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

发布时间:2019-05-02 00:58: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

作者:李经媛

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20

        安妮宝贝原著小说《七月与安生》改编的同名电影近期上映,马思纯和周冬雨两位演技出众,形象合适的小花旦分别担任其中两大女主七月和安生。与以往的爱情青春片有所不同,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爱恨纠缠的友谊和她们彼此愿意为各自封闭的青春,男主的角色与其说是两位女主的争夺对象,不如说是描写两个女生在友情和爱情中徘徊难得两全的桥梁。这三个角色都被导演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和整体象征化人格,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这三个角色的象征意义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对影片中的物体象征手法和景色变化的象征内涵也进行简要归纳。

        一、 人物意象中的强烈对立性意义

        影片中的两位女主不论从性格抑或人生轨迹而言,都带有浓重的两极对立性,这种对立不仅体现在她们的争吵与决裂,从一开始她们角色背后被赋予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和生活方式。

        七月与安生在13岁的年纪相遇,从那个时候起,七月就是扎着利落马尾、剪着平齐刘海儿的乖女孩,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正常豆蔻年华女生的恬静与安然,只有在看见安生时嘴角半翘起的微笑才能看出些许狐狸般的狡黠。而安生,她的出场仿佛炽烈的阳光,一不小心就把周围的人隐藏在阴影里,唯有她自己美得张扬而放肆,军训时桀骜不驯地拒绝扎起长发,在老师面前装模作样地耍滑头,把小宠物偷偷藏在怀里……她们两个仿佛平行线般永远不该相交的性格却在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成为了一生的知己。虽然世间大多数人都只能做到白首如新,但却总有些人可以倾盖如故,七月和安生便是如此,即便多年后坦承彼此都曾恨过对方,但那种深切的情感终究在她们两人的血液里开出生死相缠的并蒂花莲,难舍难弃。

        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安生和七月的家庭环境缓缓展露在观众面前,这仿佛为她们看似极端化的性格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七月的父母相敬如宾,和善慈爱,对七月的照顾与呵护面面俱到;而安生的父亲亡故,母亲又常常不与她一起,遑论沟通。于是,一切仿佛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七月就该是那个天真的不知世事的、生活安定平稳的小镇姑娘,安生就该是那个张扬放肆、混迹于世间各地的流浪灵魂。影片前半部分对于两位女主的性格定位其实象征着中国现代人的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如今大部分中国人正在过着并且以后也会继续经历的安土重迁、乏善可陈的直线型人生,这种生活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出生、学习、工作、成家、养育子女、老年生活,一帆风顺但又总有些不甘心;另一种便是如今特别受年轻人追捧的四海为家,看尽世界光怪陆离但可能终究会厌倦孤独的流浪型人生,年轻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一颗迷恋漂泊的心。《七月与安生》里的两个女性角色明显代表了两种典型中国式人生,这种将人物角色整体性格的刻画化用为对更加宏大意象的象征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理念,同时也是对文学表现方式的一种活用。后来的剧情发展出乎观众意料,从18岁开始就飘零于各地的安生最终活成了安定的模样;在小镇生活了27年遵从父母期望,从未出过远门的七月历尽沧桑后选择出门远行,一步步踏过安生曾经的轨迹。她们曾经一起长大,一起闯祸,一起吵架,最终不负所望地相约活成了彼此最初的模样。这种人生轨迹的互换与交接也是导演精心安排下的一种意识流的象征手法,对于人世间每一个个体而言,未来都是不可预测、动态发展的,看似仿佛一眼见底的生活其实隐藏了满满的未知与生机。我们谁都无法决定自己最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周遭又会是怎样的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9af09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30.html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