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1]

发布时间:2015-03-10 11:22: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内容提要】

《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4年---1946年。小说描主要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在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形象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被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小说中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戏剧性、幽默性的故事情节都被作者饶有特色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造化浑然天成,令中外读者叹为观止。其语言深得“文字游戏三昧”,而又绝非词浮意浅的游戏文字。那幽默的语句,叫人忍俊不禁;那讽刺的语句,令人拍案叫绝;而那揭示人生哲理的语句又令人深思。笔者以为,其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文字的机趣与严肃内容的相融合;能轻车熟驾地运典隶事;设喻取象的精彩绝伦。用这样的天才语言表达着深遂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也就有了不朽的《围城》。

《围城》的成功之处除了故事内容的现实反应外,主要还在于其文字的艺术特色。读罢全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幽默风趣、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个人认为这部小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钱钟书 《围城》 语言艺术

一位文学史学家曾说过:“综览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彩、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围城》使读者不忍释卷、赞叹不已的,首先是钱先生那极活泼生动、运用得极巧妙妥帖的语言。我自知没有足够的学识和修养评论钱先生的著作,选定该选题仍是惴惴不安,只因为喜欢,本人试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钱钟书先生《围城》语言艺术的读书心得。

一、文字的机趣与严肃的内容相融合

钱先生说“修辞机趣,是处皆有;说者见经、子古籍,便端肃庄敬,鞠躬屏息,浑不省其亦有文字游戏三昧耳。”①我虽不能充分领略钱先生之文字游戏三昧,细读《围城》,倒也不难看出其修辞机趣的是处皆是。《围城》所体现的正是“文字游戏”的“机趣”与严肃重大内容的水乳交融,表现出来的正是钱先生学者式的幽默讽刺,文章的喜剧色彩表现的却是悲剧效果,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表现的正是钱钟书的“愤世嫉俗”。举个例子:

“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利沙白’,有的叫‘迭克’,有的叫‘小花朵’(Flower );有个人叫‘火腿’(Bacon),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在语文水准日益低落的今天,这段嘲讽文字可说是现实最好的写照。再看,钱老先生那种无意中包涵的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的什么杂志上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也有牛津剑桥学风,不知怎样,外国的一切东西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不知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还有“中国是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那份滑稽的之情溢于言表,那中间透着一股辛辣味儿,笑之余,发人深遂。以上所引几例,文字之妙与文思之精细密不可分,深邃的思想凭妙趣横生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使我们既得到作者智慧的启发,又得到美文的享受。

有人说过“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我觉的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

二、能轻车熟驾地运典隶事

《围城》运典隶事之繁博,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运典隶事属“类比推理”,即所谓“古事比”。文学之“隶事运典”,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或“明理征义”(为了同样的目的),或“断章取义”(为了不同的目的)。两类用典,或“明”或“暗”,或简或繁。还有超乎这两类的“化典造境”,这是《围城》的重头戏。

先来看《围城》运典隶事的第一大类,即明理征义的推类譬(不改变原典本义)。如下例:

“俾斯麦曾说过,法国公使的特点,就是一句外国话不会讲;这几位警察并不懂德文,居然传情达意,引得犹太女人格格地笑,比他们的外交官强多了。”本例用典是“推理之譬”,一种不“直说破”的比照或类比暗含了尖刻的讽刺和幽默。“不懂外语的外交官干得了什么?相反,像不懂外语的警察处理只须眉目手势传情的私通,倒也自在从容。”下一例同样具有反推的幽默和机趣:“做诗的人似乎不宜肥头胖耳,诗怕不会好。忽然记起唐朝有名的寒瘦诗人贾岛也是圆脸肥短身材,曹元朗未可貌相。”

又如:西洋人赶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葫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要赶,不知不觉又走了一站。到时候它是否能吃得上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方鸿渐到下学期升他为教授。

本例是典型的类比推理,原典在这决不可少,在类比推理中又包含比喻,作者用赶驴人、驴子、和胡萝卜的相互关系比喻“上司驾驭下属”,写尽了赶驴人和上司的奸诈以及驴子和下属的愚笨,并由此推及现实世界“一切机关”“全用这种技巧”表达了作者尖锐的眼光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再顺势点到校长高松年不续聘方鸿渐却续聘其未婚妻孙柔嘉的“技巧”,又将高松年老奸巨滑的政客手腕揭露无遗,短短一百多字,有形象,有动作,又有意蕴,充分表现了钱钟书先生对生活、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力和捕捉意象、创造意象的杰出艺术才能。

小说第一至三章,着重写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恋爱”,其中插进赵辛楣、唐晓芙、曹元朗等人,关系微妙、情节复杂,创作意图是“鹅笼境地”或“连锁单相思”。若从苏文纨的立场看,小说的“化典造境”,明显地还有另一端。

