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完善与成长

发布时间:2019-07-21 11:33: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自我完善与成长

1.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已、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同环境关系的认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它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督、校正的作用,一般来说,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个体对自身生理状况的认识和体验,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累疲乏的感受等。

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

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体验,指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2.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1) 生理自我发展阶段(3岁前)

3岁以前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婴儿刚出生时,混混沌沌,不能区分自己

与外界事物,把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大约到了七八个

月时,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生理自我开始萌发,这是自我意识的开端,这时以身体的需

要为基础,主要是对自己身体的意识。1岁左右开始把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

而且可以认识到镜子里的人是自己;两岁左右,能用自己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一阶

段的自我意识,是以躯体存在为基础的生理自我。这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是自我中心,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所以,这时期又称为“自我中心期”。到了3岁时,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有了羞耻感与嫉妒心,能更的使用第一人称“我”。

所以,3岁以前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当儿童开始会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自我意识便开始产生。随着年龄

的增长,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每个人形成

了不同的自我意识。

2) 社会自我发展阶段(3岁到贪春期)

3岁到青春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时

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所以称为“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就是对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意识。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通过游戏、学习逐步形

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并还学到了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相

互关系。在学校里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接受和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形成一定规范

的道德行为。如按时完成作业,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同学等。通过这些活动,儿童逐渐对自

己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各种未来生活的理想,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

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社会自我形成的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个体的许多重要心理品质,如自尊心、

自我价值感、自信心等的形成都与这一阶段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家库利曾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一个人处在一定购社会关系中,是通过与他人相处,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

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一时期是人生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时期。因为儿童是根据父母和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反应、态度、评价而产生自我形象的.由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所产生的镜中映象是儿童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他最初认识自己是从接受他人的评价开始的,他估价自己的程度正是他被估价的程度。对儿童来说,父母和教师是在他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父母或教师对他的许价具有极大的分星。如果儿童能经常从父母和教师那里得到亲切的关怀、真挚的期盼和热情的鼓励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评价,那么,儿童就把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内化为自爱、自尊和自信,就有极大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或教师不断传递给儿童的都是否定的评价、训斥和责备,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态度和认识就有可能被接纳成为自我评价的标推,儿童也就形成对自己消极的自我形象,产生自我无价值感和自卑感,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和紧张、焦虑的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关注自身以外的世界、他们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就是“他人的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儿童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榜样,模仿、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评价标推。尤其是老师的评价(表扬和批评)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动机,儿童成就动机的发展,是形成自我意识最重要的动力。有了成就动机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担心失败的不安全感,担心自己可能会失败。于是这种成就动机会鼓励自己作出努力,以获得自我满足,实现社会自我。

3) 心理自我的发展(青春期到成人)

从青春期到成人,是心理自我发展阶段。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这时,个体在生理、认知、情绪等方面急剧变化,如件的成熟与觉醒,想像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都会促使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时期,他们不仅认识到自己的外部特征,而且也能认识和觉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特征,开始关注自我、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产生了解自己人格特征的愿望。步人青年初期,自我意识接近成熟,他们不但关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且极为看重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如何成为理想中的人。所以这一时期也称为“主观化时期”。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个人逐步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而独立,表现出主动性和独立性,自我意识朝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

3. 自我意识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4. 大学生自我意识常见问题及调适

(1)自我意识的分化

1) 理想目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很多学生入学前,都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完美无缺,高效率的学习,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有朝气的社会交际等。对大学艰苦的学习和朴素的生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但进入学校一段时间后,理想的“天堂”变成了现实的“人间”,情绪急剧下降,失望伴随而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同学进校之前把大学的一切都想象得过于美满,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每个同学都希望所学的专业能与个人的需要相吻合,同时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想象得很有趣。当现实与他们的理想冲突对,他们就情绪低落,不安心学习。有一些同学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哀叹“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做,不想做的事又非做不可”,感到有志难展,心情压抑。此外,在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由于期望和抱负过高,也会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从而产生挫折感。

2)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中学生成为大学生后,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自认为已经成为大人了,他们希望自己能在经济、生活、学习乃至思想上独立起来,于是竭力摆脱家长和外来的一切约束,强烈要求独立自主。然而,大学生在经济上一般都还靠家庭供给,所以虽然希望独立却又不能真正独立。从个体意识发展的连续性看,过去所形成的意识倾向也不可能一进人大学就完全消失,特别是家长长期迁就和溺爱下形成的依赖性影响还很大,要摆脱过去自己经历的影响,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同时.大学生刚脱离家庭踏上独立之路,面对复杂的生活和许多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无法做到人格上的独立,所以心理上产生了主观要求独立和客观上不能完全独立的心理矛盾。这种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于自我意识中,激起了强烈的矛盾。

