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最终版

发布时间:2011-10-10 21:0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单位(大康学校) 姓名(李妙利)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自己好像做什么事都比别人差”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不爱与人交往;睡眠不良:经常做梦。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2岁,教师,大学本科文化,,汉族,无宗教信仰。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家中排名老大,所以习惯操心。老公的两地分居,孩子独自带,独立性较强。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精神状态较低迷。

5.社会功能:夫妻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个人陈述:

近期晚上经常做梦,做什么事前,总想着自己会比别人差,以致于工作效率降低。 由于感到不如别人,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行为变得谨小慎微、冷漠、内向、孤独,像蜗牛一样,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喜欢沟通,不喜欢交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习中或人际交往时,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因而常常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默默无闻。

由于内心缺乏一种自我的力量,害怕竞争,随遇而安,遇到侵犯也是听之任之,表现得逆来顺受,对他人的要求让步,受人左右,随波逐流,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观点和感受,内心懦弱,说话时犹豫不决、轻声轻音,目光不敢和他人正面接触,扭手等。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老公陈述:容易发怒,生活较以前懒散,(当然也有工作本身的原因)

咨询师观察:咨询者是自己主动前来寻求帮助,衣着打扮得体,相貌身材也不错,叙述情况是表情严肃,眉头不展,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说话有条理,回答能抓住重点,语调有些急促,情绪比较低落,心情比较压抑,希望咨询师帮助其改变心理状况。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胆小、敏感,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人际关系紧张;病程不到两个月。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的症状表现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强烈,能找到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未严重受损,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无泛化,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 自己很无能);个性特征偏内向、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自己很无能”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改变该求助者的自卑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

.转移刺激法。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有此心理学同学,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着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为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有自卑感受的人多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现自己还得从锻炼自己的性格入手。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系统脱敏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反应有一种习惯化倾向,习惯化指每当某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就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反应,但当这种刺激不断重复出现时,人对它的反应性逐渐下降,直到最后不再对此反应,就好像产生了一种行为矫正法:

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掌握知识法。自卑的产生大多是因缺乏客观的认知而胡思乱想造成的。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没有缺点优点也能以浮出水面。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伟人之所以难以高攀,是因为你跪着看的缘故。

  其实,最重要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等来确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为此发奋努力,为断进步,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

2.双方权利和义务责

咨询者:义务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师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两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每次50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任务: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完成情况: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

4)求助者独立完成有关心理测量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6)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布置咨询作业。

2、心理咨询阶段

任务:

1)加深咨询关系;

2)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

4)认知行为干预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

2)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认知分析;

4)咨询师与求助者探讨自信问题,引导其重新认识个性差异

5)布置咨询作业。

3、结束与巩固阶段。

任务: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描述与他人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导其重新看待他人评价对自己的影响;

3)布置咨询作业。

第一次咨询

刘某坐在椅子上,眼睛一直看着手里的那张心理测试卷子。不抬头,也不说话,神情显得有些紧张。

(通过积极的关注和共情,消除芳芳的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我可以帮助你什么吗?”我打破了沉默。

“看来你应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我又试探着说。

这句话似乎引起了她的兴趣。她抬起头,开始说:“是的,我本来就是一个很开朗的人,我性格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小时候是很开朗的。”

“那你现在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这次她没有回避:

“在学校里我工作很不安心,我想在家里可能会好一些。我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和别人说话,我觉得我这个人很傻。我小时候不是这个样子,不过后来我觉得自己很傻,不太会说话,说出话来别人会笑我的,所以索性就不说了。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女生朋友,她总是向别人说我傻。其实,我知道她是那种很会交际的女孩,和她相比我显得很不会说话。所以,我很少和男生接触的,因为他们不会喜欢我的。

“小时候我很开心,经常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他们也都喜欢我。那时父母也很喜欢我,觉得我很乖,所以我也喜欢和他们说话。不过,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我没有朋友,因为我不会说话,因为他们都不喜欢我。

“我的心情很不好,学也学不进去。我觉得自己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也很差,我只能和那些工作能力不好的朋友交往。”

从她的叙述中我解到刘某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她生性敏感,很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小时候父母和伙伴都说她很可爱、听话,所以她也就生活得很开心,加之那时学习成绩优异,这一切使她生活得很快乐;后来一个好朋友的评价和几个朋友对她的疏远,使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工作成绩的退步使父母对她的评价也有一些改变,而这些使她的成绩滑坡得更厉害,到后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愿与人交往只是她避开人群的一种方式。

刘某的症状应该属于自卑的非理智认知群中的“我工作能力不够突出,所以不讨人喜欢”的非理性认知模型。由于朋友说她很傻,她便有了这样一个认知: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没有人缘,所以别人不喜欢。她开始有意地避免和他人接触,独来独往,久而久之,最终真的形成了“别人不喜欢”的局面,导致她害怕和他人接触。

对这种症状可以采用认知疗法:

首先建立一个“我能力不强,所以不讨人喜欢”的非理性认知的假设,然后进行协同检验,采用质疑、夸张、辨析和默兹比的区分合理、不合理信念的标准等方法驳斥她的这个不合理信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一次咨询主要是刘某的自述,可能是我的关注和理解让她产生了信任感,她说了很多。我先让她回去,并约定了第二次咨询的时间。

第二次咨询

我们共同学习了一些关于认知疗法的知识,找出了她的非理性认知,然后我们进行了如下辩论。

“你真的认为自己很笨吗?”