那天餐馆醉酒的方鸿渐由苏小姐用自己的车送回家;第二天他更为苏小姐一再打电话来慰问过意不去;加之——

“吃了晚饭,因为镇天没活动,想踏月散步,苏小姐又来电话,问他好了没有,有没有兴致去夜谈。那天是旧历四月十五,暮春早夏的月亮原是情人的月亮,不比秋冬是诗人的月色,何况月亮团圆,鸿渐恨不能去看唐小姐。苏小姐的母亲和嫂子上电影院去了,佣人们都出去逛了,只剩下她跟看门的在家。她见了鸿渐,说本来自己也打算看电影去的,叫鸿渐坐一会,她上去加件衣服,两人同到园里去看月。”

月光下,鸿渐竟鬼使神差应命给了苏小姐一个“分量极轻,范围很小”的吻。这一吻非同小可,竟也会使苏文纨意醉神迷,吓得鸿渐赶紧借故逃走——文纨还以为他无法自持,怕他真干出傻事来。

“苏小姐目送他走了,还坐在亭子里。心里只是快活,没有一个成轮廓的念头。想着两句话:‘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不知是旧句,还是自己这时候的灵感。今天是四月半,到八月半不知怎样。”

再说说《围城》的语言艺术,这足一部以旧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讽刺艺术高超,独具一格。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讽刺中充满丰富、形象、生动,令人叫绝的辟比喻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以及古今中外的典故、逸闻纷至沓来,琳琅满目,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还常以幽默的笔触搞笑成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神形毕露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的场合中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心思和微妙的情绪在幽默外表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笔锋,下面就《围城》的讽刺幽默的语言艺术试作分析。

一、讽刺幽默的语言

几是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被它那妙趣横生语言逗得忍俊不禁。用两个字说,就是“幽默”。在我国,也有一些作品略带幽默。如:《水浒》描写李逵、鲁智深,使人“或知或哭、时而哭不得笑不得,远远超乎讽刺褒贬之外,而达到幽默同还必须境地”;《西游记》描写孙行者和猪八戒使人“于嘻笑之外,感觉一种热烈之同情,亦是幽默本色”;《儒林外史》“几利篇篇是世故人情,幽默之外杂以讽刺”。但比起《围城》,款免幽默不足。钱钟书犹如一位冷静超远的智者,运用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以及中外古今的典故、逸闻、纷至沓来,琳琅满目。常使人笑中带泪,泪中带笑,风趣幽默。尤其是那精辟的比喻和蕴含深意的象征暗示。

首先说说精辟的比喻: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吕量妙趣横生的新鲜比喻的创造和运用。有人统计,一部《围城》所用的比喻的数目有数百之多。且堪称妙喻也可说多不胜数,前不胜收,常常涉笔成趣,让那些机智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例如:他写行人雨大在泥泞的路上鞋底上厚厚的泥巴,就逗趣说那“抵得贪官刮地皮”;说旅店里卖不出的变色变质的半生红烧肉,“像红人倒在泥地里又冷又黑”,锋利而贴切,逗人发噱。又如:说“鲍小姐那类女人”是不“伤春”的,一切衣服身上像只软木塞之于酒瓶口,不需要酒的时候才需要瓶塞,一个生动的比喻就能使读者对鲍小姐生活作风了然于怀。还有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鸦片、梅毒,令那纯录的女生忍停笔不写,仿佛听了方鸿渐最后一句,处女的眼睛已经当众失去了贞操,形象而又俏皮且耐人寻味。

《围城》丰富的比喻、风趣幽默,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讽刺艺术效果。比如作者在嘲讽李梅亭,他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像剥开虎的煮熟鸡蛋。又挖苦他:“本来像蛰的冷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气入耳,蠕蠕欲沥,暴露出李梅亭贪焚虚荣,就变得飘飘然,在描写假哲学家褚 明”时,褚哲学家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哝谢林对观念像“手枪弹出的子弹”。险的出眼,迸碎眼镜,生动的描绘出褚慎明流泪的丑相,揭示出其肮脏的灵魂。在描写以嫖娼与嫌‘外快’为其能事的“候营长”的长相时,描绘他“他有个桔皮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尚未成熟的草莓”。尖酸刻薄地讽刺侯营长那丑陋的嘴脸……诸如此类显示出作者丰富联想力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仿佛一枚枚辣味十足的野山椒,俯首即足地敬布在作品的情节、尚像、人物心理、细节、性格以及自然景物等各类描写中,令人目不暇接。既大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讽喻性,又增强了阅读趣味,对于绘声绘色的刻画人物情态,常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围城》有如此众多的妙喻,这与作者对比喻有深入的研究有关,钱钟书在他的学术名著中强调“广譬喻”。使他能够在小说中把各种新鲜奇妙、生动形象的比喻在各方面的描写中,使《围城》的讽刺语言更机智幽默。

