被用作电影《魂断蓝桥》主题曲,除了原文盖尔语版本外,这首歌亦被许多国家谱上了当地语言,可以说是流传广泛,妇孺皆知,绝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经典名曲。
在许多的西方国家,这首歌通常会在平安夜时演唱,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它的主调并没有中文版本那样感伤,而这首歌在很多亚洲地区中的学校毕业礼或葬礼中作为配乐,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悲伤无奈之情。
《魂断蓝桥》描写了英国青年军官洛伊上尉和芭蕾舞演员玛拉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天,英国军官洛伊为13


躲避空袭,在防空洞中认识了玛拉。两人一见钟情。夜渐深,酒店乐队领班向客人们宣布演奏最后一支曲子并祝人们回家时一路平安。徐缓、优美的“Auld Lang Syne”乐曲中,大厅里的蜡烛一支支熄灭。这支曲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始终把洛伊与玛拉的爱情连在一起。
14. 吉他奏鸣曲(威尔第)
威尔第创作的《吉他奏鸣曲》以吉他为主旋律,小提琴和古钢琴为副旋律,相互错开的旋律好象是回到了巴洛克时期。
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Verdi18131901)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出身于小商之家,曾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和配器。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15.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14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生活中有苦难、失败和不幸,也有欢乐、成功和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是,人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随时与厄运抗争、战胜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才能建立起丰功伟绩,这就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意蕴。整部交响曲以四个乐章的形式从多方面揭示了这种斗争性思想,其中的第一乐章充满紧张性、严峻性和悲怆的气氛,是整部交响曲的基础,体现出各种情绪的对置和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15

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16. 啤酒桶波尔卡(杰拉玛·万卓达)
《啤酒桶波尔卡》是欧洲最流行的波尔卡舞曲之一,是世界著名的管弦乐作品,演奏形式是“铜管五重奏”它一首非常欢快的曲子,而且相同的乐句不断反复。整首曲子旋律富有动感,节奏欢快、活泼。给人以一种丰收后的喜悦,立即联想到节日来临时人们脸上洋溢笑容,围在一起载歌载舞的狂欢情景。这是一首单声部歌曲。二二拍的舞曲节拍,速度较快,使得整首歌曲的旋律轻快,有弹性。歌曲前半部分采用陈述方式,描述了有这样一个环境,使得很多人都能忘记忧愁尽情舞蹈,后半部分则表达了大家聚在一起跳舞,狂欢的情景,体现出人们跳起波尔卡忘记不愉快的事情、获得单纯的快乐。
波尔卡: 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波尔卡舞曲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常用三部曲式写成,速度较快,音乐性格欢快活泼,优美生动。1830年前后起源于捷克民间,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风行于整个欧洲。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约翰·特劳斯父子均著有著名的波尔卡作品。
17. 轻骑兵序曲(苏佩)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苏佩,1819418日-1895516

21日),奥地利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指挥家,出生在今日的克罗地亚,主要创作轻歌剧。后迁居意大利。少年时代已擅长演奏长笛,十三岁学习和声,十四岁开始作曲。后随母迁居维也纳,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主要担任维也纳各大剧场的指挥职务。其创作风格轻松明快、优雅动听。作品以轻歌剧、喜剧配乐和舞剧为主,共计二百多部。他是维也纳轻歌剧体裁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轻歌剧《轻骑兵序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
《轻骑兵序曲》为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苏佩于1886年根据诗人卡尔.科斯塔的剧本所作轻歌剧《轻骑兵》的序曲。
轻歌剧《轻骑兵》于1866321日首演。时至今日,虽然歌剧本身已极少演出了,但本曲和《诗人与农夫序曲》却成为作者流传广泛的代表性作品。《轻骑兵》序曲更是轻歌剧序曲中最为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并被改编为管乐合奏曲。
18.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是他的钢琴奏鸣曲——K331的第三乐章。
莫扎特共谱写了十九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都显示出明朗乐观的乐思,完美匀称的结构和严谨如歌的旋律等创作特征。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只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文雅的行板”,第17

二乐章是“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就是《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是一首单独的进行曲小品。本曲全称为《“土耳其进行曲”主题变奏曲》,这是一首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主题而驰名世界的变奏曲。实际上,本曲的主题本身并非具有纯正的土耳其风格,正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一样,只是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东方风格”,而在现代人看来,本曲几乎没有什么东方味道。但是由于它具有十分通俗而流畅的旋律,故与莫扎特的同名作品齐名,成为不朽的古典小品。
乐曲的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贯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来提高活泼感,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片段1。像这种快活的节奏,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各个变奏并不着力渲染技巧,但朴实有力,而又不陷于单调,是一种巧妙的关联。
19. 圣母颂
《圣母颂》(Ave Maria法国浪漫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古诺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的《圣母颂》,其使用的伴奏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 1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的前奏曲部分。《圣母颂》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我们如同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而《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曲部分则精美绝伦,集纯洁、宁静、明朗于一身,满怀美好的期盼,以这样一首乐曲作为《圣母颂》的伴奏,确实是恰如其分。最难得的是,古诺竟将它与自己歌曲的旋律结合得天衣无缝,浑18

然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20. D大调卡农(帕赫贝尔)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卡贝,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这是个德国作曲家,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因为它带着一丝甜蜜宁静的忧伤。
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
1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c49889dc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e.html

《不朽的音乐经典-中外名曲100首(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