“是的。”

“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有什么依据吗?”

“有的,初中的时候有几个伙伴这么说。”

(采用默兹比的区分标准:看来,她的认知来源于外界,来源于他人的评价)

“那么别人说的一切话都很重要吗?他们的话都是真的吗?”“也不一定。”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说你傻。说你笨呢?”

“不是的,只是有些人。”

(通过夸张的提问来澄清事实)

“有几个人?”

“她是我初中时的一个好朋友,她对其他的同学说我傻,说我不会说话。”

(通过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提问来呈现事实)

“一个人必须要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才会受人欢迎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这样才会有朋友,不然的话就要被别人遗弃吗?”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毕竟这样的人不是很多。”

“那么是不是一个没有涵养、没有思想、道德败坏但却夸夸其谈的人会受人青睐呢?”

“当然不是的,谁也不会和这样的人接触的。”

“一个思维敏捷、聪明、可爱又善良的女孩,会仅仅因为自己不是很善于表达就会被人看不起吗?就会没有朋友吗?”

“可能不会吧。”

(通过夸张的提问一步步紧逼。让当事人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那么。一个人是否受欢迎。仅仅就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言辞、工作能力强吗?”

(通过辨析,探讨一个人是否受欢迎的一些因素:不仅仅是言辞表达,还包括很多的方面,思想、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等的综合能力)

“那么一个人是不是要所有人都是最好呢?”

“你是不是非得要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呢?”

(通过夸张的提问来进行辨析: 是不是每个人都是第一,工作能力强就证明一切,通过提问与辨析,刘某似乎对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些改变,在这样的争辩中我们结束了第二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

“我知道自己的一些想法是错误的,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很害怕和别人比较,因为我怕自己不如别人了,怕他们笑话我。”

“如果你说错了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通过最坏可能性的假设,让她认识到情况即使是最坏也不过象现在这样,再也不会比现在更糟。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有好一点儿的结果。从而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和情感,之后采取一定的行为)

通过共同的讨论,我们得出这样新的认知:“他人的意见我们可以听取,但不必完全听取”、“一个人是否受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新的认知要伴随着新的认知情感:“当你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投人生活时,生活同样会回报你快乐,这样会使你原来的快乐加倍,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但如果你始终以一种消极退缩的态度去对待别人,那么你所得到的也只能是他人的远离,那将是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约定:从身边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转变自己的心态。

我给了她一张RET自助表,让她在不良认知出现时进行自我调节。

我们建立了以下的个行为过程:

每天学会微笑:先试着对自己熟悉的同事,之后是不太熟悉的同事;当觉得自然了之后,再每天和熟悉的人说几句话,之后和很熟悉的人说几句话;和你比较喜欢的人讨论一些问题:学习上的或者是生活上的,总之是你比较感兴趣的而且是你比较擅长的。就这样,在前一个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自然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步骤,并且每天记下自己的感受。

第三次咨询我们共同制定了上面的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一些措施,具体的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在接下来的实施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反复,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认识和行为的改变总是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上,芳芳有了很大的改变, 和别人交往的次数明显增多,同时情绪也有了很大的好转。

我与刘某的接触还在进行着,她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朋友,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会主动来找我。当然,这种交流只能是朋友间的平等的、坦诚的交流,而非心理咨询。我所充当的也只是倾听者和建议者。

八、成效及对问题的思考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和他人交往。”

2、他人反馈:刘某的老公说刘某在下班后能和他们讲单位里发生的事,朋友交往次数明显增多。

3、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得到了改善。

4、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48,(2SDS标准分51,(3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

  有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意味着“我能行”、“我的目标应能达到”、“我一定会干得更好”……只有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学生才能克服自卑心理,最终走向成功。这句话同样适合我们每一个人。咨询者由开始的自卑逐渐变得自信、阳光,这是正确的心理教育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自卑是自我意识偏离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和在这种情绪支配下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是一种不良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自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羞怯、惭愧、畏首畏尾甚至心灰意冷的复杂情感,是多次经历困难、挫折、打击以及生活或艰辛、贫穷的产物。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和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只放大自己的缺点、不足,而忽视、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我认为:作为咨询师,要鼓励这些有自卑心理的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勇敢面对困难、挫折、打击,微笑面对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f38990116fc700abb68fc03.html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最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