再说说蕴含深意的象征:

读《围城》,不但可以感受到沿途邂逅的惊喜,体会到妙趣横生的比喻,更能咀嚼蕴含深意的象征。其中,最富有人生哲理的是关于“围城”这一主题,小说中有一段对话说得很明白: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用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段话为主人公的“婚姻”理下了伏笔,也是全书的主题。暗示方鸿渐的婚姻是场犹豫不决的追寻游戏。在归国途中,在鲍小姐的追求和引诱下,与她一起“勾搭”。在苏小姐、方鸿渐、唐晓芙等的错位追逐中,终难成眷宿。最后,被精明、柔韧、工于心计的孙柔嘉擒拿到手。开始,方鸿渐只觉得孙柔嘉只是个女孩子,事事都要请教自己,待到订婚时才发觉,她在羞缩缄默的外表下有着专注和多疑善妒的敏感,“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所以订婚一个月,方鸿渐“仿佛她是女主人。”结婚之际经赵辛楣提醒,方才警配。此时,却已深陷“围城”。从此,他们二人陷入被琐繁缠绕的日常生活。传统与其守护人孙柔嘉日益成为方鸿渐的暴君与精神囚笼。方鸿渐最后与孙柔嘉决裂,准备到重庆去,而重庆未必不是另一个“围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围城”象征了方鸿渐、赵辛楣等人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状态,更象征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人们总是摆脱不了束缚的境遇,蕴含着重大社会情态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他运用幽默的讽刺手法和漫画式笔法勾勒“众生”。他以锋刃和笔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幅神情毕肖的形象,使人未见行动,便已看出人物的性格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第七章中对话处厚的肖像描写:

“胡子长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一,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不料没相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稀奇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刮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他以此为荣。为了二十五风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是这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

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作者在描写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就给人滑稽可笑的印象。

又如对沈太太的描写:“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黑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人——连用几个想像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读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之极。”

可以说,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唐晓芙例外)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进行了一翻讽刺性描绘。常常采用既储蓄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令其形神毕露。例如,那位“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当他沾沾自喜吹虚他同哲学家们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的老称学家,人们却看到到他的科学家负范。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在法车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能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一道德国民歌。自称是“诗人”的曹元朗,其“杰作”竟是《姘伴》,令人岁噱作呕。这两个最后却结成秦晋,确是“珠联璧合。”还有,韩学愈从美国的文人骗子那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授的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加入美国国籍,以便到英文系任英语教授。为了灭迹消踪,杜绝后患,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蓄意谋算方鸿渐,勾勒出了一个厚颜无耻、奸险残毒之徒。……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的人物,在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一幅讽刺性极强的漫画。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漫画式的幽默。

作者常用半是讽刺半是悲怜的口吻调侃“芸芸众生,”他是绕舌的、俏皮的、促狭,联想活泼、思维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他总是尽情地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贯中西,联想无穷的具体描写对象驰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讽刺幽默笔墨,能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审美世界和巧喻迭出、纵横恣意的独特文体。在调侃方鸿渐购买候文凭时,作者引用《对经》中的故事作比:“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在嘲讽其自我解嘲时,又拉来了中西古代哲人柏拉图和孔子作陪”“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对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是决不开这个学们。”(4)

如此调侃,活画出主人公自欺人的阿Q相。正如作者所说“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在谈到方老爷给孙儿取名“阿丑”时,作者也要引经据典戏谑一番:“人家小儿要易长育,每以贱名为小名,如犬羊狗马之类,又知道司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头,范晔小字砖儿,慕名农小字恶奴,元叉小字夜叉,更有什么斑兽、秃头龟儿、獾朗等等,才知道儿子叫‘阿丑’还算有体面的。”(5)从中看出方 翁父子的迂腐、是曲型的封建“遗老”、“遗少”。

在调侃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时,说她是“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站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列陈;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6)写出了鲍小姐的行为放荡,惹得“那些男学生满腔邪火,伤害及中国国体”。

在《围城》中,作者不但对“知识分子”行车走卒之辈进行尽情调侃嘲弄,就连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也要戏谑一番。如对方鸿渐、赵辛楣等人去重庆途中所乘的车就有这样精彩的一段描写: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撒依卖老,修炼成 骜不驯,层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先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7)