3) 交往需求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对于许多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远离了父母和中学好友,处处感到失落和不适应,非常需要新的友谊来补偿。同时面对比过去更复杂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自身的种种矛盾,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老师、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希望从长辈那里获得理解,从同学那里获得真挚的友情,共同探讨人生,分享苦乐。另外他们对自我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产生了新的自我期待,渴望与人交往,希望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产生了强烈的被同龄人接受的心理需求。但大学生在渴望交往的同时往往又有自我封闭的倾向,自我封闭的产生与大学生在这一对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一步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从这个内心世界中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自己心中的秘密不肯轻易地告诉别人,常常带着面具生活,有意无意地和他人保持了距离,特别是新入校的大学生不愿敞开心扉,且感觉知青难觅,虽然每天接触许多人,置身于群体之中,但由于缺乏心灵上的沟通,无法将自己的苦闷倾诉,更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来自山区农村,孤陋寡闻,因而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消极防卫。正是这些心理矛盾。使大学生失去心理和谐。

4) 自尊心理与自卑心理的矛盾

大学生富于理想,抱负较高,渴望成功和他人的尊重,他们争强好胜,不甘落后,自尊心很强,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自信。然而,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比不上他人,尤其在学习、交往、文体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他们就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另外,由于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偏见的影响,某些专业的大学生很难保持优势心态,感到社会竞争压力大,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有的同学甚至自惭形秽.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过于强烈,一旦意识到自己与所迫求的“完人”的差距太大时,往往从自尊自信的高峰跌人自卑的低谷,导致对现实自我的强烈否定。

5) 性意识与性道德的矛盾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性生理和性机能都已进入了成熟期,因而是性意识和性冲动员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等高级心理结构正在形成时期。在这时期,大学生在学校里进行半封闭的学习,经济上不独立,他们的未来又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不赞成他们释放性能量。所以,他们必然形成性意识和性道德的矛盾,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和恋爱的过程中,一方面容易激起强烈的性意识和性冲动,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守学校的规定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强烈的道德意志压抑、调整性意识和性冲动。

性意识和性道德的矛盾,本质上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体现,它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直到合法结婚,有了家庭生活为止。由此可见,性意识和性道德的矛盾是一个漫长的令人烦恼的过程,很容易导致性焦虑、性过失甚至性变态,需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及时的疏导与调节。

(二)自我意识的统一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但是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牛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白我意识的统一途径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其统一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i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按照心理学健康标准,无论哪种途径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只要统一后的自我意识是完整的、协调的、充实的、有力的,就是积极和健康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由于个人各方面的种种差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冲突、统一的途径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总之,青年中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突出的时期.也是使其趋向统一和转化的关键时期。过了青年中期,自我意识就逐渐趋于稳定.再变化发展就没有原来那样急剧了。一般来说,一年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盲目性,二年级的大学生理想成分较多,容易想人非非,三年级以后就显得沉着稳定了。这表明,大学生的白我意识正处在矛盾、统一、转化并日趋稳定的阶段。教师应把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各个重要环节,认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性,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5. 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法

正确的认识自我

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

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自己

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

积极的接纳自我

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

培养高度的自尊心;(即自我接受:能够认识自己的缺点,但并不因此挑剔自己,而且努力去克服这些缺点。喜欢自己: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能够伯然自得。高水平自我价值感不是指优越感,他们不一定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只是能够恬然自得而已。对自己的价值有适当的尊重:高白我价值感的人不一定就认为自己比他人更能干或更有用,他只是尊重自己。所以,高度的自尊心并不是自鸣自得,高傲自大,而是一种沉静的自我尊重感,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如果你心灵深处有这种自信,就会为你就是你而感到高兴。高傲自大只不过是掩饰自尊心不强的表现。自尊心强的人不会故意为给别人留下印象去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知道自身的价值。)

有效的控制自我

合理定位抱负水平

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

树立自信心。

不断地完善超越自我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当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仅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而且还能有效的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能珍惜已有的自我,追求更好更高的自我,在不断完善中超越自我。人的一生可以走遍全世界,但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却很难。

6. 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7210bd1a37f111f1855b27.html

《自我完善与成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