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政治制度对比

发布时间:2013-04-18 16:24: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还原历史 中级团  合作回答者:1 2010-08-18

一、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就政体而论,有两种主要形式:
1.早期政治制度:如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在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夏商周时期实行。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古代西方:
1.古希腊:君主制(公元前2000~12世纪):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公元前11世纪~9世纪):荷马时代。城邦政体:主要类型有贵族制、民主制(两者最为流行)、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城邦实行的是贵族寡头制;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伯利克里使雅典民主达到黄金时代
2.古罗马:君主制(公元前753年),贵族共和制(前6世纪末~27年):主要有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元首制(前27~3世纪):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君主专制(3世纪~灭亡):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二、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古代西方:
1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古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国,留下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罗马法
三、制度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农业社会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工商业谓之末,一直受着轻视、忽视,自然也就不发达。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封闭、保守、压抑的宗法制度。这种政治重视的就是伦理。反对个人自由,反对贪图私利、越礼享乐,强调天予的尊严、国家的统一、尊卑等级的神圣、品德修养的重要,反对个性自由的发展,压抑种种人性。
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社会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权,成年公民可以参与讨论重大议案。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人人生而平等,崇尚个人的财富、个人的爱情,崇尚个人冒险和个人奋斗。
四、政治家改革和制定法律制度方面的不同:
古代中国:秦始皇、汉武帝、王安石等改革家的政治改革大都是解决社会危机,加君主专制统治,古代著名的《秦律》《大明律》等也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古希腊: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改革和一系列罗马法律颁布,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民主的进程,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文明延续性:
古代中国古代文明能够长期保持连续而未发生断裂:中国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长期保持了大致相同的疆域和主体不变的文化,从自我为主体,同时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始终没有出现文化发展的断层。
古希腊文明衰落下去:古希腊人直接继承了埃及、巴比伦和地中海沿岸各古老文化并加以发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高峰,但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约束,罗马帝国很快分裂。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黑暗年代。
六、对后世影响:
古代中国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碍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也是现代欧洲文明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最高成就,成为地中海地区两座各有特色、交相辉映的灯塔,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同: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度
古代中国:在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古代希腊的雅典民主有其时代和阶级上的局限性,它所采取的公民直接以参政、轮流坐庄的形式导致的结果也并非总是公正,而且雅典虽对内民主,对外,特别是同盟的盟邦却极端残暴,毫无民主可言,公民范围缩小,堵塞了雅典在政治上的自我扩张之路。

提示: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魏源

1)历史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四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出现民族危机。

2)主要内容:主张师夷之长,即学习西方的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历史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1)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主要内容: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历史影响: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 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1)历史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阶级力量增强;文化上,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2)主要内容: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历史影响: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 “民主”和“科学”的思想——陈独秀、胡适、鲁迅

1)历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袁世凯想要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3)历史影响: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9fb3bc65ce0508763213f4.html

《中西方政治制度对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