像这样拟人化的调侃,读过之余,每有会意,一种舒心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在行文中,《围城》通篇都是嬉笔。因此,它又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三)、精微的心理讽刺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对于一位讽刺幽默作家来说:“一切琐庸的、可怜的、鄙陋的东西,似乎都不能逃过他的眼睛,”(<美学论文选>)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首先,《围城》的讽刺幽默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的技巧,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观察和分析,深层次地进行艺术开掘。如《围城》对少女唐晓芙初恋的心理,老处女范懿装腔作势的心态以及对汪处厚太太内心世界的刻划,就十分的传神精微而深刻。如范懿这位“女生指导”僻处山谷,年华老去,无人问津,性格也变得古怪起来。她喜欢打听消息,搬弄是非,对女性的同事总要在背后攻击几句,决不能轻易放过。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虚,强自矜持,经过一番自我克制,还掩盖不了胸中的那点猴急的心情。汪处厚夫妇请吃饭,她五点钏才过就到汪家。见过辛楣以后,“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8)而且处处随口凑趣。辛楣说这儿闷得很,没有玩儿的地方,范懿说:“可不是吗?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辛楣说曹禺是个伟大的戏剧家,范懿快乐得拍着手掌道:“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高校长进来,辛楣乘机把首席让出来,高校长想了想后不同意,仍旧要辛楣坐,辛楣不肯。高校长让给范懿,“范小姐只是笑,身子像一条饴糖粘在椅子里”。回去的路上,她几镒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辛楣陪她回汪家去取。绘状心理,逼真如画。既不失幽默,又颇具讽刺色彩。

其次,他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挑开蒙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温文尔雅的面纱,控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提示出讽刺对象灵魂的丑陋,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就职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就很有讽刺意味。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却偏要撒谎骗取别人的好感。路途中,他因为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及,便找借口用别人的伞,他还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却不愿意给一些仁丹于身体不适的孙柔嘉服用。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不给药,又显得过于小气。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记得前些天已打开一瓶鱼肝油丸。虽然鱼肝油丸比仁丹贵,但已开封的药“好像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于是拿鱼肝油丸,给孙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呕吐。李梅亭这种吝啬鬼式的怪诞心理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吝啬心理活动中暴露出来,给人们以厌恶之感,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层层撕下来。这样的讽刺,不同于疾言厉色的抨击,而是通过客观的揭示真想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可谓于平淡中寓谐趣,至拙而又至妙,不失讽刺意味。

另外,钱钟书还善于把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心绪交织在同一场合,形成微妙而又激烈的心理冲突。《围城》第三章写到一次表年知识分子的聚会,便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心理战。这次聚会由赵辛楣请客。有苏文纨、褚慎明,董斜川,方鸫渐等人参加。赵辛楣请方鸿渐的本意是为了使方鸿渐喝醉,在苏文纨面前出丑,以发泄妒嫉之情。结果让方鸿渐喝醉酒的目的达到了,但苏文纨却当着大家的面给予方鸿渐关心爱护,这使赵辛楣感到一种胜利后的失望;褚慎明与方鸿渐在席间互相鄙视,唇枪舌弹,各不相让;董斜川以会作旧体诗,懂“同光体”而自傲,又遭到赵辛楣、褚慎明的嘲弄讥讽;更有趣的是褚慎胆因为美貌的苏文纨跟他讲“心”,竟激动过分,把夹鼻眼镜都掉进牛奶杯子里了。他拾起眼镜又不肯戴上,“怕看清大家脸上逗留的笑”。后来方鸿渐酒醉呕吐,褚慎明掩鼻表示鄙厌。“可是心上高兴,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对褚慎明这种阴境心理的讽刺,触及了某些知识分子最敏感之处—面子。这种把讽刺形象的丑陋心灵,由陷到显,由境到明,通过心理战而昭然若揭,猛然外化的手法,显示出钱钟书讽刺幽默的高超、犀利。

总之,《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它时而让你笑,时而站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才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

注释:

①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二册,第461页。

② 钱钟书《管锥编》第782页—783页。

③ 钱钟书《谈忆录》第226页。

④ 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第1222—1224页。

参考文献: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钱钟书研究采辑(2)/陆文虎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1月

钱钟书《谈忆录》读本/冀勤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①、林语堂《论幽默》载《论语》第33、35期;

②、钱钟书《围城》第三章第57页;

③、钱钟书《围城》第二章第43页;

④、钱钟书《围城》第一五章第170页;

⑤、钱钟书《围城》第五章第171页;

⑥、钱钟书《围城》第三章105页;

⑦、钱钟书《围城》第五章第199页;

⑧、钱钟书《围城》第三章第112页;

⑴、钱钟书《围城》第七章第269页;

⑵、钱钟书《围城》第三章第71页;

⑶、钱钟书《围城》第一章第11页;

⑷、钱钟书《围城》第一章第12页;

⑸、钱钟书《围城》第四章第139页;

⑹、钱钟书《围城》第一章第5页;

⑺、钱钟书《围城》第五章第182页;

⑻、钱钟书《围城》第七章第283页;

参考书目:

1、顾之川:《解读围城》,京华出版社2001版。

2、昭新:《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1版。

3、郑观年:《中国现代文学作选评》,浙江文艺出版社。

4、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f0418b22cc58bd63186bde1.html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